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集体公益事业项目管理的调研分析报告

时间:2021-03-22 18:02:10 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集体公益事业项目管理的调研分析报告

  第一篇:《农村公益事业调研报告》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最近调查组,就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关于集体公益事业项目管理的调研分析报告

  一、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工作、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现在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目前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六)“一事一议”实施难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面对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具体操作难、落实难。一是乡村债务的债权户要求抵扣“一事一议”资金。二是外出农户多,有的是举家外出,这部分人的“一事一议”筹资同样难以收取。三是受益不均,农户思想难统一。有些“一事一议”项目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民小组或农户带来好处,受益范围难以确定,导致意见不一, 一事一议”方案难以通过。四是大型、长期公益事业难兴办。“一事一议”筹资有限,使一些耗资较大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跨村、跨乡的工程一时办不了。五是部分村“一事一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对来年的“一事一议”进行抵触,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逐步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目标,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

  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加快县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主体 要通过县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使政府和集体重新成为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发展主体。在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忽视、削弱政府部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不仅如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还应加强这一职能。财政要按照由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的原则,加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职能。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的新的发展主体,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力量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的有效作用。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一事一议”有序实施 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上,除需严格执行政策外,更要规范操作。一是政策交底。只有取得农民的理解、拥护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要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一事一议”的政策,公开其实施办法与程序,争取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一事一议”中来。二是议定项目。发动群众将需兴办的公益事业列摆出来,然后将之梳理归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一事一议”项目。三是民主表决。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项目预算、实施方案、筹资金额及工程管理等相关事宜,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公益活动事业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示了人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人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因为成德比成才更重要。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当前社会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社会公益机构财务管理混乱而产生的财务违规和腐败,包括公益机构的违规筹款;挪用公益基金及捐赠物资从事不符合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侵占或贪污捐赠的款物;逃税、逃汇骗汇;日常管理中的财务浪费。例如,浙江省民政厅在近几年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有的社团几万元收入不入帐,有的社团请客送礼开支不按规定,有的社团违规购买控购物资。在资金管理方面,也曾发生中华体育基金会2,000万元、宋庆龄基金会1,810万元丢失,中国妈妈胡蔓莉违规使用善款,用社会捐赠资金购买私宅并送女儿出国留学。甚至影响最大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也被报道涉嫌违反国家规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逾一亿元,用于投资股票、房产及各类风险企业,并招致巨大亏损,其中不少投资项目以回报少、效益低告终。令人心寒的例子多不胜数,这只是其中的几例。

  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对社会公益活动事业是持何种态度呢?大学生的公益素质现状如何?为此,我们对全国几个省级的7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期获得反馈信息,总结分析得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二、 调查概况

  1、调查对象

  (1) 对象选择

  本次调查选取对象为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然受过比较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是社会中比较支持公益事业的群体。因此,从他们对公益事业的态度上分析,选取他们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现社会公益事业的状况。

  (2) 对象概况关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其学历为大专或以上,共发放问卷77份,

  回收问卷77份。其中属广东省问卷68分,河北省4份,河南、天津、山东、湖南、湖北、北京省份各1份。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公益素质现状和大学生对公益机构管理的看法。其中大学生公益素质现状部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以及公益行为等五个方面;在了解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态度的前提下,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大学生对公益机构管理的看法,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机构存在腐败现象的认识;二是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机构存在腐败现象的探讨;三是大学生对社会公益管理的一些建议。

  调查采用单独测验的方法在网上对大学生发放问卷,对调查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公益素质现状

  1、公益认知

  从调查中发现,有92.21%的大学生是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并对公益活动有一定的了解,7.79%的大学生是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如图1所示,对于公益活动的了解有61.04%的大学生认为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38.96%的大学生认为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比较少,0%的大学生认为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完全没有促进作用。图2表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途径是做义工、捐钱物和支教,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参加公益活动的途径还有献血。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公益活动有一定认知的,基本懂得如何参加公益活动。国内学者认为公益活动是指帮助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并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活动。大学生是重要公益行为主体之一,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2、公益情感以及公益意志

