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某县箬叶资源与管理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3-06 12:23:12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某县箬叶资源与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关于某县箬叶资源与管理的调查报告

  箬叶又称蓼叶、粽叶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腹部,主要产地在湖北的恩施州和湖南的XX市,其次湖北宜昌地区的部分县市和重庆、贵州也有一部分产量。箬叶的主要用途是食品包装(干、鲜包装)。其次是工业药用原料。从1995年以来,随着箬叶开发和利用进入市场以来,我县的箬叶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箬叶外销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还有近十分之一的箬叶走向了出口之路,箬叶收入已经成为了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没有规范好这个新型绿色产业的管理,使得我县箬叶一直是滥采滥摘、低水平、简单加工和无序的状态。使得这一新型产业只在小农意识的生产加工条件下徘徊、盲目的发展。

  二、箬叶的分布区域

  我县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恩施州的东南角,平均海拔为1147米,土地总面积为433万亩,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多山沟、小盆地。本县处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为全省著名的暴雨中心地带,立体气候显著。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带中土地面积为35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2%。而箬叶生长条件最适合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带,全县除邬阳、铁炉两乡以外大部分乡镇都盛产箬叶。并且所产箬叶以其叶面宽、柔韧性好、叶面干净、无虫缺而闻名祖国的大江南北。

  三、箬叶给老百姓带来的收入

  根据调查显示全县19万农村人口中,有30%以上的劳动力全年有8个月以上的时间从事箬叶采摘和粗加工,有15%以上劳动力间歇性从事箬叶采摘和粗加工,全县每年产出箬叶10000吨以上。老百姓通过采摘和粗加工而取得箬叶收入超过6000万元以上(从事箬叶加工的工资和外销的差价收入除外)。 2006年全县农民所得总额为33494万元,而其中的箬叶收入就占18%,2006年全县人均纯收入1765.00元中每100.00元就有18.00 元来自箬叶收入。除此以外,还有全县的40余家箬叶加工老板还要容纳全县1500人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劳务的收入人均在6000.00元以上。经过对容美的老村、五里的潼泉、太平的三岔等地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家庭的现金收入主要来自箬叶收入,并且,每户每年的箬叶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多的达2至3万元左右。

  四、箬叶的加工与外销

  早在1995年湖南长沙人氏李春桃来到鹤峰,开始请老百姓采摘和粗加工(烘烤、凉晒)箬叶,从而开始了鹤峰箬叶走出山门的历史。李春桃在鹤峰收购加工箬叶期间,老百姓得到了甜头和实惠,到2000年后,整个XX县掀起了抢购箬叶的热潮,加工厂家如雨后春笋,但是,由于对加工厂家的管理无序,农民采摘质量下降而引起箬叶本身的质量下降从而导致鹤峰箬叶生产进入了一个低水平采摘、粗放加工、低质量的阶段。

  分布全县各乡镇的大小加工厂家有40余家,这些小型厂家的老板都是早年从事其他经营而转行做箬叶生意的,他们各自为阵、自收自销。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的老板在9月份左右就来到鹤峰),按照各自的需求,与我县箬叶加工厂家进行箬叶订购,有的老板还出资金参与抢购,使得我县的箬叶品质和价格成下降趋势。比如:外地老板来鹤峰后,统一了最高的收购价,本县加工厂家不是在价格上取胜,而是在数量、产量上求效益,最终导致狂收乱采,严重影响了来年箬叶的生长和产量。2004年全县各加工厂家的优质箬叶(可出口产品)占总数量的40%以上,而在2006年优质箬叶(可出口产品)只占到总量的25%,按此趋势,优质箬叶的比重还会继续下降。目前,我县箬叶的总产量10000吨以上,外销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主要销售到东北三省、广州、浙江、北京、上海、台湾等地,部分优质箬叶销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到目前为止除部分厂家由于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鲜叶工业性加工,从而导致铜含量超标被有关部门通报停业整顿外,其他各加工厂家还没有亏损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采摘方面的问题

  1、盲目追求效益,由于农民片面的追求效益,在采摘过程没有有序多轮次的采摘,哪里的箬叶好,就到哪里一片不留的采摘,不管大小,只求数量,使得箬叶资源显现出山穷水尽的现象。

  2、无计划采摘,只要有人收购,叶农就没有分类、分层次、分地方采摘,有的地方由于过度采摘,明显影响了来年的产量和质量。

  (二)、加工厂家存在的问题

  1、收购混乱无序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收购厂家共25户以上,另外还有无数小商贩从事收购,其中:有的厂家是办理了相关手续,有的是没有办理或手续(证照)不全。每年从 8月开始到次年3月都是箬叶的收购和采摘时间,全县各箬叶加工厂家都是各自为阵、各自开辟自己的收购渠道,某种程度上形成的抢购表面上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其实不然,而是整个鹤峰箬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完全是一种原始的、粗放性的加工方式。没有从品牌上、质量上下功夫,而是通过增加收购数量和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结果是资源消耗大、农户劳动强度大、单位产量价格低,极不利于箬叶的后续发展、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品牌的建立。

