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

MBA跨学科交叉培养全流程优化

时间:2020-12-14 14:37:56 MBA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MBA跨学科交叉培养全流程优化

  MBA跨学科交叉培养全流程优化是小编为各位MBA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中国MBA人才培养机制,对MBA培养提出跨学科交叉培养全流程优化的建议和相关设计,突破传统线性价值体系,提出在MBA培养流程上构筑价值星系的战略概念,达到连环协作的战略部署高度。从网状价值关系的提出,到具体流程优化模式的设计——“一个中心、三个主体、一个流程、一个体系”,都体现出创新的理念构想,期望本研究能对MBA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MBA;流程优化;人才培养

  当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结构正面临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教育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又站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新起点上,如何突出MBA教育的特色,构建新型MBA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摆在MBA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这就对跨学科的MBA教育的培养流优化程改革提出了要求。

  一、我国MBA人才培养机制存有争议

  和早期的快速发展有所不同,近两年来,MBA的金色光环已逐渐褪去。企业回归到理性选择人才,对MBA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MBA学员认识到MBA并不是高薪的代名词,开始对MB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出质疑。教学实践也证明现阶段我国的MBA人才培养流程存在如入学考试制度引起招生错位、培养方式存在偏差、MBA管理中心的“非项目化”、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缺乏针对性等诸多争议。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提高MBA教学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全流程优化模型——“一个中心、三个主体、一个流程、一个体系”

  现阶段我国MBA人才培养机制的争议对改进MBA培养流程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流程优化大都建立在价值链的基础上,在不突破原有线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的微调和改进。笔者认为提升MBA培养质量需要进行建立在战略布局的大方向上的彻底的流程优化改造。所以创新性地提出了在MBA培养流程改造上以价值星系的战略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线性关系,构筑协同的星系关系。进而结合当前跨学科交叉培养的趋势,寻求连环协作战略布局的具体实施方向,找出MBA各个培养环节中存在的制约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在战略落实到执行的过程中使用了平衡计分卡,提出流程优化的新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法的新设计。

  1.一个战略中心——价值星系

  MBA教育需要开拓创造价值的新模式,需要创造附加价值并准确传递给客户学员,更要努力创造新价值——与教授、联合培养院校、战略联盟、竞争对手、学生等共同产生价值。所以笔者提出以价值星系为主导战略的MBA培养模式。

  价值星系模式中,战略分析中心在于整个价值创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重新评估“知识”和“关系”,不断重组业务系统,重新编排各重要角色在自己星系中的关系。

  基于星系所表示的逻辑,学校的MBA培养目标定位于动员学员为自己创造价值,MBA中心提供各种关系和系统的重新排列,将最优化的组合呈现给学员供其选择,星系中的各方面以新的协同关系再创价值。

  在笔者构建的MBA培养星系中,教育质量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以国际两大权威认证体系AACSB和EQUIS的标准为导向。AACSB认证首先关注教育质量,认为教学质量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EQUIS认证除要求高等管理教育机构证明其在本国内拥有高水平的教学标准以外,还要求该机构课程必须高度国际化;学生必须具备全球使命感;机构所为能推动商业研究工作;与工商业界之间应密切联系,保持专业理论知识和商业实践之间的平衡。

  星系模式中,通过全流程的优化,使得流程中各环节形成动态的互动关系,各个模块在协同其他部分的合作中,也会达到自身的增值,从而在整个系统中存在不断的良性互动、优化、合作关系,推动所有模块的价值增益。这个星系模式不宣扬标准化,而是崇尚互动的灵活性和价值创造的协同性。提倡星系中各个模块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相互认可,寻求高质量的教学与机构互动交流带来的专业平衡,从而对所有部分都能有充分的评估反馈和价值提升。

