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时间:2022-10-08 22:32:55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下面带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1】

  摘 要: 当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及自主创业意识淡漠的现状,探讨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

  关键词: 应用型院校 创业教育 路径探析

  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多科性或单科性(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三大类[1]。

  根据这一分类,除了“985工程”及“211工程”所包含的重点高校外,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新建院校均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它们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宣传创业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帮助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现状

  (一)“就业难”与“招聘难”两难并存

  近几年,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1年约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近700万。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考研、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参加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相比之下企业求贤若渴,不惜高薪。

  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两难并存的现象说明我国仍存在社会人才需求快速变化与大学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企业对专门知识、技能需要与大学现行教学内容及专业设置不太匹配、个体就业偏好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矛盾,也反映出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还不够紧密,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要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淡漠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税收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非常小。

  麦克思(MyCOS)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据其“2012届大学毕业生流向年度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呈现出学历层次越高,自主创业意愿越低,经济发达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的趋势。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创业意识较为淡漠。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大学的核心体现在“三个应用”上,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3]。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老牌研究型大学和各类职校之间,不少还是资源整合后升本建院的。

  受传统思维和固有办学模式的影响,在发展定位、教学评价机制及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改善,不能只追求科研论文数量,关注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不能按学术型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必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加强对师生的创业文化宣传,认识到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探

  (一)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

  对于创业文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对其定义也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多将其认为是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文化丛,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现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

  这种文化在大学生创业行动上表现为崇尚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行为、宽容创业挫折等[4]。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传承、稳定,不太鼓励创新和创业。

  尽管现在社会上都接受了高校“不包分配”的事实,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是学生的唯一出路,毕业后才能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公司工作。

  这种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积极开展创业主体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参与的主要活动。

  音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还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利用校广播、网络、校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渠道宣传高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意义,能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成功的企业,或者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来学校开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等。

  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一直重视创业教育的实施。

  在2013年5月至10月间,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通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陆续开展了多种创业活动。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我国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专利申请流程等相关知识,多角度鼓励他们要做一个“敢想、敢做、敢拼”的大学生。

  这些昔日熟悉的同学或学长成功创业成为各公司的总经理、负责人的事迹,使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大家的创业欲望和热情,也增强了创业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对于营造谈创业、想创业、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校园创业氛围很有益处。

  (三)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创业制度。

  目前尽管多数高校很关注专业教育的开展,但是这种教育理念还没有明确成为高校的教育目标。

  虽然学校组织了众多的有关创业教育的活动,但大都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而这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学分支,成为MBA的必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而经济社会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工作,更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利润的双赢。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重新定位学生的未来社会角色,把“创业型人才”纳入培养目标。

  在教学管理方面,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尝试设置创业实践学分和创业课程学分,激励具有创业精神且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使大学生不仅怀有创业激情,且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当然,我们不否认创业教育属于个性教育的本质,所以学校在学籍及学生管理上应给予理解和制度上的支持,帮助“想”创业的学生解决生活和创业中的困难。

  如实行“导师制”或者提供信息和场所等,采取学校指导、学生自主的合作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领域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地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2):103-108.

  [2]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55.

  [3]仲计水.坚定不移地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J].北京教育,2007(Z1).

  [4]芮鸿岩,杨桂元,林刚.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9:65-68.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Y201215);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106)。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2】

  [提要] 随着学分制在各高校的推广,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该机制的价值分析,揭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目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高等学校

  一、引言

  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高校都相继实施了学分制教学模式。

  我校在2003年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并逐步推行了选课制、导师制、主辅修制等主要制度。

  其中,选课制是核心,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于选课制的重要补充,是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价值分析

  导师制是指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与学”变为“导与学”。

  导师制最早主要应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19世纪,美国的哈佛大学率先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并带动了很多英美学校学分制的建立。

  于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实施学分制后,又进一步将导师制推广用于本科生的培养。

  我国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只有“教”才“学”的不良习惯。

  而学分制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要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及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而目前的大学生却表现出还不适应这种管理体制,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无法独立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选课具有盲目性、盲从性,在不了解学科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只是片面迎合个人兴趣或一味追求学分,导致课程选择不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欠陷。

  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给予上述学生很大的帮助。

  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层次,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表,选择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毕业的条件、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等因素,造成了目前许多大学生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从一开始入学,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学习英语、学习计算机以及各种职业证书的取得上,从而造成了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与导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明确。

  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弥补了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

  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采取了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的制度,主要是负责学生的生活及思想政治工作,很少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课程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明确定位。

  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很少,缺乏育人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的管理就形成教师、辅导员两条互不交叉的线,导致出现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致的现象。