  2、管理上的无序

  箬叶在我县的发展还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极快,基本上都是以民间发展为主,没有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在没有取消特产税时只有部分厂家缴纳少部分的特产税,而极大部分收购厂家只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交纳60.00元/车的两金费用和20.00/车的植检费。农业特产税取消后,由于箬叶生产、收购的流动性大,加之职能部门管理相对薄弱,应由加工厂家缴纳增值税和企业(个人)所得税没有及时足额入库,导致大量的税费流失。

  3、产品加工上的无序

  湖北省目前箬叶的检测标准(包括干鲜叶)是以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因没有具体主管部门和对箬叶这项鹤峰特色产业的定位,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到目前为止,优质叶(宽度在9cm以上可供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加工厂家还是在简单的粗制加工、分级、半成品的大包装,只有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少数加工厂家从事产品的细加工、小包装。但各加工厂家对自己经营的箬叶产品命名五花八门,虽有产品商标名称,但都没有注册商标,无法形成一种优质品牌的农副产品走出山门、走出国门。

  六、对我县箬叶产业的看法

  1、发展方向的定位,即绿色产业和深加工技术产业

  ——绿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鹤峰森林资源位居全州之首的优势,围绕资源开发新产品,生产加工高质量产品。从目前市场上看,箬叶主要用于食品包装,又可用于绿色环保产品深加工,还可用于生产一次性的无公害的碗、杯等日常用品(箬叶粉碎成浆发酵生产而成),是一种真正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

  ——深加工技术产业。主要是加快县域内加工厂家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建设,以现有规模大的加工厂家为龙头,进一步提升鹤峰箬叶的产品质量,做好精深加工,提高箬叶加工的附加值

  2、发展目标的定位。立足目前的发展基础,考虑多种机遇带来的有利条件,围绕鹤峰 “六大一强”的战略目标,努力发展好XX县箬叶产业,目前,鹤峰的创汇农业、生态农业都与此产业息息相关。

  ——创汇农业大县。目前XX县是全州农业创汇第一县,主要是薇菜、香菇等特种蔬菜出口创汇,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面对wto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抓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有机菜、薇菜、香菇、稀有珍品“葛仙米”、箬叶等山野绿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农特产品出口创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生态农业大县。目前我县森林覆盖面积达67%,其中,经济林43万亩,农村人平2亩。把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竹叶类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优质、现代化绿色农业,重点抓好箬叶、其他竹类、经济林等基地的建设。

  3、经济形态的定位。我县经济形态,正在努力向民营化、知识化、外向型经济模式加速转变。

  ——民营化。鹤峰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民营化是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过程中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坚持农业产业化与经济民营化相结合,让民营经济在特色经济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政府主要是履行宏观调控、服务和引导的协调职能。我县的箬叶产业和其他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也不例外。

  ——知识化。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中,应该把握好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脉搏,按照一个产业有一个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作后盾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依靠行业新技术改造箬叶产业,进行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含量的提高,转化资源增值。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外资,围绕丰富的箬叶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新产品,培植后续资源。在我县近几年箬叶发展过程中,比如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家做得比较有起色,每年都引进外地客商投入资金300万元以上,并按照客商的要求和技术加工箬叶产品。在县财政局的支持下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引进箬叶替代资源麻竹叶500 多亩,目前长势良好。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箬叶野转家3000亩,并取得了成功。这些作法为我县箬叶产业的长足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增强了创意经济的发展氛围。

  ——外向型。我县箬叶从1995年开发以来,一致是一种外向型的产业,完全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大部分开发资金来自外地客商,所有的箬叶产品全部销往山外、海外。目前,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进入资本输入、技术输入、产品输出的良性发展轨道,加速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市场化进程,提XX县域经济货币化程度。

  七、加强我县箬叶资源与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加强鹤峰箬叶产业建设的客观需要。

  箬叶是一种可再生的野生植物。但不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如果要保证箬叶这个特色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生态循环,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就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服务这项产业的发展,在通过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引导叶农从采摘数量上加以控制、从采摘质量上加以提高。

  首先是加强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箬叶这个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辐射千家万户上下功夫。要在建设大“龙头”并在舞活“龙头”上下功夫,真正形成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农户建设基地,最后由企业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的格局。

  其次规范对“龙头”的管理。要遵循农业生产(箬叶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等特点,要求企业在收购箬叶时,要严要求、高标准,这样也才能提升箬叶加工的质量。如果对“龙头”的管理不到位,任其发展,其结果是资源衰竭,农民在箬叶上的收入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而且箬叶的生长和采摘就会进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最终就会失去这个特色产业。

