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时间:2021-01-04 17:33:06 报告 我要投稿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个人历史篇一: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一、我的一些了解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是大众文化。通读这本书后,我发现: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下面就分一些章节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牛仔美国

  牛仔裤所承载的文化显示:它否定社会的差异。它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并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标志,有资料中说到:它将“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书中指出:“牛仔裤能够承担美国工作伦理特定的阶级涵义。”它代表着“工作伦理”,象征强健耐劳、体力劳动、发达的身体特征。这些意义也试图在否定阶级差异:牛仔裤所暗示的身体强健性,容许人们将自身体力劳动的尊严与与生产能力意义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其从属地位与被剥削性。另一方面,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除了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所在。

  商品与文化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社会里,大众文化必然是利用现成可用之物的一种艺术。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民间文化,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选择。“所以,大众创造自己亚文化时可以依赖的唯一源泉,便由支配他们的那一体制所提供。”于是有了这种理解: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成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大众再生产时的物质基础。比如人们对于商场的使用,便创造出所谓“大众文化”。

  这便意味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者不仅仅需要研究大众文化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些文化商品,还要研究人们使用这些商品的方式。使用方式往往比文化商品本身更多样化,更具创造性,于是产生相应的大众文化研究方式。下面来说一说这种研究方式。资料显示:这种研究方式也是近期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走向之一。它

  视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它在承认控制力量的权力时,更注重大众的战术,大众(作者在书中写道:“大众是由被统治者的社会忠孝从属关系形成的。”)正是凭借自己的战术,对付、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即通过“外置”的过程,获得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利用“权且利用”的战术——在他们的场所内部,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从而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这一研究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企图了解日常的抵抗与规避怎样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如此费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系自身及其价值观念。它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通常是进步的力量,研究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原因是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发现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动机。

  生产的快感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出大众文化,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在与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等权力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创造自己文化的快感,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下面介绍两种文中的快感。

  文中提到一有意思的“快感”:躲避式的快感,它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及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与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

  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另外一种快感——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他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这种生产所具有的活力,承认了社会的差异,并维护着那些在差异结构中处于弱势者地位的亚文化的权利与认同。当然,该思考只是不同的,而不是自由的,它也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所谓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是以大众自己的方式理解被支配状态,并将弱势者包含其内,而不是接受宰制者对弱势者的理解,也不是在与宰制者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理解来。这种分析类似于霍尔在进行受众对电视节目译码的研究中提出的“对抗符码”概念,即受众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瓦解电视意图。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受众既可能湮没也可以寻求自己的主体性。

  第五章大众文本

  重点针对生产者式文本谈一谈我学到的。生产者式文本是松散的、开放的、充满歧义且不固定的文本。生产者式文本是大众生产自己文化的资料来源。这种生产表现在创造性的使用现成的文化工业产品上。

  生产者式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过度与浅白。过度与浅白是“生产者式文本”的主要特征。“过度”是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的要求。过度的符号所表演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摆脱它,留下过度的意义来逃脱意识形态的操控。“浅白”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白并不提供有洞见卓识的解释,而是让它本身悬而未决。

  在肖复兴的一篇评论中谈到:“他(菲克斯)所指出的,无论是大众文化总体具有的“过度性”和“浅白性”,还是具体文本具有的“贫乏性”、“短暂性”和“重复性”,虽然是针对美国商业侵蚀的大众文化,但对于我们的春晚一样具有启示意义。??在春晚整体和具体的节目中,便捉襟见肘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费斯克所指出的弊端。这一次赵本山的小品《中奖了》无奈退出春晚,实际上也是上述这些问题所致。《中奖了》不过又是一连串误会法的重复,借助农民工的外壳而未触及农民工真实而真正的实际,不过再次凸显文本的“贫乏性”和大众文化难以革新的“浅白性”,最后赵本山的退出,更是其“过度性”使用的'必然结果。”

