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报告

时间:2021-02-20 16:17:12 报告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研究报告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狠抓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教学研究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教学研究报告

  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造就了一大批教学能手、教育骨干和教学新秀。其中育红学校的教学能手里面语文老师达到一半以上,这些给了我们得天独厚的教研条件,另外城乡接合点的地理位置让课题研究者能全面展开研究活动。生源的复杂化更是提供了课题研究的生力军。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亦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对课文阅读和理解的知识和技能,且要以学生的朗读训练为主要方式,并使学生理解和领会其课文内容的过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读的训练过程,也就是由浅如深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小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常常让我们陶醉其中,不能自已。初中语文课本的小说风格流派不一,异彩纷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是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习体验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在阅读中, 要达到对课文的真切解读与感悟, 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为支撑, 学生的主体体验更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阅读教学,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亦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应用价值:

  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位。从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中统计,156篇课文中,小说有20余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小说之林”五篇小说,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门安排了四篇小说培养培养学生的“品味、感悟、欣赏”的能力。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共有46分,其中记叙文体阅读是26分,而在记叙文体阅读题中小说阅读达到一半以上。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主要表现在:

  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肢解教材。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考点练习。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

  借鉴照搬。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参考资料成堆,学生满足于借鉴和照搬,缺乏创新,个性化阅读严重缺失。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背道而驰。

  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所有这一切,都违背人的认知规律,更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其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我校地处渭南老城,学生大都来自城中村和农村的外转生,学生基础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较多,教学成绩难以有效突破。为解决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和裹足不前的现状,我们八年级语文教师决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课题组,群策群力,寻求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口,构建和提出适合本校教师和本校学生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和操作建议,从而推动我校教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我们课题组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各种阅读教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教学实际和学生小说阅读现状,决定从小处入手,从细处入手,从微观的层面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研究,逐步形成小说阅读教学个性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2、研究内容:

  ①调查本校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研究本校小说阅读教学现状,了解不同教师采用的小说阅读教学模式及效果。发现长处,找出不足。

  ②汇集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整合资料,针对本校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究,找出病因,汇集成册或制成表格。便于分析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研究办法。

  ③寻求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针对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应用于教学。对小说阅读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找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之更趋合理,确保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初步形成小说阅读教学理论。

  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教师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加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指导实践。

  3、创新点

  理论和实践、调查和研究的有效结合,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适合本校教师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选择本校内不同类型教师语文小说阅读模式进行调查,并在本校进行实践验证,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通过多种方法对小说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解,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症结所在,找出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经验总结是在行动研究基础上集思广益,找到最佳解决途径,为付诸实践做准备。

  2、研究的主要思路:

  (1)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实地验证→结论与措施(针对教师

  (2)搜集---阅读---品味---欣赏---链接---感悟(针对学生)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2014年2月,我们根据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课题促进小组工程”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通过走访调查,结合现今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喜欢小说却没有正确的学习和阅读方法等问题及其困惑,通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小说的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2014年2月23日上交了课题申报书,2014年4月获准为区级研究课题。此课题被批准后,我们立即部署安排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并迅速实施课题研究。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情况进行简单汇报:

  (一)、利用契机及时召开开题会议

  2014年4月11日,学校教研室组织我们课题组召开了“小说的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开题会。开题会由主管教研的屈龙生主任主持,首先由秦国臣校长宣读并向刘莉萍老师颁发了课题立项书,接下来由课题主持人刘莉萍老师做了开题报告并宣读《小说的阅读教学研究方案》,张秋菊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进行表态发言,行政主持人张萍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最后,秦国臣校长做了总结发言,他勉励课题组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以人为本,扎根实践,潜心研究,积极探究语文教学规律和方法途径,寻找小说教学新路子,立足于服务于学生,努力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抓住时机进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

  首先,我们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发放了“小说阅读教学”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发放了“小说人物形象”“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等调查问卷,了解小说阅读的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撰写了学习笔记。

