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

时间:2021-02-28 17:41:35 报告 我要投稿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

  生态建设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生态建设宣传报告,欢迎查看!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1

  根据会议安排,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生态是生产力、生态是竞争力、生态是品牌力”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生态市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大丰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环保执法监管、基层绿色创建、自然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至2013年底,建成盐城首家省级生态县(市)。至此生态市建设的5个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机制,合力共建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不断完善生态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考核奖惩、公众参与和资金投入机制,在全市形成镇(区)、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力推进创建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生态市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总指挥,各个常委、副市长结合工作分工,承担相应创建任务。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资金协调组、考核督查组等“一办四组”。各镇(区)、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组织网络。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制定出台《大丰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意见》等文件,将考核指标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相关创建部门和镇(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由市重大事项督查办、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考核督查组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市创建督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精心制定创建生态市宣传方案,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重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在市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定期宣传报道创建动态。精心编制环保教育读本,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城市主要路口设立创建宣传牌,镇村张贴宣传标语,印发知识手册,举办培训讲座。四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2013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累计达15.87亿,占GDP比重达3.56%。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两年来争取各类补助资金2.6亿元。落实分级负担机制,坚持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镇级财政配套为辅。市财政承担60%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同时承担30%的管网配套资金。镇配套本镇污水管网建设资金。在垃圾管运方面,按千分之三落实保洁人员待遇和运转费用。

  2.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增长。把生态资源变成产业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一是优先发展生态工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鼓励企业通过生态设计和研发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引进循环技术、工艺和设备,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消耗少、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互补”绿色能源基地,每年可节约标煤1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1.4万吨、二氧化硫1.25万吨、氮氧化物0.62万吨。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在江苏沿海率先建成海洋产业研究院,加快创新引领产业集聚。加速发展创意产业。建成苏北地区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开展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对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造。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和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利用政策性资金,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污染物“零排放”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品”基地建设和高效农业发展。建成江苏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机大米、早酥梨、荠菜、紫菜、碱蓬等五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三品”种植面积达221.66万亩,占耕地面积85%。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105万亩,列全省第二位。荣获“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市)”称号。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沿海新兴的生态旅游名城”,重点打造“麋鹿生态、海洋休闲、动漫欢乐”三大板块,海洋世界、丹顶鹤珍禽园等蓝色旅游景点及荷兰花海、恒北梨园风光等乡村旅游景点建成开放,海盗王国、熊猫馆、威尼斯人海鲜城、麋鹿博物馆等核心景点及滩涂风光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加快建设,建成国家级景区8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江苏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个,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万人次。

  3.保护自然环境,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放大拥有112公里海岸线、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和建有麋鹿、珍禽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大独特生态资源优势,扎实开展自然生态保护、饮用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努力构建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一是严守生态红线。不断加强对海洋环境、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划定四级生态红线。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制定《大丰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实施方案》,划定省、市、镇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总面积达1473.6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达48.17%。二是加强通榆河“清水走廊”建设。通榆河两侧5公里范围内严禁新上任何污染项目、坚决不设一个排污口。关闭搬迁通榆河沿线7家化工企业,实现了化工企业全部进区入园的目标。投资1.2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联丰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37公里主管网及4个污水提升泵站,彻底解决沿线刘庄、白驹、草堰、西团等四镇的生活污水对通榆河水质的影响。三是实施以绿化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在现有3.7万亩的省级森林公园基础上,利用亚行贷款修复湿地项目实施的契机,扩建1万亩林地,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市区建成西郊生态公园、东方湿地公园、银杏湖公园等8个市民公园,形成10分钟水绿休闲区,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各镇加快实施林荫大道、河边绿带、园林式道路、街头绿地、精品水景等城镇绿化“五个一”工程。精心组织“绿色大丰”建设,全力推进绿化造林工作,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1.63平方米。

  4.实施重点工程,美化城乡人居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农村延伸,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让城乡居民同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是实施农村环境“3+1”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河道整治保洁和城乡供水一体化“3+1”工程,先后建成9个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收集、输送管网130多公里,对农村居民集中区全部配套小型有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全市建设垃圾中转站12座,配置垃圾运输车13辆,新建垃圾房3.3万座,新增垃圾桶5000多只,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管理人员和村级保洁人员1950多名,农村生活垃圾得到规范管理、有效处置。累计投入12.3亿元,对农村河道的水面、河坡、青坎、圩堆进行全面治理,疏浚市属骨干河道和镇(区)大中河道82条,清杂中小沟1187条。

