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的说明

时间:2022-10-07 22:10:13 标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的说明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关于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的说明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完成这个任务所必不可缺的条件是:

  1.向学生阐明正确朗读的要求并严格执行。

  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要读得清晰、宏亮,不容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要指出,这样读才能促进听觉记忆,也有助于正确地掌握词义。(2)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能察觉出来),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后的停顿(前者较长,后者较短)。也要指出,这样做有助于正确把握句意。(3)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语气的根据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虚词。这一条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教师无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用祈使语气读,用“也”作结表示诚恳地希望如此;“大道之行也”当用陈述语气读,“也”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这些要求人人明白,但又不易做到。现今的初中学生习惯于快读强记,字音、停顿和语气上的毛病往往淹没在快读之中。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放慢读的速度,每分钟以读110~120字为宜。这是正确朗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生朗读中的缺点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2.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过去我们也重视文言文的背诵,然而难见成效。主要原因是教师讲得过多、过于琐碎,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背书感到厌烦,甚至视为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生也练习背诵,但目的仅在于应付教师的检查,毫无自觉性可言;又因为用的是强记手段,记忆也难以保持下去。

  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置于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当堂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做是否有可能呢?答曰:有。

  且以本单元为例。本单元授课时数为8课时,合计360分钟。要求背诵的篇段合计为1082字,按每分钟读110字计算,读一遍仅需10分钟,假定读十遍可以达到成诵的话,也只需要100分钟,尚余260分钟可供教师自由支配。

  要实现这个规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炼,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和不需要讲的(学生已经明白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

  不少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上实现了成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下乐于继续练习以求巩固,而且敢于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

  3.教师要为学生示范。

  这一条无须多说,道理人人自明。你要求学生背诵,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榜样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再说,你要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先读七八遍,取得一点实践经验也不为无益。目前已有不少教师做到了这一点,但仍有待推广。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最近20年来,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每讲一课不论内容深浅如何,不论语言障碍有多少,都要从头至尾逐句地译成现代语。但这件事其实也不容易做好,到了不便照直翻译的时候,往往不得不求助于语法。这样一来,翻译和语法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

  翻译和语法并非绝对不能讲。在初学阶段,翻译几个难句仍不失为疏通文意之一法,但把学生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句子都逐一地译成现代语,有什么必要?至于跟读文言不足万字的学生讲什么“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语法规则,则近乎故弄玄虚,正如俗话所说“你不讲我倒明白,你一讲我反而糊涂了”。我们在前面说的“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主要就是指此而言。这些年来,多数学生对学文言产生厌烦情绪,主要原因就是“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的东西过多。文言课应当让学生看的是文言,读的是文言,想的是文言,如果让翻译和语法充斥课堂,就没有多少“文言味”了。

  这种教法无疑是考试教育的产物,因为实行“字字落实”,便是教师责任已尽,考试中出了问题就只能怪学生不用心听讲;至于这样教下来能否使学生终生受益,则非所与计。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考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是大势所趋。在这个大势面前,作为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要彻底废除这种“填鸭”式的教法。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应当抛弃偏见,要看到初中学生运用探究方式学习文言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在初学阶段,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一般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这一步是从预习开始的,主要是看注释、查字典、解读文句,初步掌握全篇大意;不明白的地方以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都要记下来,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的探究则侧重在贯穿理解上,要在整体感知的原则下弄清各个局部的意思。例如《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的一大特点是:渔人在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待到有意去寻它,反而不见。要引导学生首先认识这个特点,然后探究各个局部。探究局部要先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没有指明渔人舟行的时间和方向,但从桃花盛开可以判定是春二三月水涨之时,从“林尽水源”可以判定他是逆水而行,从“落英缤纷”还可以判定他早已见到水上的桃花瓣。提出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把学生带到故事的境界中来了。再根据“渔人甚异之”一句设问,这个局部的内容必能洞若观火。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这种探究一般是就文论文,有时也可以向外延伸。就文论文要善于抓住文中的要害来启发学生,例如《核舟记》一文,首先要抓住这件雕刻品的名称来探究雕刻家的匠心(运用哪些艺术细节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图景),其次要让学生仔细品味第三段(“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的丰富内涵,抓住了这两处要害并作一点分析,再读全文便会觉得理丝有绪。向外延伸就是用有关的资料(例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来印证本文的某些观点,例如探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这句话的内涵,就可以提到《桃花源诗》中“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两句,还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这两句来印证,从而看出这是陶渊明社会理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分步进行的办法大概适用于议论文以外所有的文体;对于议论文则有必要作特殊考虑。例如《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几乎每句话都有特定的内涵,根据这个特点,也无妨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一点探究,既省时又可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至于学习的组织形式,则应灵活掌握,每个教师都有权选择他(她)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得好,每一种组织形式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最后谈一点希望。

  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和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对我们之中的多数人来说,都是新的课题。旧的经验有的不能用了,而新的经验有待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念;只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和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就一定能从眼前的困惑中走出来,开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的说明】相关文章: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06-1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感谢信06-1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及活动教案10-09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案10-06

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新闻写作》教案范文10-09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案及范文10-06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范文10-08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5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方案04-12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