  其次,按照子课题分阶段有条不紊的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2014、4---2014、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就如同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向往;又好比一把金钥匙,开启着学生的心扉。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设计,使新课的导入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初中学生,拨动他的心灵之弦,使他们快速、高效、主动、积极地进入到新课学习阶段。语文课堂中导课非常重要,小说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能在了解课文之前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于是,刘琼老师的小说教学《变色龙》用谈话方式导课、郭利教《我的叔叔于勒》从前面学习《故乡》的方法导入。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对问题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较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探求新旧知识间矛盾的学习中去。

  新课导入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外,我们课题组其他成员尝试音乐导入、看插图导入、游戏导入、观念冲突导入等。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创作了《小说阅读教学导入法》一文。

  第二阶段(2014、5—2014、6):

  进行小说阅读调查,发现学生小说阅读存在着少慢差费现象,即读的量少,读得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等不理想状况,主要是因为阅读中还存在读而不记、读而不思、读而不写、读而不悟、读而不选、读而不博等误区。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喜”看“恶”学。小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文体,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但学生厌恶学习小说.可见,原因得从“看”和“学”的差别上找。学生喜欢看,是他们有选择的自主权,把看小说当做一种消遣。迷恋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不太关注人物的美学内涵。不能多角度,多纬度地分析作品的意蕴。

  针对小说人物形象探究,我们发现应该正确确定主人公、正确认识小说中的“我”、注意特殊的主人公。因为只有准确的确定了主人公,才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并准确的理解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最后经过反思总结,完成《确定主人公,把握人物形象》论文的写作。

  第三阶段(2014、6—2014、7):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经过反复思索完成《小说情节与结构》一文的写作。

  第四阶段(2014、7—2014、8):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整理了《指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悟主题》一文。

  第五阶段(2014、8—2014、9):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可见,拓展延伸承载的是与文本相关的生活体验的拓展,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拓展,是语文外延的拓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缺少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于漪老师说道:“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和写、积累与应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等之间徘徊,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讲基础,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共识”,小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课外的“读”,课内的“写”。课内的“写”,这个“写”不需要长篇大论,要紧紧依托课堂,这个“写”的目的是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落实课堂学习的结果。对一些结局含蓄隽永的小说,为之续写故事的发展或结尾。如《最后一课》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下课之后。《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于勒成为富有的人。通过练笔,不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才能感悟广阔多面的人生画卷,领悟小说的主题,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因此我们认真撰写了《浅谈小说教学中的拓展迁移》一文。

  第六阶段(2014、12—2014、12):搜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并上报有关过程性资料和研究结果。

  (三)、师生互动共创课题研究新路子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为此,我们的研究活动和学生活动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试。测试完后进行人数统计和试卷分析。从试卷答题情况寻找我们教学的漏洞。这样使得我们的教研有的放矢,不至于盲目行动。12月份中旬,当我们的课题研究到了尾声,我们再一次发放一套难度稍大的小说阅读题。评阅试卷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人均11.5分提高到23.5分(试卷满分30分)。

  其次,为了让学生对小说阅读产生兴趣,课题组成员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小说,并在一个月后进行读后感交流。而且,课题组强化小说要素,强化小说阅读的要把握三要素的阅读理念。我们鼓励学生自创小说。学生自创小说中对老师推荐小说的改写和续写最有可读性。我们把优秀学生自创小说在各班展开交流分享。

  另外,提高教师自身小说阅读的素质更是迫在眉睫。为此,课题组每个成员上小说阅读课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个人备课---课前教案研讨---修改教案----上课---评课---教学反思”这五个步骤逐步开展。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每一个阶段都要召开一次课题总结汇报会,每个课题组成员汇报自己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研讨工作。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小说阅读方法指导(育红中学刘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小说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情节无所谓首无所谓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比传统的更大.在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致有以下三个题型;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1.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2.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因而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1.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1.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挖掘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的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五>捕捉精妙的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浅谈小说教学流程的把握(育红初中韩娅利)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

