MBA毕业论文

种植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时间:2020-12-09 13:40:53 MBA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种植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下面是一篇关于种植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的论文,对正在写有关水稻管理技术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要 介绍了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当延迟收割期等内容,以期为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水稻的分蘖盛期、拔节孕穗、始穗期是培育壮秆大穗、巩固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应因地制宜,适时看苗管理,实现增产、提质和增效的目标。

  1 水肥管理

  1.1 搁田控苗

  搁田可以有效转变田间环境,既可减少无效分蘖、制约群体生长规模,又可增强稻株碳代谢,提高群体抗倒伏能力。发苗不足的田块,宜适当推迟搁田,轻搁田。地力好、发苗旺的田块,在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高产穗数的80%时要提早停水搁田,且要适度重搁。对搁田程度的把握,主要是达到田间土壤沉实不烂糊,田块中央土壤人走过去不陷脚。同时田面普遍看出水稻发出白色的新根,且全田叶片挺起,叶色明显褪淡落黄,高峰苗制约在高产理想穗数的1.3倍;抛秧、机插、直播栽培水稻可制约在1.4倍[1]。

  1.2 复水长穗

  在结束搁田后,应及时复水,直至水稻收获前7 d,均采取定量湿润灌溉。即每次田间灌2~3 cm的浅水层,待全田无水层、深度为15~20 cm的丰产沟(搁田沟)内也无积水时再复浅水层,如此周而复始,可比传统灌溉节水20%~30%。

  1.3 正确施用穗肥

  穗肥的使用要掌握一个“巧”字,要“三看”,即:一看田脚肥瘦情况。田脚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如稻苗较黑,可以少施。二看苗势、长相。叶片挺直,叶色发黄的要多施。三看天气情况。如阴雨天可以少施,晴天多施。穗肥施用时期和施用数量一定要严格掌握,在烤田复水后施下,施肥量约占氮肥总追肥量地20%~25%(60~75 kg/hm2),钾肥占总追肥量的80%[2]。

  1.4 保护茎叶防早衰

  水稻籽粒充实物的2/3~4/5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因此,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最后关键。为了增加生育后期的高积累,保持足够的绿叶面积,并维持叶片较长功能期是最基本条件。若高产9 000 kg/hm2以上,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不应低于5~6,蜡熟期不应低于3~4。

  采取措施:一是补施粒肥,延长叶片寿命。水稻抽穗后根系吸收能力已减弱,而在整个灌浆结实过程中,茎叶输送给谷粒的糖和氮始终按一定比例进入谷粒。如此时氮源供应不足,进入谷粒中的氮,将要由叶鞘和叶片中积累的氮素供应,这就造成叶片中含氮量迅速下降,以致过早枯死,削弱稻株光合能力。因此,补充氮源,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是推动粒多、粒饱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上对有早衰倾向的稻田适时补施粒肥,可提高粒重。粒肥要早施,一般掌握在抽穗前和始穗期施。迟施会造成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米质。粒肥多采用叶面喷施。喷施浓度掌握在3%以内。一般采用0.4%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喷施。二是活水养稻,增强根系活力。抽穗后根系日趋衰老,要在确保供水的前提下增加通气机会,做到水气交替,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为此,后期应实行间隙灌溉,保持田面处于干干湿湿状态,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以干为主。后期不能断水过早,否则对结实率和粒重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 d断水,既能保证活熟高产,又不影响秋播季节[3]。

  1.5 做好抗灾工作

  在水稻孕穗和抽穗前后的关键生育期,如遇35 ℃以上的高温天气,稻田一定要保持水层,以水调温。对于受旱的水稻,应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推动水稻生长发育。对于受涝的水稻田,要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浅水层并实行湿润灌溉,注重病害防治,及时补施化肥。

  2 病虫害防治

  2.1 纹枯病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俗称“花脚秆”。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生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飘浮于水面的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和上部蔓延,再侵入形成新的病斑。落入水中的菌核可借水流传播。水稻栽插后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水稻栽插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连续灌深水均对病害发生有利[4]。粳稻品种一般较耐病,籼稻杂交稻较感病。防治策略:选用抗病品种;打涝菌核,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纹枯净,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于水稻孕穗期用药1次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

  2.2 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害叶片初呈水浸状半透明的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为黄褐色的细条斑。严重发病的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发生特点: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带菌种子的调运。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雾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气温28 ℃时,最适合病害发展。明光市一般在7—8月最易流行。深灌、串灌、漫灌,偏施或迟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危害。防治策略:加强检疫,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的种子远距离传播;选用抗(耐)病杂交稻;避开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药剂防治可用20%噻菌铜、20%噻森铜、5%辛菌胺等进行喷雾。2.3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田间症状表现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春天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一般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尤其是明光市近几年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偏施氮肥、破口至齐穗期连续阴雨3 d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情况下优质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防治策略:积极采用种植优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适时喷药保护等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上,应注重品种选用、正确处理稻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化学防治上,可采取对种子进行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20~24 h,然后直接催芽或播种)、喷送嫁药、苗叶瘟防治、穗瘟预防等措施,如可用75%三环唑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500~800倍液均匀喷雾。应注意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施药时要对足水量(不能少于750 kg/hm2),喷雾要均匀。