  建成10万吨二水厂扩能工程,新建加压站16座,铺设市到镇区域供水主管道168公里、镇到村管网638公里,改造村级入户管网5500多公里,被表彰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二是实施农村废弃物利用工程。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方针,在“疏”上狠下功夫。引进推广秸秆工业化利用技术,重点发展秸秆建材、秸秆饲料、秸秆肥料、秸秆气化和秸秆发电等产业,拓宽秸秆工业化利用渠道。大力推进机械粉碎秸秆还田工作,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处理量对镇村实行定额补助。开展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一池三改”,全市户用沼气池达6500户,完成农村改厕17.08万多座、改圈14000多座、改厨25000多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8%。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实现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从而达到“零排放”。强化农村医疗废弃物处置。目前全市有医疗废物收集点40个,产生废物全部由盐城宇新固废处理中心收集处理,处置率达100%。三是实施“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大中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白驹镇等10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考核验收。大中镇恒北村等4个村通过国家级生态村验收,全市91%的村建成盐城市级生态村;建成绿色学校省级17所、盐城市级60所;建成环境保护示范教育基地省级1个、盐城市级2个;建成绿色社区省级5个、盐城市级13个。

  5.严格监管执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施积极的环境管理政策,通过严格执法、强力治污等手段,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一是强化“三废”综合治理。在园区“三废”治理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园区废气治理,聘请专家团队为园区企业废气污染进行个性把脉,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大力推广RTO焚烧处理技术,引进法国全天然高效除臭药剂用于含硫、含氨等特征废气的治理。大力实施废水处理“一企一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企业清污分流等废水整治工程。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建成9000吨/年危废焚烧处置中心项目,继续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近两年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累计达1.8亿元,园区质量明显提升,得到各层各级认可,成为全省化工园区整治工作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促进化工行业持续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在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上下功夫。先后出台《大丰市“十二五”及2011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重点开展园区工业有机废气污染、农业秸秆焚烧污染、市区餐饮油烟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二是严格项目环保审批。

  严守节能环保底线,仅2013年因环保不符合化工、重金属等重点控制行业准入条件或污染严重难于治理、对环境影响危害大而被否决或劝退的项目近30个。在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3年共办理建设项目审批381件,全部履行环评程序。三是妥善解决环境信访纠纷。全面落实“12369”投诉热线全年值班制度、环境信访投诉热线保证24小时畅通,2013年共调处各类环境信访件613件,查处率100%,群众满意率98%。四是提升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先后成立江苏沿海平原大丰生态监测站、大丰市环境监察局、港区环保分局和开发区环保分局四个副科级建制事业单位,相应增加监管人员职数。建立完善监控中心,实现网络联网,对港区华丰工业园内所有化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总排口和八中沟的清下水节制阀安装监控探头,在港区环保分局建立监控分中心,投资近300万元在市环保局建设环保监控指挥中心,实施24小时监控。投资1200万元在园区建设环境监测大楼并配备国内先进的长光程移动监测设备,确保监管全面到位。

  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污染防治和减排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阶段主要措施

  下一阶段,我们将充分发挥环保的牵头引领、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举全局之力,聚各界之能,全力打好生态创建攻坚战,为建设国家级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1.全力提升环保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抓好联丰污水处理厂、新丰(城北新区)、大中(城南)等9个已建成的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全面推进17个被撤并乡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集镇截污管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行污水处理全覆盖。二是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全覆盖。规范运营通榆河水质自动监测大丰站和草堰站,增强监测的及时性、实效性和预警性;加快推进新团河备用水源地整治提升工程,切实做到“用备结合、以备保用”,保障城乡饮水与供水安全。三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规范处置全覆盖。加快大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完成双月湾垃圾填埋场规范化封场,新建备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同步建设规范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确保垃圾规范、安全、全面得到处置。

  2.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一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双退双还”工程。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严守省级、市镇级生态红线基础上,强化对土地、滩涂、岸线、海洋等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利用。积极开展自然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实施珍禽保护区核心区退渔还湿和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团河备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二是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做好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落实标本兼治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大气自动监测站改造,实现PM2.5监测全覆盖;在市区建成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集中供热。深入实施第二轮“清水走廊”行动计划,改善重点河道水环境治理;加大市区和各镇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完成大四河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城区西子午河、朝阳河、新德中心河清淤整治和供电北沟污水管网截流等工程,消除城市内河“黑臭”问题。三是大力实施“绿化扩量提质”工程。突出重要路段、节点绿化美化,做好沿海林场、绿色交通、城市绿地、村庄田头等建绿补绿工作,加大市区、园区、乡镇公园建设力度,新增公园绿地23个;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到户,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格局。

  3.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狠抓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盐城市“十二五”节能规划》,加强项目审核管理。开展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完成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巩固和深化港区南区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废水、偷放废气、偷运固废等违法行为。二是狠抓农村环境整治。推行“田水路林村”综合长效管理,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及河坡退耕还林,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和保洁员队伍建设。三是狠抓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术发展生物质能,加快实施都市环保二期18万吨稻麦黄秆燃烧发电工程。同时,继续推行秸秆“双禁”四级包保,强化责任,严格问责,扎实抓好秸秆禁烧禁抛工作,实现“零火点”目标。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2