  “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生 “喜”看“恶”学。小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文体,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但学生厌恶学习小说.可见,原因得从“看”和“学”的差别上找。学生喜欢看,是他们有选择的自主权,把看小说当做一种消遣。迷恋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不太关注人物的美学内涵。不能多角度,多纬度地分析作品的意蕴。

  <三>、小说教学的操作流程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教学的五个环节:

  1、激趣导入,吸引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语文课堂中导课非常重要,小说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能在了解课文之前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提问:1、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令众多妖魔鬼怪望风而逃。那么,你知道他降妖除魔的决胜法宝是什么?  2、清朝大贪官和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得出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和珅这样的人,他们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风使舵,闹了很多笑话,这样的人,俄国作家契诃夫把他们称为“变色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这篇作品《变色龙》。再例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先读乡愁诗,诗中忧郁的情调,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我顺势引导,“叶落归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故乡,当有一天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时,我们应当是什么心情呢?”学生们在阅读了乡愁诗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回答到“高兴”、“激动”等。我语调一转,“可有一个人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阅读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故乡》,分析文中的‘我’回到故乡为什么高兴不起来。”通过这样的激趣,学生也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没有正常人应该有的心情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阅读非常认真,发言非常积极,教学效果自然非常好了。

  2、分析情节,明确结构。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3、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让生自批、讨论,后师生共同商讨下面例句。)a、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b、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c、动作描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4、体会描写,揭示背景。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暗示了时代特征。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目标检测,拓展迁移。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共识”,小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课外的“读”,课内的“写”。课内的“写”,这个“写”不需要长篇大论,要紧紧依托课堂,这个“写”的目的是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落实课堂学习的结果。对一些结局含蓄隽永的小说,为之续写故事的发展或结尾。如《最后一课》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下课之后。《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于勒成为富有的人。通过练笔,不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才能感悟广阔多面的人生画卷,领悟小说的主题,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三)、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育红中学何 鹏)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2 、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这里借助梨花写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4 、推动故事情节

  《林教头风雪册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见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紧草场被压倒,林冲到庙中御寒,才用巨大后门,才听到仇人的谈话。这里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5 、暗示社会环境

  《荷花淀》中关于荷花淀正午风光的描写,那荷叶像铜墙铁壁,那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场战斗即将开始。

  6  、深化主题

  《骆驼祥子》中,为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极力写了暴雨烈日。日烈到人们不能忍受,祥子还得拉车,暴雨人们不能行走,祥子还得拉车。通过这些描写,展现祥子吃苦耐劳,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的主题。

  小说中环境描写风姿各异,绝非以上几方面所能言尽。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环境描写,从而全面理解作品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另附: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四)、浅谈小说阅读教学模式(育红中学李莹)

  小说作为文体的一类,在阅读时我们需抓住三要素,即任务、环境和故事情节。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来了解任务形象特点,进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想要做到这些,文章中的语言就不能被忽视,品味语言也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作者的思想感情已被我们理解,但我们不能局限在这小小的一隅,课外拓展、链接也就顺利成章的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鉴于此,我认为,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搜集、阅读、欣赏、感悟、品味、链接。

  所谓搜集,其实就是对作品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一个了解、掌握。这样做,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对作品的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就有有初步的了解,有理由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其次是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文本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线索,抓住关键词句,从而快速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第三是欣赏任务形象。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分析,结合文本中对任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她)的喜怒哀乐被我们一一知晓,其身上所被赋予的精神、品质也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四,我们要去感悟,感悟文本中深刻含义与思想。每一篇文章的主旨都不是直接、明确的写在文本中的,它需要我们在阅读文本、理解文艺后去体会、去感受,而这也是我们阅读文本的本意所在。

  第五,品味语言。在我们越多过的文本中,有的语言简洁明快,有的含蓄隽永,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凝练华美,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渗透在这字里行间,品味语言自然必不可少。

