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

简析我国当前的电视深度报道

时间:2021-05-29 18:31:13 电大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简析我国当前的电视深度报道

  又到了大四毕业季,看似轻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实也暗藏着无限的压力,找工作、考研,谋出路的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确保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下面就由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电大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哦!

简析我国当前的电视深度报道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程度的加快,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媒体资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会,作为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要很好地适应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必须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记者应该竭力追求的目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危机意识,要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受众的要求,并积极参与国际电视竞争,在世界电视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以此振兴民族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变革中高唱“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进步,这是历史赋予电视界的重任。而电视新闻发展的重点应是深度报道,时代在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关键词]深度报道 矛盾 三贴近 现场同期声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概述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电视深度报道主要是利用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现象进行准确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心分析、概括、总结和理性思辩,然后结合电视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宣传的倾向性进行准确客观地报道,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新闻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其它新闻报道方式一样,在采访中需要感觉,需要知觉,需要形象思维、美感思维、潜意识思维、理性思维,需要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同时更需要大脑去思索。进行电视报道,尤其是电视深度报道,重要的是摒弃旧的思维定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是最固执、最具习惯性的。电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要调动自己的综合思维,必须使自己的整个感官保持一种年轻的状态。要保持情绪上、情感上的新鲜和敏锐,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感受,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抓住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且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感觉,要有意识地接触和研究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时时创造出令观众兴奋的“陌生感”。电视深度报道立足于宏观,着眼于整体,把事实的单侧面变为全方位扫描,以质朴、凝重、深邃、思辨的手法和风格,从审美的角度本质地揭示出新闻中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人的意识,冷峻而不乏激情地观察和把握社会,提出并关注对这一代有重大意义的根本问题。它是电视新闻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使得新闻给受众以大的信息量,容易透视清楚新闻背后所隐含的深层的内涵和实质。

  二、当前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存在的矛盾

  1.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步入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未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除“事实不够,议论来凑”这一最大弊病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事实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主观色彩浓厚和感情渲染过重已成为深度报道的发展障碍。真正的记者,在采访中尽量不突出自己、不在镜头前“做秀”,提问时的态度、语气、方式甚至坐、立的姿态都适度得体,对高官显贵、对平民百姓不卑不亢,也就是要有平民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诚然,记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使命感、责任感的异化,走出主观色彩浓厚的误区,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

  2.深度与时效的矛盾

  由于电视的一些特性,使电视在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在“深”和“新”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使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追求深度而牺牲了新闻的时效性。“深”和“新”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新闻角度的选择与现场感的矛盾。其次是抽象思维与现实场景的矛盾。

  3.偷拍与法律的矛盾

  电视深度报道中的批评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经常采用隐性采访,口语称偷拍,是指对某些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在未与之沟通或不便与之沟通,在对方不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这种偷拍方式在目前我国的电视界运用十分广泛,但由于电视所特有的声情并茂,常常会惹上麻烦;一些偷拍会在不经意间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而对于一些道德评价和人文关怀假如拍摄不当,也会惹来公众的非议,产生负面效果。对犯罪行为的偷拍,更要懂得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阻碍公安部门的工作,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记者在进行偷拍时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注意把握偷拍与法律之间的界限,一定不能触及法律。

  三、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1.把握“三贴近”

  电视新闻以其直观、形象和视听结合等特点而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电视深度报道更是以其报道新闻的理性、透彻、深刻,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弘扬时代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伦理等问题而倍受观众广泛关注。

  但是,要搞好电视深度报道,并使新闻对观众有较大的吸引力,新闻选题显得至关重要。在选题中牢牢把握“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选题原则,力求探寻主题鲜明,具有典型人物、事件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选题,要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应侧重于百姓生活中的热点、为百姓利益鼓与呼,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前卫意识,即超前意识和超前思维能力。超前思维作为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往往与敏锐性联系在一起。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捕捉新闻事实,透析新闻事件发展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可以说,敏锐性是超前思维的前提,而超前思维则是敏锐性的独特表现或深入。超前思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它不是直觉思维的主观想象,而是电视记者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中预测新闻事件的主体在外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一名好的电视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物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乎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以此报道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新闻选题要立足百姓视角。新闻报道只要立足百姓,就可以发现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材料,同时,时刻注意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尽量避免主观色彩很强的硬性宣传以及经验材料似的介绍,努力寻找普通百姓的审视角度或思维方式。只要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层次报道上,独辟蹊径,努力寻找百姓视角,深度报道就会做到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样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进而形成很好的电视深度报道。

