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6)

时间:2021-06-10 12:32:46 导游词 我要投稿

老龙头导游词范文

  这也是龙马之属。

  <海神殿>

  在海神庙内的第一重殿宇,便是海神殿。

  海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式砖木结构,有前廊后厦。

  殿门上方悬有乾隆御笔的“汇溟宁宴”匾,意为:众水汇合的大海安宁平静,象征国泰民安。

  两旁的木臸楹联是:翕受奠坤维澜安拱极;灵长资坎德派演朝宗。

  此联也是出自乾隆御笔。

  意思是汇聚容纳大水奠定了陆地。

  海不扬波环卫着北极星;海神以他的资格名望掌管着北方,使江河百川都来朝拜。

  其内涵是用大海、海神来做比喻,要各方各地都来维护皇帝的统治,像百川入海那样都向皇帝朝拜进贡。

  殿内供北海神广泽王坐像,侍者立于两旁。

  《北堂书钞》引《太公金匮》说:“四海之神,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

  唐代天宝十年,唐玄宗封四海龙王,即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顺王、北海为广泽王。

  这里供奉的为北海之神广泽王玄冥。

  两厢各有站班像四尊,左排为赶海夜叉、顺风耳、风婆、雨神;右排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公、雷母。

  前殿后门上悬匾一块,额为“风平浪静”。

  两旁楹联为:“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

  ”这是原来北海神庙的联额,为近代人所作。

  两侧有游廊可通向天后宫。

  <游廊及两侧诗碑>

  游廊两厢各镶卧碑五块,内容为历代皇帝和名人志士咏颂大海和谒庙的诗文。

  这里有现代极少见的魏武帝曹操写的《观沧海》;有北齐大臣祖珽写的《望海》;有隋炀帝驻跸临渝宫时写的《望海》;,有唐太宗亲征辽东路上写的《春日观海》;有明代书法家萧显写的《海》;还有明中叶大筑边墙的洪钟写的《南海口诗》;也有清代临榆县令萧德宣写的龙神庙求雨诗......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歌颂大海,也反映了老龙头所在的碣石地域,历史文化之悠久。

  <天后宫>

  天后宫是海神庙的第二重殿宇,两层,为歇山重檐砖木结构建筑。

  殿内一楼供天后娘娘塑像,两旁侍女侍立。

  两厢陈列龙仪蟠、蟠龙棍、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抓印)、方天戟、月牙铲等“銮驾”18种,这些“銮驾”本是封建帝王出行的仪仗。

  皇帝用全副,后妃用半副。

  这里按后妃规格,陈设的是半幅“銮驾”。

  两侧的“回避”和“肃静”牌,更显示了“天后”的威严。

  天后,是北宋兴起的女性海神。

  传说,她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小女儿,叫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8年)。

  她天生不会说话,自幼神通广大。

  云游岛屿之间,在海上搭救遇难的船只,并能降服妖魔,消灾灭疫,为人治病,成为航海保护神。

  沿海渔民百姓感激她的恩德,便修庙供奉。

  民间叫她“妈祖”,南宋封她为“灵惠夫人”,元朝封她为“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她为“天后”。

  从此,供奉她的庙宇便称为“天后宫”,俗称她为“天后圣母”或“海神娘娘”。

  南方或海外多称为妈祖庙。

  一楼正面上悬匾额“盛德在水”,配有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这里的“历数朝受封典”是指上述天后的称号是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逐渐形成。

  在二楼内塑有吕洞宾、张果老、荷仙姑等八仙群像。

  传说“八仙过海”就是从这里启程的。

  关于“八仙”的传说,几乎传遍全国,特别是沿海各地,几乎家喻户晓。

  传说,铁拐李(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分别成道,成为八仙。

  一日,他们赴蟠桃大会。

  归途各踏自己宝物渡海。

  有龙子喜爱蓝采和所踩的玉板。

  想夺走,于是引起大战。

  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溃。

  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才各自离开。

  另一种传说是: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

  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

  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过,韩湘子以花兰投水而渡;吕洞宾以萧管投入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版投水而渡。

  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以纸驴。

  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

  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出天后宫南门,在南门檐下,刻有两首七言律诗。

  一块是出自乾隆皇帝御笔,原先立在北海神庙。

  另一块则是嘉庆十年,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写的北海神庙诗。

  在天后宫南门上悬有两块巨匾,一楼的“珠宫涌现”,原匾是乾隆九年(1744年)御笔亲题。

  这里三面环水,八面来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当云雾缭绕或烟雨濛濛,海神庙若隐若现好似瀛洲仙境,因此乾隆皇帝比喻为“珠宫涌现”。

  二楼的“万里波澄”,原匾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书,对海不扬波的景色作了高度概括。

  旁边楹联: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出自北宋赵抃《次韻孔宪蓬莱阁》中的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广阔和气魄。

  <观海亭>

  过栈桥便到达了海神庙最南面的建筑——观海亭。

  亭子八角外展,古朴端庄。

  亭名“观海”二字为古建专家孙大章书写。

  亭子里面这块“四海永清”匾为雍正皇帝御题,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良好祝愿。

  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汇溟宁晏”、“安澜”、伏波”遥相呼应,构成当年修建“海神庙”、“天后宫”的中心思想。

  意在乞求神灵保佑大海安宁,江山永固。

  臵身亭中,四面皆水,东望“姜女坟”,西眺秦皇岛,天水相连,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不知您是否有“飘然欲仙”之感。

  <英国营盘遗址>

  在观海亭向西望,海滩绿树中的几幢建筑就是1900年的英军营盘遗址。

  1900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八国联军10月1日,英军占领了海防军事重地老龙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中第九条规定允许由北京黄村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十二处分兵驻扎联军军队。

  自1902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在山海关南部沿海相继建立了六国军营。

  萧庄南面“四炮台”是日本营盘;小湾村北有法国营盘;小湾村南,今铁路疗养院一带有比利时和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东面至宁海城有印度兵营,当地群众叫它“英下邦”(附属国);英军军营建在宁海城内外,以后又合并了德军军营,成为各列强军营中,建筑最大的一处,占地二平方公里,常驻人员四、五百人。

  此处的几幢建筑就是当年的部分英国营盘遗址,他们占据达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撤走。

  游客朋友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这座昔日的海陆军事要塞,以其壮丽的风光、独特的历史地位,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地。

  2008年7月30日,奥运圣火的传递仪式在老龙头长城举行,古老的长城上飘扬着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奥运旗臶,长城精神又增加了一段难忘的和平乐章。

  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老龙头导游词】相关文章:

老龙头导游词02-03

老龙头导游词01-28

老龙头景区导游词01-26

关于老龙头的导游词09-18

河北老龙头景区导游词01-08

2017关于老龙头导游词09-15

2017河北老龙头导游词12-09

河北老龙头导游词范本201709-15

2017精选关于老龙头导游词09-15

山海关老龙头经典导游词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