  第六,课外链接。我们现在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博学广闻,不要将目光停留在课本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作者的文本或不同作者同一类型的文本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成为我们的任务之一。

  不同文体,教学方法不同。以上只是我对小说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点浅见,只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它的可行性。

  (五)、帮助初中生读懂小说的有效途径(育红中学郭利)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有不同之处,笔者认为有效帮助初中生读懂小说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1、对人物肖像的分析,要着重分析人物肖像的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例如《故乡》中写闰土的肖像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红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二十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紫红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旧中国军阀黑暗统治下,农村破产,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对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及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着重的细节,更显示出他深沉的爱国之情。

  2、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例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他贫困、迂腐而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又如《变色龙》中“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等等,真是“闻其言,见其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便暴露无遗了。

  3、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就倾注了他的爱国热情。

  4、抓住人物的信息活动。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认出买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那段丧魂落魄的内心独白,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可耻的性格特征。

  <三>、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学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因此,对文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对作品深入的感悟、品位和欣赏的基础上。

  (六)、鲁迅小说《故乡》人物形象探究(育红初中张秋菊)

  鲁迅是文学艺术的巨匠,更是思想的巨人。鲁迅作品总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折射出灿烂的光辉。鲁迅说过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的意思,不过想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鲁迅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从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阻碍社会进步中,感悟到了新文化启蒙的价值。在“为人生”的文学思想指导下,鲁迅把小说创作视为能够为唤醒群众麻木的灵魂,促进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批判的工具。通过悲悯的人物形象,来对国民精神奴役和心灵创伤的揭露;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意在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以达到启迪心志,更新观念,振兴民族的思想文化启蒙的目的

  <一>窘迫而麻木的农民形象

  《故乡》中,润土的形象给无数的读者生命的震动,引起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三十年前的一个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小“英雄”,而今完全变成了一个迟钝以至于麻木的木偶人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断断续续地诉说后只是沉默,吸烟,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劳动力不少,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生活非常难,种出来的东西,“挑去卖”,而折本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苛捐杂税太多,剥削太重。说不明来龙去脉的苦,只是往肚子里咽。“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深沉的感叹,就把压在润土身上的大山全包容了。

  封建等级观念和迷信思想,造成润土精神上的麻木与落后。少年时与“我”友好相处,有着深厚感情,并亲热地叫“我”为“迅哥儿”的润土,在二十年后却十分隔膜起来,十分木纳而且沉默:“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还拉着儿子水生规规矩矩地“给老爷磕头”。这是我不愿意的,而润土却坚持要遵照这一传统观念来行事,并且传给下一代。可见,封建等级观念已深深扎根于这个被压迫农民的思想中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使他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像上。润土在述说自己的凄苦时,没有一点反抗的表示。在“我”搬家后,润土除了挑选桌椅抬称和草灰肥料外,还选中了一副看似无实用价值的香炉和烛台。而在润土眼中,香炉和烛台可以改变他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神”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痛苦。桌椅抬称,是农村生活中所必须使用的劳动工具,他依然准备在贫穷的乡村中过着低下的生活;世道不太平,就可以摆起香炉和烛台来供奉,以求“神灵”来保佑他奴隶般的生活过得安稳些。润土就是这样麻木,墨守陈规,相信鬼神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落后农民形象。

  通过人物描写,表现鲁迅对农民的一种迫切希望,希望他们从政治,经济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向着一种新的,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去寻找幸福。

