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的

时间:2023-04-01 09:15:13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

  本科即大学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

  国家也采取了施工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经营转制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信贷风险 不良资产 信贷资产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

  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

  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商业银行有效、有序地营运。

  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当前,我国有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

  就其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

  具体表现为: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

  (一)、历史沉积性风险。

  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下,银行成为国家的出纳,企业没钱找银行要,企业亏损有国家承担,加上企业既不能破产又没有弥补来源,只好继续向银行贷款,实际上风险集中在银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营运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

  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只有通过企业贷款向银行集中,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商业银行承担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本。

  (二)、政府干预性风险。

  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银行贷款被动受损。

  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绩,好大喜功,重长期轻短期利益,重局部轻全局利益,重地方轻中央利益,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改制数量,结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并直接或间接地给银行实施压力,迫使银行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三)、市场盲目性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借贷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借贷双方预计将来均可得到补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银行借贷资金风险加大。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这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

  信息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与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使信贷决策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性。

  (四)、道德困境性风险。

  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名目和方法,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五)、管理失误性风险。

  从银行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

  者。

  例如,申请(担保)人资格和资信审查不严;对贷款对象和项目以及抵押物没有进行调查和评估或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超越权限发贷款;违反规定对客户评信和授信;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借款(担保)合同不规范、不合法;未及时发现、报告企业发生重大事项或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其贷款偿还能力降低、债权落空等。

  (六)、法制缺陷性风险。

  我国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部分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金融法律盲区甚多。

  法制缺陷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有些是无法可依,有些是处于法律的边缘。

  可见,法律缺陷是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

  (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

  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

  (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

  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

  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商业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

  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

  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

  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

  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

  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四、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

  要把好这个关口,商业银行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

  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

  参考西方一些商业银行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

  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

  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

  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

  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

  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

  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次不良资产

  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患。

  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一)、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

  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

  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

  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

  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

  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

  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

  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三是责任牵制原则。

  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二)、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

  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

  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

  二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

  第5 / 9页

  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

  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

  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

  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

  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

  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

  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

  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六、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一)、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

  国有商业银行对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

  以前由于银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银企间的矛盾。

  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

  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

  现在,商业银行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二)、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

  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资本金,并存入主办的银行账户,实行监督。

  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

  (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

  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银行。

  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

  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

  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

  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

  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七、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

  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

  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

  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八、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速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植焕?跋欤??猩桃狄?杏?忧啃???骋蝗鲜叮?硭车胤秸??鸵?械墓叵怠5胤秸??闹饕?勘晔欠⒄沟胤骄?茫???凶式鹨彩怯美粗С止?矣氲胤骄?媒ㄉ璧模??叩淖钪漳勘暧Ω檬且恢碌摹5?腔?遄式鹦灾剩?U仙桃狄?械淖灾骶?;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

  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

  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

  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1年11月

  2.刘 全,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2年2月

  3.乔纪法:《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1年3月

  4.曾文生:《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货风险体系》 《金融科学》2001年3月

  5.吴之间,史建平:《银行信贷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年

  6.杨 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王 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改革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1年7月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食品安全问题毕业论文

  摘   要: 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并简要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证的思考。

  文中提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真正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天道。

  关 键 词: 食品安全;辩证;人与自然;和谐

  创   新: 本文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所在。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

  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1]。

  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

  1998年,山西朔州制售假酒喝死了人。

  案发后哄动全国,制假者被处以极刑,就是这样,也未使制售假酒者受到双慑。

  之后又在广州白云区相继发生两起白酒中毒事件,造成数十人中毒,13人死亡。

  制假售假者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真是丧尽天良[1]。

  过去,对生产销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顿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因而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2]。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1.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

  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3]。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

  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

  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

  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4、5]。

  1.2产生原因

  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七点[6]:一、监管疏漏,“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

  二、执行不力,我国于20xx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

  三、欠缺考证盲目定论,“转基因水稻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

  在没有精确的考证之前,任何单角度的结论都要慎重。

  四、利益驱动逃避责任,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为例。

  雀巢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出的企业利益第一,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其实很多其他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也有极其相似的表现。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

  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由媒体片面报道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来消除,包括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道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

  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此类“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

  七、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

  2.辫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之后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不断满足的。

  但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角度来说,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却要客观辩证地来看待。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不能过早过多的要求孩子具备成人的思想和品质,拥有像成人一样的言行,这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像成人一样,也是不现实的。

  产业的发展,本来就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适当适时地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才更有利于产业自身的发展。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有有了产业,才可能谈到发展,才可能有质量和安全[7]。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其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分不同层次的。

  目前,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或派生出来,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在创造着五花八门的新产业。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更多的是纵向的来划分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而现实中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却是横向的,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有着不同的质量安全要求和标准。

  我们好象还只是用一个同一质量安全标准去面对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产业发展。

  还有一点,要保证质量和安全,靠政府部门、靠企业自律、靠舆论监督是能够解决一定问题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来保障。

  这种保障更持久、更有效。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政府已经把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合理要求,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只刚刚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食品的安全问题[7、8、9]。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方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考察、科学把握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及其发展趋势,全面看,看全面,认清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显,不闻雷霆”。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次,区别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被表象遮眼,不被假象迷惑,从而认清趋势,把握大局。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在看到主要倾向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种倾向;在看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重危害,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在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的同时,也要认清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提高勇气,增强信心。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具有联系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既联系过去,也联系现在和将来,看清发展过程,把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发展的趋势,知形识势,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而顺应规律,把握机遇,掌握主动权,促进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形势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一句话,只有认清形势,才能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国担责,为民分忧,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张奇志,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xx,(05) .

  [2] 高仰山.食品安全重在治本[j]中国保健营养,20xx, (07).

  [3] 高桂铭.科学发展观与食品安全[j].上海商业, 20xx, (07).

  [4] 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xx, (04).

  [5] 向晓冬,赵兵,简桂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 20xx,(02) .

  [6] 孙羽.食品安全: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科技, 20xx,(03).

  [7] 邹蓉.树立辩证的食品质量安全观[n].中国食品质量报, 20xx

  [8] 顾海兵.关于中国经济安全的辩证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01)

  [9] 孟宪江.辩证看待质量和安全问题[n].经济日报 , 20xx

【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

本科的毕业论文致谢10-03

本科毕业论文11-04

本科毕业论文10-26

本科自考毕业论文10-08

本科临床毕业论文10-09

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10-05

行政本科毕业论文10-08

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10-10

本科的毕业论文致谢范文10-02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