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08:59: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

  1927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黑暗,他义无反顾的跳入水中,平静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学习数理,后回国任教研究哲学文学,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候以病弱之躯做着最高尚的学问,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国维先生离去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此陨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绽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静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首提境界说,以境界之高低论诗之好坏,而何为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无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诗词,虽唯情体物,穷极工巧也,可成为出色的词人,但只是锦衣彩妆的行尸走肉罢了,读来全无神韵,犹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恨。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静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说,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为作者服务,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

  对于古人的'诗词创作,静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学问",只有最高深的学问与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潜,苏轼无不如此。文人不仅该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更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静安先生以过人的气魄,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古人的诗词,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读来全无传统文人的偏执迂腐,更呈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华美词藻而无内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华。对后来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合上书页,只能默念,斯人可贵。

《人间词话》读后感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 “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

《人间词话》读后感3

  最爱宋词,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缱绻;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神韵;还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家国之恨。但往往只是流连于词句之优美,从未深究其中深意,偶然间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薄薄三十页,深入浅出,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王国维的境界是指“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说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只有在静中可以得到。有我之境,从由动到静的时候可以得到。因此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境界又分隔与不隔,王国维尤其推崇“不隔”,他认为“不隔”更体现作品的自然美,景物宛然就在眼前,境界自然浮现,浑然天成。我觉得毛主席的词尤其符合王国维的审美,都是浑然天成、意境恢宏,既有“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浪漫情境,又有“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的悲伤柔肠,更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还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后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间词话》让我领略到了词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让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人间词话》读后感4

  读第一版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平息、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这,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

《人间词话》读后感5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人间词话》读后感6

  《人间词话》它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说它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境界一词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如金石掷地,沁入心脾。如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创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如欧阳修深沉之境,写下“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似稼轩的豪放之境,谱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如李后主幽婉之境,弹奏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似容若的落拓不羁,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异曲同工。此境妙在“顿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第三境界犹如不速之客,让成功的灵感乍现。此感在迷惘之后,在不经意间,空然降至,让人豁然开朗,绝处逢生。给人以开阖的意境。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

  对比自己,我怕是连第一个境界都没尝遍滋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所看之书比对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经验来对我未来的见解抛砖引玉。我想,当我垂暮之年,饱尝人生百态之后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词话》读后感04-02

人间词话读后感12-02

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04-07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通用06-07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范文06-08

人间词话读后感4篇04-22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04-18

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10篇)09-01

【荐】《人间词话》读后感(通用10篇)10-07

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想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