  导师恰恰是教师、辅导员两者的融合,既进行专业指导又育人,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导师制的实行,有效弥补了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

  三、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导师职责、工作内容模糊。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许多导师还存在着模糊的概念,他们虽然被聘为导师,但是却并没有被告知具体的职责,许多导师认为无从可导。

  研究生导师主要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在生活中、思想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本科生导师大多数是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除了教授相关专业课程外,对于在其他方面怎样指导学生,主要工作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不明确。

  许多高校并没有明确导师在具体某些方面给学生指导,同样没有给出指导的工作量,没有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有的导师对于选课、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具体细节并不了解,导致导师对于工作内容、承担职责感到模糊。

  2、生师比失衡,导师资源匮乏。

  导师制的实施,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导师资源,学生与导师之间能够有充裕的交流时间,达到指导学生的良好效果。

  依据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制的经验,每位导师指导6~12名学生,指导效果最佳。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

  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有的高校由于扩招,多则达到1∶20。

  生师比低下,造成教师总体数量紧缺。

  再加之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有时还需要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工作量很大,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指导学生。

  而且,许多青年教师经验欠缺,不能担当导师,造成导师资源匮乏。

  3、导师的遴选办法简单。

  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熟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选课的具体操作步骤、教学计划中各个课程组及教学内容的衔接等内容。

  但许多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遴选的办法简单,除了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外,只是简单的从英语、计算机的水平或者从职称的高低来判断导师的资格。

  许多高校由于师生比很低,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数量的指标,放宽了担任导师的条件,甚至不进行双向选择,只是单方的进行导师选择学生,或者直接规定导师与学生的名单。

  4、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欠缺。

  由于导师制在高校中还是新生事物,许多高校只简单规定了导师的职责、遴选办法、监督的办法等等,并没有建立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的机制。

  有的院校只是通过举办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的过程中,粗浅的了解导师制实行的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并未设专人进行评价工作。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运行模式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严格导师的选拔,扩大导师的遴选范围。

  由于大部分高校都面临教师总量相对较少的困境,对于导师的遴选,可以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扩大导师遴选的范围。

  首先,明确导师的资格要求。

  一是思想作风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二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教学环节的组织;三是能够分配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愿意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

  其次,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

  导师的确定,除了要达到任职资格外,还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进行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

  再次,扩大导师的范围。

  为了保障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解决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可以选择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人员或者是水平较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导师助理。

  这样的合作指导,既能够减轻导师的负担,又能够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

  2、明确导师职责,合理确定导师介入时间。

  导师职责的明确是导师制实施的基本保障。

  首先,导师要严格遵守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其次,导师要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优缺点,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入手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并接受学生在专业发展、继续深造等方面的咨询;再次,导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最后,通过与学生的频繁深入的交往,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

  合理确定导师的介入时间。

  若从低年级开始配备导师,由于低年级学生大部分进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尚未涉及专业课知识,导师不便于开展工作;若从高年级开始配备导师,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加之学生需要考研、就业等,导师的指导已不能形成有效的改变作用。

  那么,什么时候给学生配备导师效果最佳,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

  有的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实行单独招生,就可以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导师,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及知识结构。

  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可以考虑比照专业分流的时间,配备导师,导师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又可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指导。

  3、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监管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过程一样,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

  但与其他监管体系不同,导师制的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由于导师可以自由支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内容以及指导方式,因此导师制的实施在监督管理方面不能有效地监控导师的指导过程,只能通过某一阶段运行结果的反馈,采取对话或者纸介等记录形式监督导师的行为。

  4、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效果评价机制。

  导师制的运行效果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而是隐性的,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导师制运行效果的评价。

  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质量工程,承担着一定的成本,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导师的评价可由院级单位进行,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导师评奖的指标。

  可以采取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导师同行互评为辅的方式。

  5、健全本科生导师制激励机制。

  受学生素质、导师水平的影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由于指导层次的不同,工作量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虽然无法确切衡量,但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进行量化。

  为了保障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需要健全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

  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取消当年导师资格,根据情节轻重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并记入导师跟踪档案,并且在下一届进行重新申报遴选。

  主要参考文献:

  [1]Ping Jiang.The Implementation Value and Run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J].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6.7.

  [2]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3]Yanfeng Wang.Consideration of Undergraduate-Centered Tutorial System[J].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2006.2.

  [4]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5]Yajing Pan.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 Tutor Work[J].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2006.1.

  [6]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

  [7]Lili Wan.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J].China Education of Light Industry,2006.3.

  [8]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相关文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的选择论文10-08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10-09

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10-09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实验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论文10-08

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10-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质量评价10-08

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与探索10-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告学论文10-08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