  2.三个主体——学员模块、学校模块、社会模块

  1)学员模块。包括本校MBA学生,也包括潜在客户。保障MBA培养质量的源头是要保证生源质量,结合中国国情,笔者提出“限制条件+推荐+笔试+个人展示”四重招生考核方法。以“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目标,严格执行“具有3年管理经验”的门槛标准,实行不符合一票否决制;出具专家推荐信和推荐支撑材料作为20%的成绩份额;延长面试时间,让面试摆脱形式化,在面试中增加各类型的专业、综合考核题目,充分、全方位展示个人才能和工作经验,并在面试环节明确提出个人在培养阶段的期望和自我计划,个人展示在成绩中占40%的份额;笔试在成绩中占40%的份额。通过四重招考的考生是基本符合MBA培养精神和目标的优质生源。

  2)学校模块。本模块包括本校的MBA教育中心、校内院系合作、校际战略联盟伙伴关系以及系统的师资建设环节。MBA教育旨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创新综合型人才,所以需要管理学院的教育背景和师资,以及校内其他院系的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和校际合作伙伴的互惠互助,尤其在跨学科师资上大力投资,让其辅助学员全面综合成长。学校模块作为MBA教育培养人才的供给方,需要联合起来,发挥协调作用,提供最先进、最国际化又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3)社会模块。包括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反馈。企业、社会对MBA人才的需求是MBA教育的动力。作为MBA教育的需求方,社会模块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尚有足够的发言权,从而其要求也是MBA培养优化的指南针。企业和社会对于MBA学员的认可与否,对于MBA培养体制的认同与否,对于MBA中心服务的赞许与否将会是西财MBA教育是否可持续开展并且不断发展的终极试炼。这个模块在评价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3.一个流程——体验式SCP精神

  要全面优化培养流程就要打破传统的CLSP模式:class、lecture、seminar、paper,而采用一种更活泼的体验模式SCP:学习studying—分享communicating—提升promoting,目前这个模式的提出尚处在实验阶段,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内容调整,但是整体仍然服从“体验式”教育的精神,即分享中夯实、互动中成长、交流中升华。

  1) 学习。

  ①课程设置。在知识模块需要体现MBA教育的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跨学科交叉互补研究方向设定;培养方式上的灵活体验性。要做到这些,先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本文根据“专业性—交叉实用性”维度将课程划分为四类: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各个类型课程中又有相应课程模块支持。基础课程是学员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核心课程是思想、方法的精修,MBA学员大都具有管理学背景,所以在MBA阶段应该放眼深层次的管理知识和广泛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的研习;必修课要体现国际性和跨学科交叉性,体现管理事务中的智慧,很多内容是隐性知识的言传身教和意会;选修课知识的专业性比较高,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是前沿的学术能力和敏锐洞察力的锻炼。

  ②服务配置。经过课程体系的科学划分后,需要一套个性化、科学的选课系统支撑学员选课,同时此系统又是配合学生选择课程、专业、导师整体流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需要选课系统的硬件支持以及培养中心服务的软件支持。从软件上看,这是一个以学员为中心所打造全方位的服务矩阵团队。秘书、导师和电脑系统为学员提供全方位完整的服务。各部分在过程中要通力合作创造价值,去除冗余的动作,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从硬件上看,这是一个完备、智能化的信息系统,系统内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的编号,有个性化的定制功能和适合自己的配套建议选择权。每个学员从报考阶段,相应就有自己的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和信息系统:系统中记录招生考试成绩,由教学秘书和行政秘书将个人面试情况转为可量化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再结合笔试成绩和面试情况,由系统生成科学的个人评价,并引导、推荐学员选择适合的导师和课程。行政秘书在过程中需要协助学员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并且处理其中产生的系统问题;教学秘书此时人性化地协助学员选择导师和课程。

  2)分享。MBA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实战性。笔者建议用一系列的活动及活动中的分享来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教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技巧和方法。具体可以选择几种形式:①广泛参与型活动,如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需要学员之间的广泛配合,以交流和帮助为目的;②典型参与型活动,如主题演讲、沙龙写作评比等,需要学员具有竞争意识,在过程中磨砺竞争技巧和深化职业道德。这些活动同时需要MBA教育中心的教学、行政支持和信息系统的配合。教学秘书掌握学员在知识技能、思维、品格等层面的情况,针对学员情况专业活动建议;行政秘书协调活动行程及学员课程安排,在活动中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落实后勤工作,在活动结束后总结学员表现,给出专业评估报告;在信息系统中及时、如实录入学员的表现情况和评估状态,以做后期评估和备案。