  东郭镇位于我市东北部,东与山亭区接壤,北与邹城市交界,面积148平方公里,92个行政村,12万人,是滕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是山东省中心镇。境内山、水、石、林等旅游资源丰富,有马河水库、户主西库、户主东库3座大中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和97座塘坝,是滕州市主要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有大小山头112座,森林茂盛,自然植被完好,莲青山风景区已建成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山东十大影视拍摄基地。

  近年来,东郭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东郭”的理念,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改变农村面貌、革除农民生活陋习的有力抓手,精心规划,加大投入,强力实施,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生态示范镇、 全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镇、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健全党总支、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网络,制定了创建目标和计划,为建设生态和谐东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创建浓厚氛围

  我镇以提高村民生态道德修养为目标,扎实抓好村民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村民生态文明道德宣传教育。抓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月、“爱国卫生宣传月”等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宣传、公益活动;二是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开办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四是制作公益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进行宣传;五是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素养。通过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使广大村民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创建

  一是精选载体,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我镇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文化建设为主的“六化”工程为重点,先后完成210余条主要街道的道路硬化工程,修砌排水管网58万米,完成村庄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70盏,新建农民健身广场88处,建成农家书屋92处,建成枣庄、滕州两级市级生态文明村46个,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创新思路,培植典型,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为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环境,我镇率先实施了玉泉村、大堂门、唐林村、王庄等4个村生态环保集中连片创建项目。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垃圾收集站4座,建设了车库、管理房、垃圾分类处理场和太阳能氧化池等垃圾收集设备。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对村庄环境的污染问题。其中,玉泉村创新农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四个一”工程,实现了文明生态环保卫生一体化发展,枣庄、滕州两级市现场会议在玉泉村召开,玉泉村建成省级环保生态示范村,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报道,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以《如何确保农村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山东玉泉村有新做法--借鉴城市做法,请来物业管家》为题刊发报道东郭镇玉泉农村环境整治新做法,一个被称为“玉泉模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经验在全国广泛传播。

  三是把握重点,加大投入,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我镇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全力实施沿路、围山、亲水、环库、绕村、建网和景区绿化“七大工程”,努力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东郭,倾力打造绿色屏障。去年完成成片造林4650亩,荒山绿化2000亩,绿化道路28.5公里,完善农田林网3000亩,新增苗圃花卉400亩。今年继续巩固绿化成果,已完成经济林1460亩,完成农田林网补植3200亩,完成溢香园路、滕平路、旅游路、木党路等9条主干道路增花添绿16公里,后梁、南王庄、唐林新村、大堂门、楼里等5个村省级绿化模范村栽植绿化树木2.3万株,发展600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努力实现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化美化目标,进一步改善镇村生态环境。

  四是注重保护,强化管理,扎实推进莲青山旅游开发。莲青山生态环境优美,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我们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的理念,积极推进莲青山风景区开发建设,重点实施莲青山绿化工程,完善提升情人谷水系景观、莲青古寺等景区景点建设,铺设提水管道3000米,建设水系景观9处,提升了生态、地质、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又搞活了石羊山、上黄庄农家乐和乡村特色游,增加北部山区群众收入。力争把莲青山景区打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五是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文明。我镇以改善村风、民俗、生活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利用庆“三八”、“五一”等节庆活动,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及“四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目前,受表彰“文明家庭”比例达到25%, 270户家庭被推荐表彰为滕州市级文明家庭,涌现出了韦宗峰、张学芳等市级道德模范。与此同时,利用农村大集、古会等人流集中的时机,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及“四下乡”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我镇还发挥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组建了辛化集团艺术队、上黄庄腰鼓队、白河唢呐表演队等群众文艺组织,常年活跃在农村一线,规划建设了1.2万平米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组织了200余人的农民广场舞健身队伍,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

  四、存在问题

  我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我镇面积大、村多,部分区域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很重;三是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五、意见和建议

  一是市级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统一起来进行评价,以生态平衡的实现程度来考察经济指标实现的合理性。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坚决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时经济增长;二是把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一起作为项目建设的投资成本和基建内容,决不能再走“边破坏、边治理”“先破坏、后治理”,时时、事事、处处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严查违法行政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加大绿化造林扶持,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三是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创建,通过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各级的政策和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以便更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宣传报告】相关文章: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2-28

强化资本生态建设调研报告12-27

生态建设工作计划9篇04-07

林业生态建设困难与对策论文03-20

工信局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材料11-14

宣传委员述职报告12-24

招生宣传社会实践报告03-23

安全生产宣传总结报告201709-22

区委宣传部个人述职报告11-05

团委宣传部的述职报告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