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

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出路与方向

时间:2022-10-08 21:17:03 MBA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出路与方向

  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出路与方向

  摘 要:全日制MBA培养是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综合、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目前全日制MBA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出路和发展方向,希望为MBA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MBA 培养模式 全日制 方向

  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是专门为工商企业界培养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专业硕士学位,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别管理人才,也成为不少人晋身管理阶层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最早源于欧美国家,我国全日制MBA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外国的基础上诞生的,虽然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早期培养模式诞生的人才与现实的人才需求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所以,改革和创新全日制MBA培养模式是MBA学员、企业、培养单位、社会共同的需要。

  一、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现状

  1.MBA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世界上的MBA培养最早诞生于1908年的美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我国的MBA发展相对滞后,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MBA学位和试办MBA教育才标志着我国MBA的开始,到目前只有20多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速度之快与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作用不容忽视,自诞生之日到2012年,累积培养MBA人才约50万,培养单位已经发展到了接近300家。

  MBA毕业生在管理界崭露头角,他们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和顶梁柱。

  但是,由于其起源不在中国,我们仅仅是仿照学习而开展的培养,并没有独特性,并且受到发展时间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发展使得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2.当前MBA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在培养模式的评价方面主要有两个主体,其一为缴纳高昂学费只为晋身管理阶层的学员,其二是作为社会MBA人才接受的企事业单位。

  为此,笔者对50名MBA毕业学员对于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20家企业对MBA人才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于当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仅为10%,主要问题是企业对于MBA人才独当一面的期望与现实动手能力差、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弱等情况反差巨大,企业认为 MBA 学员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后,理所当然应该具备企业(事业)单位管理需要的专业技能,并能够立即进入角色、独当一面,为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来明显的改进与提升,而现实并非如此。

  学员对于培养单位的期望与现实培养之间的落差也是一大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MBA入学考试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复试又是走过场导致生源质量低;目标定位不准,脱离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本土化教材;培养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社会实践经验缺乏。

  而在调查中还发现,学员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强烈的成功欲望,这样的人生期望过高。

  一方面是过高的人生期望,另一方面是滞后的培养模式加上其他因素等造成了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二、全日制MBA招生的必要性

  全日制MBA招生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来讲,在本科毕业生心中MBA文凭是通往财富的金桥、晋升为经理人的通行证,所以很多人主观意识上选择了毕业后报考全日制MBA。

  客观方面来讲,MBA招生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MBA人才的供需不平衡,企业对MBA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培养规模和数量,急需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满足发展需求;其次是常规MBA培养模式学生只能在周末进行学习,由于工作的牵绊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乃至自身的基本期望,所以有必要进行全日制MBA招生进行培养;传统的MBA培养模式下,学生多数为来自于国有企业,学习时间短,由于种种原因投入精力相对不足,选课马虎,作业和论文认真程度不够等问题突出。

  而全日制招收的学生属于脱产型,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最后,随着大学扩招的进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全日制MBA招生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十分重要。

  三、全日制MBA培养模式出路与方向

  1.完善MBA考试

  改革和完善国内全日制MBA管理模式的前提之一就是保证高质量的求学人才。

  保障MBA求学人员质量要是筛除理论成绩好,但是不适合作为管理人才的人员,而作为审视这一能力的关键环节――面试要杜绝以前走过场现象。

  还应减少MBA入学考试的科目,将权限使用下放到培养单位,以便于培养单位招收高质量的人员,并选择最适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MBA人才。

  2.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定位

  由于MBA人才培养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其模式的效果评价者是社会,这样一来就处于动态发展,一旦对于社会需求信息的掌握不及时或者滞后就会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培养单位应保持与社会对MBA人才需求的主体―企业动态联系,知道其对于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培养模式的定位,另外作为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能放松训练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3.创新课程设置

  MBA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模仿性较强,培养单位间课程设置相似,使用教材本土化比例低。

  所以,为了改革和完善MBA培养模式,应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减少课程设置的模仿性,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培养模式,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与企业的联合;引入创新机制,对于案例分析不能老生常谈。

  另外,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讲座课程等,除必修课程外给予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并且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引入专题讲座、企业考察学习、模拟项目教学等的教学形式。

  4.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教学培养模式中的主导身份,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MBA的特殊性,对于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厚和实践经验的丰富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现实的MBA学员数量逐年上升,加上很多老师是由学生身份直接转变过来的,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是一大短板。

  所以,应加强老师质量,提升师资数量,让其成为MBA培养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老师多参加能够提升自己能力和经验的培训;多组织MBA老师去企业开展实践调研,为从事企业兼职或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

  综上,全日制MBA模式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也与常规的MBA培养模式不同,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应用教育,不仅要求加大应用教育课时的安排,还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更多地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和诊断式教学方法。

  以社会需求性MBA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常规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脱产”但是又不完全斩断与企业的联系,对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刘中艳,曾令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及创新路径.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12~15

  [2]赵耀,刘玉和.MBA中外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世界教育信息,2007(5):65~68

  [3]俞明南,张严风.全日制MBA学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3,3:052

【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出路与方向】相关文章:

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模式论文10-08

有关MBA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供给的论文10-08

MBA教育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及优化研究论文10-08

MBA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论文10-08

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0-08

mba论文题目房地产方向参考10-08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分析论文10-13

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理工论文10-13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0-05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