  由图1可知,100%的大学生都认为公益活动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就表示大学生对公益行为持赞同态度,并了解公益行为有助于他人和社会,有着明显的公益意识,是“亲公益”的群体。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行为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调查表示(如图3),有45.45%的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是出

  于一种社会责任感,25.97%的大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20.78%的大学生是由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7.79%的大学生是为了获取学校所要求的大学生需修的社会志愿者实践小时。也就是说,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内在动力远远高于外在动力,在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以及社会公益机构的积极管理下,他们将长期和稳定地支持公益事业。由此可得出,大学生对于参加公益活动有一定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具有较强的公益意志。然而,当负责管理公益事业的影响力较大的公益机构出现问题时,大学生的参与公益活动的情感和意志也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调查表示(如图4),75.32%的大学生认为阻碍他们参加公益活动的因素是时间因素,学习很紧张,71.43%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因素,社会的可信度低。数据表明,除了时间、经济等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外,社会的因素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这对大学生将来参加公益活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公益能力和公益行为

  数据表明,大学生的公益能力水平不高,依赖于组织管理机构。如图5,有68.83%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参加公益活动的因素是学校组织,35.06%的大学生认为是政府倡导,20.78%的大学生认为是名人宣传,67.53%的大学生认为是自主决定,不受影响。由此表明,大学生寻找社会公益活动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校、政府的组织而去参加公益活动的。调查还表示,如图6,77.92%的大学生选择邀请同学一起参加公益活动,20.78%的大学生选择看情况,1.3%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如图7,45.45%的大学生选择邀请父母或亲戚一起参加公益活动,41.56%的大学生选择看情况,12.99%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宣传公益活动是公益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由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偏向于选择根据情况而决定是否邀请同学、父母或亲戚一起参加公益活动,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些情况或原因致使他们不愿意邀请同学、父母或亲戚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第三篇:《关于我县慈善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3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张海平副主任带领下,对全县慈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专题听取了县慈善总会有关工作的汇报,分别召开了由县教育局、民政局、残联、工青妇等单位及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慈善助理员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年多来,我县的慈善工作在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帮扶救助弱势群体为宗旨,以爱心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募捐和慈善救助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全县慈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已累计募集慈善资金4340余万元,其中慈善基金1290余万元,冠名慈善救助基金12770万元,发放救助款(物)203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200多人次。

  (一)组织网络初步形成。自2004年12月成立县慈善总会以来,我县慈善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各乡镇(街道)逐步建立慈善分会,聘任慈善助理员、联络员,初步形成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慈善工作网络,为开展慈善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共有南峰街道和横溪镇2个慈善分会、39位慈善助理员、735名慈善联络员。加快慈善义工队伍发展,进一步完善慈善服务网络。成立于2008年的县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已招募慈善义工800多名,组成的10支义工服务小分队,开展一系列公益服务,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二)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县慈善组织把宣传教育作为慈善工作先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大力宣传慈善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理念和各行各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积极开展慈善文化建设,加强主题、项目宣传,通过举办慈善集体和慈善之星评选,慈善文学、书法大赛,设立“慈善文化一条街”等活动,不断扩大慈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五年多来,撰写慈善新闻稿件1000余(篇),编印慈善简报60期,出版慈善彩报27余期,印发各类慈善宣传资料11多万份,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慈善的认知度。

  (三)善款筹集成效显著。县慈善组织把募集慈善款物作为慈善工作首要任务,创新募捐形式,进一步拓宽募捐渠道,开展创始基金、冠名救助基金、赈灾募捐、“慈善一日捐”、慈善义卖等募捐活动,为慈善救助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2008年,精心组织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专项募捐活动,共接收款物783万余元,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逐步树立起“经营慈善”的理念,运用准市场化策略,开展项目化募捐,市场化慈善劝募机制初步形成,慈善资金不断积蓄。同时,做好慈善资金增值工作,通过提取增值金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慈善资源。

