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时间:2025-01-20 16:50:20 泽彪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欢迎大家分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1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的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2

  《自卑与超越》的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抱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无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平安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防止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那么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假设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防止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缺乏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鼓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开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翻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开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底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学校,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

  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

  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

  三、被无视的儿童。

  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屡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确实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无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有点让人担忧,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开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 3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分析心理学代表作,作者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告诉我们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的自卑,从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一、自卑的形成原因

  阿德勒本身就是从屌丝逆袭成为一代个体心理宗师的成功典范。在他看来,大多数人的自卑其实都是原生家庭结出的“苦果”,可能来源于父母的教育态度,也可能来源于个体自身先天的缺陷。阿德勒之所以对自卑问题有如此透彻的感悟,他本身便是一个从自卑阴影中艰难走出的孩子。阿德勒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尽管家境不错,但他自幼体弱多病,运动能力很差。阿德勒又矮又小,在同龄孩子当中显得尤为瘦弱,还患有佝偻病,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自卑感和无助感。好在阿德勒在父亲的帮助引导下,成功地将这份自卑,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不仅如愿考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更是受到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赏识。跟随其学习9年,最终成功开创了享誉世界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他总结自卑情结产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情结有可能产生于童年、青春期、成人等人生的各个阶段里,更有可能出现在家庭、工作、婚姻、社会的多种生存空间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曾经,我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瘦弱而自卑。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对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就会开始激起努力奋斗的源动力。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二、如何克服自卑

  阿德勒意识到,当一个人努力自我提升时,这个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中。作为人类,我们必须去考虑其他人和他们的利益(说到底,这是他们自己对权力的追求)。社会兴趣是指想要积极地去适应知觉到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兴趣中,有三种主要和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第一种社会关系是职业。人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提供食物、水、安全和舒适,后来人类创造了劳动分工。社交是第二种关系人们根据自己的职业或其他兴趣加入不同的群体。第三种关系是爱。人们彼此吸引。劳动分工和社会需求影响爱。

  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有助于概括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分阶段发展的。首先,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倾向于发展出自卑情结。然后,个体设立一个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这涉及了补偿。补偿可以表现在行为上或者想象中。由于追求补偿目标,个体会追求优越和自我提升。在这条道路上有正确的决定,也会犯错误。这种对优越的追求涉及个体如何参与社会生活和建立社会关系。总而言之,这些元素将呈现出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当我们迷茫、自卑时,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如果一个人投身于追求优越时,自我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个体在他们进行的所有活动中争取安全、进步和控制,他们赢得成功还是犯错并不重要。这是伟大的向上的动力。人类的自卑感水远不会结束,但是,人们通过使用“达到!向上!征服!”的指令,不断地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

  三、怎样超越自卑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

  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个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就会有利他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就不会冷漠,会更加感兴趣。都会很好地处理好职业、社会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战胜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夺目。

  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与有缘人分享,并有所启发、有所共鸣、有所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恩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000】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11-29

《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07-01

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03-1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8-17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1-31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3-07

《超越自卑》读后感02-18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7-08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3-04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