  3)提升。第一,经过学习和分享之后需要进行考核环节,对学员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笔者提出了用“项目考核”代替传统MBA采用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考核。项目考核要求学员自行招募队员,推荐队长,组队完成一个案例的咨询分析工作,提出可行方案,用小组展示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项目。这个案例要由小组成员亲历的组织经验而来。项目考核实际上结合了MBA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点的设计:分析理论和工具构建在课堂知识上;团队建设需要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案例挖掘是沟通技能和表达能力的结合;案例讲解构建在团队成员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中;书面撰写考验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项目考核能够全面而又生动地考核到每个人的品质、思维、技能。相信通过这最后一轮艰难的考验,每个人会获得与之付出成正比的相对公平结果。第二,提升环节还包括MBA教育中心的品牌提升。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每个班级学员的自身凝聚力和学生会的协调、调动能力进行结业后MBA品牌群体的可持续建设和服务。系统可以按照:班、专业、年级、导师等信息分类汇总,定时定期更新资料并发送相关学员,让MBA毕业学员能在一张巨大人际关系网中互惠互利,共赢共生。这也是价值星系理念的`贯彻和传承。

  4.一个体系——评价系统

  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各环节互动和协同是难点,需要全面监控的控制及反馈的评价系统才能确保这个流程优化设计不会流于形式。评价系统,逆流程而动,评价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以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硬件支持,给出智能评价,以学员的感受、每位导师、任课老师、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同学等相关主体的感受为感性评价,为课程设置、活动组织、考核手段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做评估,目的在于全面评定学员MBA教育生涯中的表现,让学员得到价值;并且让MBA培养中心服务不断提升完善,提升MBA中心品牌价值;让导师得到教学质量的反馈,提升导师职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系统需要时刻紧盯行业动向,掌握校内各能动主体的舆论导向,为MBA办学的创新性保驾护航,让其时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不要在航行中迷失了原本的航向。评价体系涉及评价内容的好坏并存,所以要最大程度上遵循“三公”原则才能避免是非和纠缠。公平是参与权利的平等、合理;公正是评价时的不偏不倚,不包含感情色彩和偏颇;公开是评价程序的透明合理,公开的程序使不能完全做到的公平和公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也是让相关主体顺服的理据。另外,笔者设计的评价系统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考核。平衡记分卡的实质是一座动态的桥梁,联接核心战略和战术践行,通过对组织业绩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剖析在组织业绩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一系列可观察、可评价和可控制的指标,对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将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成功地导向事先确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这个模型是一个全方位的平衡系统,如果每一部分都比喻为拥有能量的星球,那么内部各个环节就是有条不紊地互动和自转的行星,各自的精密协同下围绕战略中心做公转,支撑起整个星系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三、总结和思考

  中国的MBA在近二十年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成长、辉煌、低迷与彷徨。伴随着企业对MBA期望值将会继续不断提升,培养创新拔尖优秀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商学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我国要加快MBA项目的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MBA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MBA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增强MBA教育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锐,张倩.基于价值链视角的MBA教育创新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03).

  [2]孙超平,张昌华.基于SCP理念的体验式MBA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3]Robert J. Angell, Troy W. Heffernan, Phil Megicks, (2008) "Service qualit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Vol. 16 Iss: 3, pp:236 – 254.

  [4]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5]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2012(3).

【MBA跨学科交叉培养全流程优化】相关文章:

MBA教育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及优化研究论文03-08

交叉培养研究生新闻传播论文03-22

全科医学培养模式01-30

职业胜任力的MBA教学培养模式02-03

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论文03-18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模式论文03-14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10-27

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培养研究论文03-13

有关MBA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供给的论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