  2、 服务三农,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客观需要

  箬叶这个产业在我县农民年平均收入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超过了6000万元以上,加上加工厂家给农民提供的现金收入超过了7000万元以上,仅此项就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如果,箬叶这个产业不加以保护和发展,其资源就会逐渐衰竭,最终就会直接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特别是我县走马的堰垭、大典、白果、锁坪,五里乡、燕子乡、太平乡、容美镇等箬叶主产区,箬叶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比较边远的地区很多老百姓就是因为有箬叶这个生财的门路才安心居住在自己的家乡,否则早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找新的生活门路。

  其次,箬叶的加工从程序上划分应该是一种农副产品加工,但这种加工不应该是作坊式的简单粗加工,而应该是标准化工厂的精、深加工。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工商、税务、卫生、环保、林业、审计等)应积极引导、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搞好规范管理,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全县每年产出箬叶(干鲜产品)按10000吨计算,产值在9000万元以上,按国地税的税率6.42%(地税2.42%国税4%),理论上可实现财政税收收入578万元。但这部分税收(除长友公司)因管理、服务、协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流失。最终没有达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目标,给财政收入和地方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3、保护民族产业,围绕后劲培植新项目,适应市场的需要。

  我县箬叶在国际国内市场是被公认的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包装材料,而独具特色。但是,目前我县箬叶品牌“多、大、杂”,难以形成品牌优势效应,提高效益。比如:“长友”牌“富硒粽叶”、“鹤兴”牌“老村粽叶”、“鹤峰粽叶”等,这些品牌在箬叶发展初期有过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来发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品牌,最终使我们民族的特色产业得以保护和发展,并使这项产业富国富民。

  在抓好资源和市场管理的同时,应该努力开辟后续箬叶新项目。我县的若叶经营者也清醒的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资源日趋减少的矛盾。通过几年的努力,有两家箬叶加工厂家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箬叶野转家栽培3000亩,其中有2000亩已经开始采摘,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分两期从贵州引进优质麻竹品种500亩并获成功。通过这两个专业合作社的后劲项目的培植,虽然还未形成大的规模,但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为使加工厂家和农户的财源、资源得到长足的发展和保障,围绕箬叶产业动老筋、想办法,作为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支农资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等政策和项目,加以扶持和政策倾斜,努力促进箬叶产业的发展,既是对我县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对我县从事箬叶采摘和加工的农户提供持久财源保障,是件富国富民的大好事。

  箬叶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也就存在着优胜劣汰和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箬叶不论是作为农产品或工业产品,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凡是传统的产品都必须要经历产品的更新、技术升级等方式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我县箬叶发展的进程中,经营者在市场大海中也看准了这一规律,并且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资源逐渐衰竭时对传统的箬叶进行了改造升级,首先,提高产品质量,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的进行了箬叶野转家栽培。2003年野转家2000亩、2005年1000亩,其中有2000亩于2006年进入了采摘期,根据2006年采摘的效益来看,今后几年是采摘、效益递增趋势。箬叶野转家后实行了科学管理与科学采摘方法,使得优质叶的比例大大提高,从根本解决了后续资源的问题,为市场竞争赢得条件。其次,更新换代。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率先进行我县箬叶的更新换代,2005年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贵州引进箬叶的替代产品麻竹试种 300亩获得成功,2006年底继续引种200亩麻竹,目前长势良好,麻竹是竹类的一种,其叶类似箬叶,但比一般的箬叶叶面更宽更长,而且具有叶面干净、无虫眼、杂色等特点。虽然不及箬叶清香馥郁、回味无穷。但以其美观的外形也很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麻竹笋具有味美质纯、清脆可口、味香浓、营养丰富等特点。是营养、保健、价值极高的一种天然绿色产品,麻竹笋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竹杆还可以加工很多竹产品,每亩产值最低可达1500.00元以上,只要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区都可以栽种,有广阔市场前景,同时在我县发展潜力巨大。

  4、改善生态环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需要

  箬叶是多年生竹类植物,科学的采摘不仅不会影响箬叶的生长,而且可连年采摘不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从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效益。同时,栽种麻竹是一个短、平、快项目,耕作粗放、技术要求简单,一年种,多年生,经济效益明显。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加强箬竹资源与市场管理的可行性。

  1、投入少、见效快。

  箬竹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农户无需投入,只要坚持科学的采摘,就可以持续利用箬叶资源获得经济效益。但箬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而且市场对箬叶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根据目前的现状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实行箬竹野转家。二是定植麻竹。相比之下,定植麻竹更为经济、实用,更显经济效益。根据我县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定植的麻竹经验和麻竹栽培的要求,我县目前定植麻竹每亩实际种苗费不超过120.00元,每亩用工时不多,三年就可以见效益。总的来讲,竹业产业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