  <二>自私而可怜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这个主题显然是鲁迅小说的主要视角。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说闰土的命运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命运,闰上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的话,那么杨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产的广泛性。从而,杨二嫂的形象在更深的层面上开掘了《故乡》的主题。当年的杨二嫂,在“我”的印象里显然同20余年后重新见到的杨二嫂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从前的她,年轻美貌,“擦着白xx,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是这个小镇上出了名的“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而今,这位昔日的“豆腐西施”竟然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活橡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且又尖嘴利舌、自私庸俗贪利的丑老太婆!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与闰土的巨大变化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巨大变化,透视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闰土的变化在小说中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答案:“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但是,促使杨二嫂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何在呢?似乎年纪大了,“人老珠黄”是唯一的原因。上课的时候,许多学生就是这样回答的。在小说的情节表层中确实找不到更深层的理由。然而,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政治、历史常识深入分析,就不难知道,杨二嫂这个小市民的命运与闰土这个破产农民的命运,本来就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经济命脉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破产无异于釜底抽薪,势必导致城镇经济的破产。闰土们“拆了本”,”收成又坏”,口袋空空,杨二嫂们自然也做不了小本生意,自然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春蚕》《多收了三五斗》《林家铺子》等小说中已经不只一次看到过了。沉重的压力使闰土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木偶人,畸型的艰难生活自然也会将昔日美女杨二嫂变成“辛苦恣睢”的丑女人!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小市民都摆脱不了贫穷、破产的命运。作为思想战士,作为先驱者,鲁迅时常感到孤军奋战的苦闷与寂寞,“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即使回到久别的故乡,这寂寞仍然像大毒蛇一样紧紧地缠住“我”。而揭示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正是《故乡》主题的另一重要视角。这种可悲的“隔膜”像一道“厚障壁”隔断了“我”和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的心灵沟通。闰土的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个寒噤,使“我”感到“非常悲哀”。而在此之前,“我”和杨二嫂不期而遇时,杨二嫂一番尖酸刻薄的胡言乱语,对“我”来说,更是匪夷所思:“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二十多年疲于在“辛苦辗转”中“挣命”的“我”,对于这样不讲理的胡话除了“无话可说,还能怎样呢?!当然,这种可悲的“隔膜”决不是闰土、杨二嫂和“我”之间先天就有的,我们本来是很“一气”的,比如这样的话:“可惜正月就要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呢!”这种“隔膜”,是旧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是闰土、杨二嫂们在现实生活中饱受阶级压迫、政治统治、经济剥削的深刻反映,鲁迅在《故乡》中所表现的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正是对造成这种“隔膜”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恨和尖锐批判。也正因为如此,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才更具有现实主义的强大穿透力。闰土和杨二嫂无疑是一把剑的双刃,在《故乡》的主题显示上,具有同等的力度。鲁迅将找寻闰土和杨二嫂身上失去的东西的期望,寄托在新一代身上,寄托在新的时代,宏儿、水生乃至杨二嫂的后代,正是走向这个新时代的一代新人。鲁迅热切地希望他们将过上亲密友爱的新生活,并愿意为这一代新人去开辟前人尚朱走过的路。

  <三>辛苦探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课讲完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篇《故乡》,让我们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画面,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形形色色的人,故乡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呢?看来我们真的要多学习鲁迅的小说,去了解那时的中国。

  七、课题研究者的成长:

  张秋菊和郭利老师依靠课题组研讨的教学模式荣获了校级教学能手。何鹏老师风趣的课堂教学得到学生认可。刘莉萍老师在吝点一中支教担任初三语文科任老师,以充满激情而严谨的教学风格得到师生好评,为吝点一中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刘莉萍被评为临渭区优秀教师,顺利完成省级课题验收并荣获三等奖。郭利老师被评为向阳办优秀班主任,临渭区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优秀辅导老师,全国“中国梦我的梦”征文大赛优秀辅导老师。刘琼老师班级成绩荣获全级第一,李莹老师班级语文成绩是八年级第二。

  八、问题与思考:

  1、小说阅读教学如何走出中考的框子,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打开学生的视野和胸怀?

  2、人物形象分析教给学生来感悟还是教师点拨为主?

【阅读教学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大专英语阅读教学论文12-26

案例研究报告02-10

近视研究报告10-08

★研究报告格式01-07

中期研究报告01-07

研究报告编写目的01-03

调查研究报告08-25

调查研究报告08-25

植物研究报告作文02-03

小学阅读教学的探究教育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