  2.4 稻曲病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发生特点: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 ℃病菌发育良好,26~28 ℃最适,低于12 ℃或高于36 ℃不能生长。连作地块发病重。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防治策略:选用抗病品种;避开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改善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5];药剂浸种可用0.5%硫酸铜浸种3~5 h,然后闷种12 h,用清水冲洗催芽。破口前7~10 d,可选用井·蜡芽或戊唑醇或井·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孕穗末期用药则防效下降。

  2.5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为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茭白等。为害水稻可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生规律:在我国自北向南年发生1~5代,明光市1年发生2代,有的年份可出现不完全3代。1代螟蛾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2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化螟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不同越冬场所的幼虫化蛹羽化期有显著差异,故在春季可形成多个发蛾高峰,田间表现为为害时间长,虫龄差异大,世代重叠。防治策略:防治的具体时间要以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依据,掌握在幼虫刚孵化还没有钻蛀到稻株内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毒死蜱、阿维菌素、杀虫单、Bt制剂等[6]。

  三化螟俗称钻心虫,以为害水稻为主,幼虫钻蛀稻株为害,在分蘖期为害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为害造成白穗和枯孕穗。一般年份为害率在5%~10%,发生重的年份损失产量在20%以上。防治策略:防治时间为防治枯心苗在卵孵始盛期;防治白穗在卵孵盛期针对破口抽穗的稻田,如果发生量大或水稻抽穗期长,需在齐穗时(80%左右水稻抽穗)再防治1次。具体防治时间参照植保站的病虫情报。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品种主要有Bt乳剂、阿维唑磷、氟氯氰、氯虫苯甲酰胺等。

  大螟为杂食性钻蛀性害虫,为害症状同二化螟,田间表现为干旱年份为害重,田边1~5 m为害重。防治策略:同二化螟、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在明光市主要以四(2)代和五(3)代对水稻造成危害。六(4)代只对少数迟栽稻有影响。四(2)代发生的时间一般在7月中下旬,此时期明光市水稻处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拔节期,如果田间虫量不是特别大,一般对后期的产量影响不大,防治时一定要有选择的'进行,不一定要进行普防。五(3)代危害时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此时明光市的水稻大部分处在圆秆至孕穗期,如果防治不好,就会造成水稻上部叶片受害,导致剑叶和倒2叶叶片功能丧失,影响光合作用,对水稻后期的灌浆将造成一定的影响,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防治时间要以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准。同时要抓住3龄以前用药防治。大发生年份由于发生量大、峰次多,一定要抓住主峰开展防治,对于小峰可以开展适当的补治。初孵幼虫钻入心叶或原有的卷叶中为害,出现针头状白色透明小点,很少结苞。2龄进入卷尖期,3龄开始转苞为害,4龄后转株频繁,虫苞大,食量大。幼虫通常有5个龄期,1~3龄幼虫食叶量仅占10%,高龄幼虫不但取食量大,且抗药性强,为害重。防治策略: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适时开展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为卵量超过150粒/百丛或分蘖期虫苞超过60个/百丛、孕穗期新虫苞超过40个/百丛。防治药剂有毒死蜱(乐斯本)、铁除定(阿维·辛硫磷)、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氨等。注意掌握防治适期,田间要保持浅水层;田间蛾量大时,防治适期提前到始见蛾后7 d左右[7]。2.6 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很多,在明光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时损失40%~60%,甚至绝收。发生特点:稻飞虱主要为害期为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刺吸稻株组织汁液。水稻受害后,造成叶片发黄,生长受阻;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叶片青枯倒伏;加重纹枯病、菌核病发生;传播病毒病,有些稻飞虱,如灰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近几年在粳糯稻上严重发生的条纹叶枯病,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灰飞虱为当地虫源,除传播病毒病外对水稻为害不大。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当地主要为害种群,均由南方迁入,迁入期分布在6—9月,随南下气流或台风迁入。一般年份有3~5个主要迁入峰。虫源迁入的早迟、迁入次数、迁入量与发生为害程度关系密切。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为水稻孕穗至齐穗期低龄若虫1 500头/百丛;齐穗后低龄若虫2 000头/百丛。防治适期为低龄若虫盛发期。防治药剂有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稻虱光、猛虱净等。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8]。

  3 适当延迟收割期

  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因穗大粒多,灌浆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致使整个灌浆充实所需日期延续较长,即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现象,因此在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延迟收割期对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有明显作用。适期收获时期一般认为在9成熟时收割较好[9]。

  4 参考文献

  [1]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2]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 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3] 王玉清,刘红梅,舒勇,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12-113.

  [4] 秦玉金,鞠国钢,胡荣利,等.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72-176.

  [5]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246-248.

  [6] 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7]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8] 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4-37.

  [9]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种植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相关文章:

水稻栽培技术分析论文10-12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01-29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分析的论文03-29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论文01-24

园林绿化苗木种植技术02-13

山区水稻节水增产栽培技术分析论文10-12

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实际应用论文01-24

水稻买卖合同05-18

南天竹种植栽培技术分析的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