  而陈立旭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则指出:“费斯克接受批评家对大众文本过度和浅白的描述,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拒绝并反转他们对于这些特征的负面评价。在他看来,自以为趣味高雅的批评,其描述虽然可能是准确的,但其所做出的评价则往往是错误的。”“在费斯克看来,过度性与浅白性,恰恰是大众生产者式文本的重要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并非生产者式文本的缺陷,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因为,正是过度性与浅白性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浅白性意味着大众文本充满裂隙,它刺激生产者式的观众或读者写入自己的意义,从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过度性意味着意义挣脱控制,挣脱霸权式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预设的要求。过度是语义的泛滥,

  个人历史篇二:自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自传的主要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曾用名(含乳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现家庭住址、民族、华侨或侨眷、家庭出身、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参加工作时间、何时何地经何人介绍入党入团入队、现在关系如何?

  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包括亲生父母、养父养母、继父继母等)及其主要社会关系的姓名、出生年月、现在何单位任何职、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信仰何种宗教、参加过什么会道门、社团和军队(包括进步的反动的)?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如何?对本人有何影响?现在关系怎样?

  华侨或侨眷应写明何时出国?现在侨居何国?何时由何地回国、国内外的社会关系及其姓名、职业、住址、对你有何影响、以及家庭和自己的经济来源如何?

  个人历史包括个人经历(从小学写起,也可以从记事写起),何时何地在何部门学习或工作过、作何职、何人介绍;从出生到现在按时间地点分若干历史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详细叙述自己在各阶段的生活、学习、工作、思想情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整个思想变化过程,特别是对能够说明自己思想变化的主要事件和经历要着重写,何时何地经何人介绍参加过何种反动党团(包括其外围组织),会道门、帮会组织与社会团体,担任何职?有何活动?现在脱离与否?有何认识?何时何地何故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本人对当时处理的意见,现在的认识如何?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向组织说明的问题。

  填写自传的要求:

  填写自传,必须实事求是地如实地向组织写清楚,不得隐瞒,更不得欺骗组织,否则个人承担责任。

  书写自传一律用签字笔自左向右横写,每页左边要留用两个字的空距、便于档案装订、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得用圆珠笔书写。

  本人在自传后面必须签名盖章或按上手印,并注明年月日。

  个人历史篇三:个人自传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后,要写好自传。自传是个人历史和成长过程的传略,是组织上全面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材料。党组织审查吸收新党员应将自传归档。

  自传的写法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要求是:

  1、要把自己个人情况及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写清楚。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出身、籍贯、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入团年月、现所在系、所学专业、现任职务等。如果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的人政治关系比较复杂,或者受过刑事处分及其他重大处分,也应详细写明,以便组织上了解。

  2、要写自己的历史。要写清楚自己从上小学开始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担任过什么职务,要写明具体的起止日期,时间上应该是衔接的,(如:1980年9月—1981年8月,1981年9月—1982年8月)中间如有脱节,要说明原因。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对党的了解和认识作为重点来写。并对自己获得过的奖励或荣誉称号也应写清楚。

  3、要写自己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认识以及重要历史时期的表现情况。应着重写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看法,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以及近期的表现情况等。这些是写自传的重要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想认识,使党组织能全面地了解自传人的思想情况。

  4、写出本人现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努力方向。

  5、结尾。本人要署名和注明日期。一般居右书写姓名“×××”,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6、写自传要注意以下问题:

  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包括时间、地点乃至重要的细节都要真实。

  ⑵要写出自己从学习生活成长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写自传不都是实录自己的经历,还应通过分析自己的思想变化,提炼出自己思想提高的关键所在。分析尽量深刻一些,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经验教训不要写得干巴巴,要寓理于叙事之中。

  (3)写自传不能等同于写“履历”。自传要求写得详细,可以是夹叙夹议,对主要经历、情节要交代得具体。既要避免只直述经历不触及思想,又要避免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记流水帐似的写法。应当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大众文化的视域中的文本空白论文02-12

新闻传播事业与大众文化教育研究05-26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11-27

读书调研报告12-22

文学批评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论文01-08

阿多诺论大众文化及大众的积极性论文12-14

分析阿多诺论大众文化及大众的积极性论文12-12

理解作文评语08-26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理解“儿童的理解”05-25

读书调查报告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