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

时间:2022-10-07 14:02:18 标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

  答: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他各育创造了先决条件。一个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技术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从目标上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不断的发展。一个人也只有成为积极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称得上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2)从内容上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会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取舍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而个人的性格与品德更是息息相关。心理学上对性格的定义是: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既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便不易被改变。

  (3)从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通过感情沟通,以咨询、测试、行为矫正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能,来观察、诊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就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强化、指向、激励、动力等作用上。美国学者弗兰德森曾就此指出: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智育的发展。

  首先,它虽然无法改变人已有的遗传素质,但却能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能使一个人迅速倾向并投入某项活动,正当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思考能力水平;积极的情感会激励学生坚持探索和进取;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必要条件; 性格特征对人的成才的影响很大, 爱因斯坦指出:“ 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重建信心,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挖掘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3、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智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智力的发展既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4、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其一,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是“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恰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对个体心理有以下促进作用: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使人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使人心胸开阔,保持乐观的情绪;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果断、坚强的

  意志;有利于培养义务感、荣誉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情感;可以使人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其二,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运动技能是一种经由不断练习而获得的运动能力,除了对动作的敏锐知觉外,学习者还要具有一定的成就动机,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忍耐力、吃苦的能力等等。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体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5.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关系。

  美育是运用大自然、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 ,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的对象不仅包括外界的事物和事件,也包括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美的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条件。比如,一个人很偏激、乖戾,他就不可能客观地看待现实中的美与丑,也不可能感爱到生活中真正的美;一个以消极心态看待人生的人,就不可能感应生活中昂扬、欢欣的主旋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决不会认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是一种美。凡此种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离不开学生主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础。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提出,素质教育代表了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则是个体的全面发展。但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发展的身心特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创造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个性的最优化的发展。以往,我国教育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做法已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教育工作者不是将学生当成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有着自己发展特点的不同个体,而是搞“ 一刀切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这种抹杀个性的做法与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其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它的直接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得到尊重、鼓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2.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 硬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此,学校首先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用、发展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物质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 、心理学、教育学 、卫生学、美学的原理。具体说来,学校建筑在造型设计上应具有校园特色且富有个性;在布局上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色彩匹配上应摆脱灰暗、单一的色调而趋于明快、亮丽、复合的色调;在室内设计上应考虑简洁明快、光线充足、优雅美观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与布局上应突出韵律、流动、对比、融合等审美特征并体现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等等。其次,学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如建设好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购买足够的图书资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科学实验设施设备,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拥有体育艺术器材及场地,活跃学生文体生活;建立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等等。再次,学校还应重视校园的“阵地化”建设,即积极设置并规范必要的教育阵地,如体现各时期对学生要求的少而精的标语口号以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校报、校刊、壁画、黑板报、墙报、招贴画等。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 电台 )、校园电视台等物化媒介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

  总之,校园的物质情境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便能以最优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从而发挥预期的“静态文化”本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 软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软环境” ,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校园的“ 动态文化”。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的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 、渗透性、持久性 、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首先,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导向。其次,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因此,教师应首先抓好班风,坚持“学生管理” 和 “教师管理”双管齐下,通过打好思想基础、进行正面引导、开展评价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发挥表率作用等手段,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而这种传统又成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第三,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校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的有关意识,通过各种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四,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 制度层 ”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 。第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传统教育,通过各种训练活动 、比赛活动、表演活动 、游玩活动、宣传活动、仿效活动、竞选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需要指出的是,从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来看,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综合发生作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了共时态、共空间的校园整体文化情境,形成了文化形态的校园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情境和精神情境的整体文化的综合心理效应,力求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标语经典11-16

心理健康标语10-14

心理健康的标语大全11-10

525心理健康标语12-21

525心理健康标语07-21

心理健康标语15篇11-15

心理健康宣传标语11-22

心理健康宣传标语11-28

心理健康标语15篇11-05

心理健康标语(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