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时间:2021-04-07 12:45:41 报告 我要投稿

西北考察报告

  篇一:西北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西北考察报告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历代美术遗产十分丰富,通过对我国典型的文化艺术遗址、遗迹和博物院、博物馆或某一地区、某一民族进行实地考察,能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 ·考察地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大明宫遗址。天水麦积山石窟、夏河拉卜楞寺。

  三·考察过程

  1.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大明宫遗址)

  刚出火车站的瞬间,看到了西安的明故城墙,中国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内,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7.5万件,属国宝级18件,一级品近800件;其中青铜器、金银器、陶俑最具特色,并藏有国内仅有的唐墓壁画400多幅。我们从古代的建筑、书画、歌舞、手工业、农牧业等多种角度上,感受了中国古代史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古人的先进科学技术、聪明与才智,有些方面现代文明的人类都自愧不如,至今都赶超不上,甚至是现代的科学知识都无法解释。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进入西安碑林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内之一。从高宗时起,唐朝历任帝王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

  3.2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634年,建设初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为其父李渊修建的避暑行宫,但由于李渊的溘然长逝而被迫停工。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将其扩建,大明宫不在只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大唐帝国威严象征的正式皇宫出现,是唐王朝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群。而后两次易名,到神龙元年(705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把大明宫更名为“蓬莱宫”,并在此听政。后来大明宫屡遭兵火的破坏,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被大火焚毁。

  2.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

  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共计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3.拉卜楞寺 从兰州乘车到夏河的路上气温和景物明显感觉都与之前有很明显的区别。气温逐渐降低,在汽车内都感觉有点冷。从车窗向外看一片一片的平原,即使有山也是很陡很低的山,不是还能看到羊群在悠闲的吃草。

  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我们主要参观的地方——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3-5]

  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赛赤、八大堪布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显得十分华丽,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 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

  最后我们自由参观了藏区,看了梦寐已久的大草原,在大草原上骑马,晚上还看了篝火表演,我们一起唱歌、跳舞,顿时忘了藏区的严寒。

  四·结束语

  20xx年9月28日,结束了历时20天的西北之行,踏上了回程的火车, 然而思绪却又回到了20天前: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们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建筑.艺术风格。这一路走来,我们去了三个不同的地方,也观赏到不少美丽风景,也受了不少启发,对西北艺术发展和传承多的了解,对许多新鲜事物有了更多的接触, 坐上了久别了的火车,踏上归途。这一路,归途。漫长,又充满奇遇。像一篇优秀的文章,该有一个好的结尾,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篇二:西北之行考察报告完整版

  今年同往年一样,一年一次的艺术设计生的校外考察,但这次又与以往的不同,这次的考察给我深深地震撼。对一名学艺术学画画的学生来说,艺术考察不光是一门课程,更可以开阔视野,是增长见识的必不可少的经历,多看多听多走走,使我们了解更多,从对艺术的感受,心灵上都会有和大的帮助和提升。

  一 考察目的: 通过考察的亲身经历,提高对艺术的感受,从珍贵文物与建筑中,感受美与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感知力与对绘画的更深认识,画出更好的作品。

  二 考察时间和地点:

  考察时间:20xx年3月12日-------3月25日

  考察地点:

  今年我们的第一站是-------------天水。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至20xx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天水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其他大小石窟6处。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著名“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

  看游览手册上介绍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

  麦积山现存洞窟中的塑像,大多数是北魏时期塑造的。麦积山石窟的创建时间普遍认为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佛像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小嘴薄唇,粗壮坚实的躯体。菩萨高冠、披发、袒裸上身,下着长裙 体态浑厚。塑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交脚弥勒菩萨和思维菩萨。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44窟主尊阿弥陀佛,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它虽然身露残龛,历经一千多年风雨,却依然晶莹玉润,完美如新。第123窟门口的一对男女待童,造形十分简练,神态

  天真可爱,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1987年9月28日重来麦积山石窟时的题词中写到“123窟供养人是人创造出来的,创造的成果,显示了人的品格,透过泥塑形象所显示的高尚品格,不仅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也是如何建设社会文化必须的”。还有102窟颇具南朝士大夫风度的维摩洁,105窟恬静淡雅的菩萨和袒肩的第子。这些技艺精绝,引人入胜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西魏雕塑艺术家的匠师们的高超的艺术才华及巨大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第二站是——夏河的桑科草原与拉卜楞寺,这一站是我们感到最兴奋与惊奇的一站,从当晚入住的宾馆开始,同学们在已进入宾馆就啪啪忍不住拍照留影。

  因为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原地区从来没有感受过藏族文化,我们入住的宾馆非常有藏族风情类似于民宿,店主就住在走廊的尽头还穿着藏袍让我们都感到新鲜。入住一晚后第二天早上起早的去了桑科草原,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8公里,有公路直通。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

  我们在这见到了以前只在纪录片上看到过的牦牛,大家拍了很多照片不过我们可能去的并不是时候,我们见到的草原与心中的相差甚远不过牦牛也算安慰了一下我们。

  下午我们直接去了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此次考察中给我感触最深也是最大的一个,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而且拉卜楞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共有一千七百多个转经桶,环绕整个寺院,绵延3.5公里长,很是壮观。要转完所有的转经筒,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

  因为里边寺内严禁拍照所以我们只照了外边,但也让我们震撼。

  这是我们当时进去的一个佛堂,在跨进大殿抬起头的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我看到大殿中间有三层楼高的一尊大佛,而周围的墙上是一阁一阁的千佛洞整面墙壁上都是佛像。我们进去以后是从左手边进绕一圈右手边出来,在走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藏民走一段就用头碰一下墙壁,我被他们的虔诚所深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