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09 12:14:54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时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周期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实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虽然略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

201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国际竞争力受到双向影响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报告显示:2002至2003年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美国利率的下调和消费的启动对经济回复作用明显,但其软着陆却仿佛遥遥无期;欧元区在与赤字斗争的同时进行着政府改革;亚洲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回复,尽管SARS给这种回复带来了危险和不可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生畏”的高增长,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态势令世界瞩目。总体上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下降1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从八大要素排名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正走向强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2003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后,有关报道认为该学院做竞争力评比时,非典疫情还未真正爆发。从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来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今年的竞争力评价是否还有价值?非典对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和平衡体系,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经济水平的影响上。SARS对通讯业和医药卫生业反有所促进,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的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很小。综合来看,我国上半年GDP增长已达到8.2%,年内经济增长在7%以上不成问题,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经济总量、人均拥有量和发展速度方面不会出现竞争位次的下降。

  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方面,以出口为例,有关预测2003年全年出口将减少110亿美元,这仅占我国2002年出口额的3.4%。假设2003年中国的出口额减少这3.4%,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增长10%,中国出口额仍位居世界第5位,与2002年位次相同。可以预测,SARS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进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就业方面,由其带来的相关子要素的竞争力位次变化都应在2位以内。

  非典期间政府和民间的表现会降低对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要素个别指标的评分,影响相关要素的竞争力位次;但危机的处理增加了财政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对政府支出要素和健康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亦有正向影响,因此影响是双向的。

  非典的出现,考验了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暴露了公共设施和管理的漏洞,重要的是发现了问题并促进其改善,增强了公共部门和个人承受危机的能力。长远来看,SARS的考验对于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方面支出项的提高和部分软指标评价的提升存在潜在促进作用,这无疑将推动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ⅰ≈泄国际竞争力五大优势评价

  (1)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连续三年稳步提升。2003年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12位。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水平的增长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2002年我国的GDP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可比价格的GDP超过日本42%,高居世界第2位。中国在消费、投资、储蓄以及进出口的总量上都位于世界前7位。2003年第一季度和SARS肆虐的第二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长均达到世界很高水平。目前,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存量高达3951.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位;我国的钢消费量已经占到世界消费量的1/4。

  (2)加入WTO后我国国际化竞争力呈全面提升状态。2003年我国国际化竞争力提升两位,亦实现了连续三年稳步提升。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差额一直稳居世界前10位,其竞争力位次虽有波动,但在世界范围的位置没有变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选择的最能代表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势的20个指标中,国际化要素的优势指标比上年增加两个,更加全面体现了我国的开放程度和成效。国家保护主义被列入竞争优势,体现了我国在加入WTO后增强了公平与开放度。

  (3)信息化建设成就卓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3年,在我国基础设施竞争力呈现衰退的情况下,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却提高了6位。与上年相比,我国计算机的使用份额提升0.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世界第5位的领先水平。电信投资占GDP的百分比进一步增加0.4个百分点,提升到世界第2位。对电信的投资带动了我国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通讯、网络、信息共享与保密等均有所提高。这对于新兴工业化战略的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法制建设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市场立法进一步健全,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5)公共管理和文化包容性整体竞争优势提升。政府定位逐渐明晰,有为与无为的范围在优化调整;文化包容性强,对国际一体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持积极态度,这将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五大挑战分析

  在我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我们也应当看到制约竞争力提高的五大挑战。

  (1)人均经济占有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人均GDP仅是美国的12.3%,巴西的58.3%,泰国的66.2%;综合生产率则分别是上述三国的10.0%、44.8%和60.0%。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制约我国竞争力跨越的最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与世界级大都市的差距虽在缩小,但生活费用指数已接近纽约,超过了美国主要城市水平,进入高费用的前5名。

  (2)能源消耗增长过快,基础设施竞争力下降。我国交通、电力等基本基础设施虽呈发展态势,但与其他国家发展速度比较,相对竞争位次下降,健康设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等评价指标也大幅下降。同时随着能源需求和消耗的增加,可持续发展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

  (3)金融体系竞争力难以适应经济实力的提高。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我国银行资产占GDP比例很高,有利于资金融通和财政金融政策发挥作用;但国有银行呆坏账现象严重,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4)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除劳动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徘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仅高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泰国的60%,巴西的45%,马来西亚的33%,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核心问题。

  (5)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落后,制约科技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周边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和菲律宾都低,教育的低投入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与印度、智利和菲律宾比较,我国目前称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合格的工程师都更短缺,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灵活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解决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动力问题。

【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10-26

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病05-18

试卷分析报告02-24

自我分析报告01-06

事故分析报告04-14

投资分析报告02-15

需求分析报告01-11

考试分析报告12-27

专业分析报告12-28

培训分析报告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