  (四)救助方式更加多元。县慈善组织以扶贫济困为宗旨,围绕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赈灾等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对象进行节日救助慰问,大力实施省、市、县三级载体丰富的项目化救助,切实发挥职能优势,最大限度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探索项目化救助新途径,逐步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救助模式的转变,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生产资料、补助基金等形式,为贫困户创业增收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展慈善救助职能,发放752余万元定向救助金用于各项公益事业,促进了县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五)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县慈善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出台和完善《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仙居县慈善总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慈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建立慈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接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审计和监督,公布募捐救助情况,有效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全县慈善工作者,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尽心尽力、无私奉献,推动了我县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多来,我县慈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入推进发展慈善事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慈善理念尚未普及。部分群众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对慈善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慈善工作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慈善事业是单纯的道德事业,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应是一种长效的互惠机制。现代慈善理念还未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多数企业和个人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较弱,积极性不够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慈善资金募集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募集的方式方法还需逐步规范和改进。慈善捐助活动还没有真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经常主动捐赠的组织和群体很少,缺少可持续募捐途径,募集渠道需要不断拓宽。有时存在多头、频繁募捐的现象,导致群众捐赠疲劳,一定程度挫伤了群众捐赠热情。三是慈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减免税收政策不够完善,企业捐助减免比例偏低,个人捐赠减免至今尚未开始,不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四是慈善救助整体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信息不畅,重复救助,交叉救助现象比较突出,有时还存在慈善资源分配显失公平现象,慈善救助与政府主导及有关团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专职工作者、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小,各类专业人才缺乏,县级以下慈善组织建设以及慈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仍需不断推进。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事业是实施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慈善工作的重要性。把慈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保障,及时研究解决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慈善事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大扶持、引导和指导力度。努力推进“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着力打造“大慈善”的工作格局。对慈善组织在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办公场所以及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帮助和解决,支持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宣传,培育意识,大力营造慈善浓厚氛围。健全的公民慈善意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一要加大慈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慈善公益专栏、专题节目,运用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慈善事业的作用、有特色的慈善活动以及乐善好施的典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两工”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工作扩大到14个省。山东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的原则,20**年6月在肥城、蓬莱等6个县(市)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我市的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开始于20**年7月(根据中央部署山东省进行全面试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为更好地推进我市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成效显著

  2015年以来全市有329个行政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实施了农村发展迫切需要的村级公益事业奖补工程446项,建成村内外道路硬化项目152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9个,村容村貌整治项目112个,人畜饮水项目18个,卫生设施项目34个,文化体育设施27个,植树造林等其他公益设施71个,使82万农民直接受益。我市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尽管起步晚,但是行动快、效果明显,将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试点乡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一年来,全省各地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大力开展村内户外公益事业建设,硬化村内道路376.38公里,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11处,建成水渠27.85公里,垃圾收储池65个、改善村内环境卫生67万平方米,村内植树0.22万株,绿化美化村内环境1.62万平方米;兴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31个;修建小型灌溉渠26条、小水窖14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环境差”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仅XX市东郭镇建成一事一议项目9个,完成投资约360万元。建成村内道路10.87公里,桥涵1个、水表池37个,铺设管道1.25万米,修建蓄水池塘坝5处。这些项目的实施真正解决了困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夯实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 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填补了村级公益事业供给缺位的空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坚持民主决策,筹补结合,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实行政府投入与农民出资出劳的有机结合,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覆盖了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涉及和欠缺投入的村内道路、斗渠、桥涵;公共厕所、垃圾池;路灯、空闲地改造绿化等公益事业项目,突出了公益性,填补了各级政府对村级小型公益设施投入的空白。一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各级用于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的投资达1.12亿元,其中整合资金投入7015万元,是中央奖补资金的4.9倍;财政奖补还带动村级组织、社会公众投入1.87亿元,形成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

  (三)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扩大了内需。2015年,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动下,我市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投资2.9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消耗水泥13万吨、钢材0.65万吨、沙石料102万立方、石灰0.6万吨、沥青0.17万吨、砖5200万块,直接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23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内需,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还实现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村消费水平。