  2.注意抓取新闻细节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制,一定要及时、全面、完整。紧紧围绕六要素,采用“调拍、等拍、抢拍、隐拍”等方法及时抓取和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新闻主体、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全部现场镜头,这一点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深度报道需要典型的能够揭示新闻主题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展现新闻主体的运动轨迹和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要在把握新闻主题的条件下进行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拍摄。

  只有在掌握和拥有了大量的镜头与画面资料的基础上,才有进行深度报道的创作前提,否则两手空空,只能是毫无根据和毫无意义的空谈,根本谈不上报道深度化。

  现场镜头的前期录制要尽可能的丰富和全面,如果条件允许,应将其相关素材全部录制。在拍摄时要巧妙构思,注意抓取最具体生动、最鲜活、最真实的资料,同时要讲究镜头的逻辑层次。

  3.真实拾取现场同期声

  电视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手段传递信息的,观众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来接受信息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往往是有形有声的,恰恰这些声音传递着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如果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就会失去其真实自然,图像本身也就失去了现实性和感染力。此外,在电视新闻中,让新闻人物直接讲话,比起用解说来代替,更为真实可信。特别是有些新闻内容,无法单独用画面表达,这时声音就担负着传递深层次新闻信息的任务,因而记录和拾取新闻现场的同期声是十分必要的,对电视深度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拍摄中拾取的声音不外乎有两种,即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和记者采访的问答声。同期声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相伴随的原始声音,它能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原貌和各种反应,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观众听觉上的联想感。记者采访的问答声主要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提问及被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提问所作的相应回答。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主体人物和相关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采访,提问要切中新闻事件的主体和主题。同时,采访应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即要求在采访中对新闻事件本身及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个问题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注意内涵上的区别和外延上的交叉关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严格按照深度报道的需要提供有关新闻信息,才能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客观、真实、准确和较为详尽的资料,还能从采访中不时地发现新问题,挖掘新主题,让被采访者用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判断力结合自己的表情、手势和有特点的语言进行生动具体地表述。

  在新闻现场拾取声音时,准备工作要做得扎实而细致,既要充分考虑采访话筒的拾取性能,又要考虑现场录制的效果。对同期声的录制,切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管后期制作能否用得上,都要全部录音。

  4.注重挖掘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电视记者若要得到深度报道,就必须在采访中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这是进行深度报道的标志。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若想使自己的采访如愿以偿,除了掌握必要的采访方法、技能外,还应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要求电视记者在认识和了解报道新闻事件时,既要抓住问题的范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同时,又要抓住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因为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往往是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的鲜明体现,也是事物的特点所在。因此,一个电视记者是否具有全面看问题的思维品质,既关系到采访时能否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克服一般化的通病,达到深度报道的需要。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记者要注意两点,即悉心抓特点、悉心抓本质。所谓悉心抓特点,就是记者要认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并站在这个全局高度上,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分析新闻事件的本质、特点,并以这个中心为报道的“火候”。电视记者只有看清并准确估量形式和中心,才能恰当地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这个形式和中心中的地位及意义,抓特点方能有准绳和有的放矢。所谓悉心抓本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既要讲速度,也要讲深度,不仅要知道“什么事”,也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以满足深度报道和广大观众的需要。

  5.边叙边议、叙议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必须在对各新闻要素全方位立体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地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分析和评论,深刻剖析新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逻辑层次和新闻主体的独特个性,以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挖掘出新闻本身的内部实质。 新闻报道中的评论,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电视深度报道中的评论其主要特色应该是深入浅出。所谓“深入”,一是评论要选择准确的切入点,能恰到好处地“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通过节目所涉及的具体事件、现象和背景,提炼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是注意把新闻事件或现象放到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三是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法和态度,并将其融入相关的新闻评论中,既让老百姓更多地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又使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相关问题更具说服力。所谓“浅出”,是指评论都是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说”出来的,平实亲切,极易被老百姓所接受。为此,电视深度报道中的评论,既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电视深度报道的精华和亮点。在新闻报道中适时地加以评论,既可以配合报道详实地交代有关新闻信息,又可以对报道中表面化的东西深入分析,增加同一主题下新闻材料的容量和整体新闻的报道力度、报道深度。

【简析我国当前的电视深度报道】相关文章:

简析我国物业管理12-05

简析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12-04

简析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论文03-18

简析我国行政管理模式12-05

简析XBRL在我国财务报告中的应用12-01

简析法律推理12-02

简析我国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论文03-15

简析行政委托的原则12-09

简析数据库的应用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