  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竹业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打造鹤峰竹业产业的发展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西部大开发和长防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促进项目实施,可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社会效益综合建设,实现我县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XX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箬叶和麻竹生长,通过管理现有的箬叶和定植麻竹,可以使我县竹产品覆盖面增加到全地域的85%以上,并形成海拔以700米为界线的梯级竹产品分布带,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和资源有效配置利用。

  3、政府宏观管理成本低、见效快。

  政府加强对竹类的管理和发展,主要是从宏观上加以管理,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服务、公共服务这几方面发挥其经济职能。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直接调控,需要政府组织工商、税务(国、地税)、林业公安、商务、工商联、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做好管理、服务积极为加工厂家和企业定计划、找信息、选项目、跑资金、树品牌,最终不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损坏资源为代价,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只要管理到位,其经济效果相当于在鹤峰建成几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虽然鹤峰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而真正利税双收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也不是很多,因此,加强管理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

  八、加强对我县箬叶资源和市场管理的建议。

  1、控制箬叶的采购总量,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要控制箬叶的采购总量,首先就要控制箬叶的收购和外销总量,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科学的确定每个加工厂家的箬叶收购总量,各加工厂家根据计划的收购量,确定箬叶收购的标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产品的价格为目标,建立鹤峰统一质量管理体系和统一的品牌。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共享、产品资源分享的原则,打造鹤峰箬叶品牌,在市场管理上,充分利用职能部门配置的计划数,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台帐、植物外销检疫出库数,各竹木检查站检查的数量,各加工厂家的原始台帐等依据,实施有效的监管。

  2、组建专班强化竹叶市场管理。

  以县林业局为依托,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人,组建鹤峰竹叶工作管理(局、站),长年专班专人实施对我县竹叶市场管理和发展工作,并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规划,突出在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资金投入和技术培训上加大力度,真正的把竹叶作为我县的一个产业抓好抓落实。通过对贵州省黔南南部三都水自治县竹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其竹业发展的过程: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与我们鹤峰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竹类资源等县情有着特别的相似之处,从2000年开始成立县竹业工作办公室,仅仅几年的时间,已发展竹林面积15万亩以上,年产鲜笋15万吨以上、麻竹叶3000吨以上,已有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上走向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现在的三都水自治县变成了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旅游大县和山区经济强县。

  3、以箬叶管理为重点,努力发展箬叶的替代更新。

  箬叶在我县的资源每年都在减少,而市场需求日趋增加,如果不加以对箬叶的管理,那么几年以后我县很多边远山村的农民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可以说是因为箬叶给了这些人的希望,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调查研究,为老百姓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我县五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鹤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箬叶的发展,引导和示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序的发展麻竹产业。

  麻竹全身都是宝,竹笋、竹竿、竹枝、竹叶用途十分广泛。

  竹笋,盛产期可达500公斤/亩,产值1500.00元/亩以上。麻竹是笋用竹,三年以上的老竹必须采伐,才能多笋,而采伐下来的竹竿(材)是优质的造纸原料、建筑工程材料以及竹产品材料。

  竹叶,有多种用途,而且可以替代箬叶,每公斤价格在3.00元以上,每亩麻竹可采摘竹叶250公斤以上,可实现现金收入750.00元以上。

  4、适当的放宽税收政策,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思路。

  目前我县箬叶的实际产值已超过亿元,应缴纳税收600万元左右(国税4%、地税2.42%),如果政府参与管理和发展箬叶以税收为前提和目标,必然会影响各加工厂家的积极性。因此,在加强对箬叶市场、资源等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以足额、稳定和适度为目标,尽可能避免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要依据箬叶生产和分布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力求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财政增收、农民增收。

  5、加大对箬叶行业的扶持力度,努力争取资本输入。

  目前相当一部分箬叶加工厂家都是通过引进外来资金进行加工。如果把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围绕县域经济民营化和特色经济来实现产业扶贫,并从政策上加以倾斜,像对待茶叶产业一样,在资金、技术加以扶持,特别是将各种扶贫项目通过经营箬叶的专业合作社、典型龙头企业来实施,一定会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总之,通过这几年对我县箬叶发展调查和分析,在认真调查了解国内箬叶的市场前景和我县箬叶资源前提下,认为加快对我县箬叶发展和管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使我县箬叶这个不起眼的民族特色经济有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笔者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到有箬叶的产区和各箬叶加工厂家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最终将箬叶产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摸索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现和挖掘现代农业和民族特色经济的新路子!

【关于某县箬叶资源与管理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人力资源与管理论文03-09

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01-17

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01-2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简历02-04

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探讨论文12-29

关于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柔性管理的论文12-30

有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10-2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03-20

关于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的调查报告10-25

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与对策研究管理的论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