  (四)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什么、怎样建,均由农民民主决策,按民主程序办事,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建、大家管,使村民逐步养成了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提高了民主意识,更加珍惜自身的民主权利,把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许多地方出现了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议项目、自觉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管护养护村内公益设施、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气象,形成了“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的可喜局面,把农村政治文明、乡风文明建设推上了新的台阶。

  (五) 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农民负担减了,基层干部的任务轻了,但与群众的联系少了、关系疏远了。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后,乡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群众中进行宣传发动、了解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状况,面对面指导群众开展民主议事、项目规划和建设工作。凡是有项目的村,乡村干部经常与大家一起搞规划、议项目、谋发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村内户外,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戴,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让广大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些村组干部、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在外务工人员、驻地企业和挂钩单位慷慨解囊,积极为当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捐款捐物,免费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少地方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这一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处理和化解长期困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山亭、滕州等地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契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积极开展空壳村整治、实施土地规并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层干部反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虽小,作用很大,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六)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政府服务三农的新平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从政府集资收钱不办事到增加投入主动为民办事,政府服务农村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下一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道路,搭建了新平台。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农民筹资数量标准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出多出少由农民自己作主,对未经讨论投票表决而任意向农民摊派、集资或收费,村民均有权拒绝缴纳,从源头上堵住了“三乱”行为发生。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进一步了强化财政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创新了财政服务模式,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整合在一起,着力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公共环境等一系列公益事业建设问题,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零距离,开通了公共财政服务三农的“直通车”,搭建了政府公共财政服务三农的新平台。

  实践证明,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筹资筹劳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健全和完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乡风文明;有利于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民生、民心工程。从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引导、资金扶持是关键。关于市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调研报告。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但由于收入较低、投入能力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参与议事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很难开展。实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较好解决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掣肘问题。因此,建立健全“谁多筹资多出劳、谁多得奖多受益”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2、民主决策是基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能否实施好,关键不仅取决于基层干部素质和村民意愿,还取决于基层政府对“一事一议”的组织领导。只有充分体现大多数农民的意愿,真正实现农民的事农民办、农民说了算,才能确保“一事一议”的顺利进行。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施“一事一议”制度,是尊重和保障村民决策、管理、监督等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要严格把握政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农民自愿是一事一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议事的范围与方式、资金的筹措与使用、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等,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同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各地的特色,着力避免重复建设,优先安排群众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规划立项是前提。要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认真搞好规划。一是定好项目规划。本着买事求是、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批实施的原则,科学确定公益事业项目、范围和所需资金等,并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二是搞好实施规划。让村民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要搞好与村镇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等规划的统筹协调,项目实施规划须征得过半数的村民或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代表的签字认可,决不能因为照顾个别人的利益而不顾多数群众的意见,使村民会议“议而不决”或者“决而难行”。

  4、民主监督是保障。“一事一议”是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具体实践,要把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完善资金管理、严格项目实施摆在突出位置。严把招标关。对重大建设项目,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上进行招标,及时公布中标人单位、姓名、资质等事项。农民所筹资金以及财政奖补资金要在民主理财小组的监控运作,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公益事业项目兴办结束后,要核算收支情况。搞好验收结算。各级财政(综改)、农业、监察部门要分工负责,联合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对财政奖补资金,财政部门还要会同审计部门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资金政策落实到位。

  二、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存在的问题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市一年来的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普遍落后,需求矛盾突出。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简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多数村内道路、水利设施等多数是农民在上世纪70-80年代筹资筹劳建设的,标准低、质量差,特别是一些大型农机具难以进入田间作业,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市2146个行政村中,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庄仅有大宗村、龙庄村等9个,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0.4%,绝大多数还是城市周边的村庄。大部分地方农村生活垃圾还是乱扔乱放,80%的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50%的村不同程度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部分村庄饮用水还没有实现达标,一些村庄仍存在吃水难的状况。

  第五篇:《关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调查报告》

市人民政府: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监督工作计划,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副主任杨开明的带领下,深入到姚家店镇、聂家河镇、潘家湾乡、枝城镇和陆城街道办事处,就我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财政局、经管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陆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情况汇报,查阅了项目申报、审核、审批和资金拨付等相关资料,实地察看部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并与部分村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情况,现将调研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评价

  20xx年,我市成为全省首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市)。四年来,我市共实施奖补项目472个,累计落实财政奖补资金 5726万元,其中:国家、省级奖补资金3739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1987万元。分年度实施情况为,2015年投入奖补资金1017万元、市级配套 399万元,奖补项目113个;2015年投入奖补资金1293万元,市级配套453万元,奖补项目113个;2015年投入奖补资金1583万元,市级配套554万元,奖补项目117个;2015年省核我市奖补控制额度1833万元、市级配套641万元,规划实施项目104个。从调研情况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财政、经管等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一事一议工作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加大投入,严格管理,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落实与我市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一批农民最期盼、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公益性项目,促进了一事一议工作得到健康发展,为加快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切实加强领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我市开展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及时下发《XX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方案》,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市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市级在市财政局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了得力的工作人员,乡级明确由财政所具体负责,村级明确了工作专班,形成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2、正确把握政策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市、乡、村都制定了一事一议项目3-5年规划,市级建立了项目库。重点把小型农田水利人口饮水设施和村组硬化公路的断头路、晴雨路和路肩的完善等群众最期盼的民生项目列入项目库,并按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二是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在实施中做到不增加农民负担,不产生新的债务,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半拉子工程。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最期盼解决实际问题,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好评。三是坚持奖补范围和筹工筹劳标准。在奖补范围上,财政部门坚持按上级和市委、市政府规定的范围执行。在筹工筹劳上,经管局严格把关,按政策规定办事,没有突破政策规定的问题发生。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奖补项目实施中体现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需的原则,实行竞争性立项。把乡镇“普惠制”与村“重点制”结合起来,坚持“三个优先”,即优先支持群众反映最强烈、项目最需要建设的村;优先支持村级领导班子得力、村务公开制度健全、村规民约完善、上一年度项目实施好的村;优先支持村民建设积极性高、村民筹资筹劳踊跃并有村集体投入或社会捐赠的村,把重点放在解决小水利设施和村级道路交通上。

  3、坚持工作程序。一是坚持议事程序。坚持农民民主议事为前提,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做到不增加农民负担,所实施的项目一般都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二是坚持申报审核程序。坚持由村委会向乡镇申报初审后,再经市经管局审核报财政局审批。三是进行公示。经审批的项目,坚持对项目议事过程、项目内容、筹资筹劳、收支预算等情况在村公开栏进行公示。

  4、加强项目监督管理。乡镇一级明确了由财政所为项目管理责任单位,并从立项、申报、招投标、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联村干部参与监管。村一级除村委会加强监管外,还明确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理财小组的监管和受益农户监督。市财政局、经管局除在立项中加强审查把关外,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验收,保证了所建项目质量和财政奖补资金的专款专用。

  5、创新工作机制。我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中,在认真执行中央、省相关文件规定的同时,坚持创新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市财政局实行竞争性立项,把对乡镇“普惠制”与对村“重点制”结合起来,实行差额立项。对上年度工作不积极、项目建设未按预期完成的在下一年度进行淘汰,不予安排项目。聂家河镇丁家坪村在入户道路硬化奖补上,统一道路施工标准和资金补助标准,由村民自己组织实施,村里组织验收后予以补助,减少了村级筹资筹劳、组织实施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成本。村级公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化解了一些沉积的社会矛盾。

  6、奖补政策落实效果明显。从调研的项目看,我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效益较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群众给予较高的评价。一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为我市农民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政策及资金支持,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五眼泉镇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村民自筹、社会捐赠、部门帮扶的前提下,整合安全饮水项目,使80%的村70%的农户吃上了城市自来水,而且大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二是建立了公益事业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关于集体公益事业项目管理的调研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公益事业资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12-24

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11-01

管理调研报告06-10

项目财务分析报告04-27

项目财务分析报告10-09

学校管理调研报告06-18

地下水调研的分析报告10-29

关于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调研报告12-23

壮大集体经济富民的调研报告12-03

技改项目财务分析报告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