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文章读后感

时间:2023-04-01 09:08: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章读后感大全

  《活着》读后感汇总

文章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1

  一个浪荡公子在时代的背景下家人逐渐去世的悲惨故事。作者对场景及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扣人心弦,能够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我们读书除了感受作者的细腻的文笔之外,还能体会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普通农民百姓的生活。我们更要总结书中传达给我们的深刻思想精髓。福贵从名字来看,家人希望其能够大福大贵。福贵家境殷实,可是整天游手好闲,放荡不羁。输光了所有的家产。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福贵的父亲做的不够好。从小就应该给福贵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不是没有金钱而是没有意识。 试想,如果福贵没有输光家产, 那故事的结局有可能完全不一样。 福贵的父亲没有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国家正在发生什么,没有考虑自己的处境与国家的关系。福贵还小,更不可能想到这些事情。书中也提到,福贵的父亲其实和福贵一样,年轻时也是个浪荡公子。摆脱无知,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对中国之前包括现在的中国农民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福贵当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至于做出输光家产的事情。

  想到我自己, 如果没有父亲让我一直受良好教育的观念。我可能现在还在鲁西北的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生活上已经是无忧无虑,但是思想的认知的高度也就停留在农民的水平了。父亲就有一个观念“我种了一辈子地,以后不能让我儿子继续种地”。就这样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有时候与父亲聊天,父亲都说之前受过的各种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不做与时代相违背的事情,当然这需要教育背景与思想的支撑。顺应时代的潮流,龙二就是因为看不到当时正在发生什么,不识时务被枪毙的。共产党已经给他机会了, 但是他没有把握。福贵也一样,如果能够加入我党的伟大事业中,结局有可能也会不一样。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的死去,对于当时这个中国的农民来讲,内心深处受到猛烈的打击。读作品的时候,我也是屏住了呼吸。为福贵这个惨淡的经历而感到痛心与失落。同时感觉到,在那个时代一个农民也无法挣扎,只能默默的接受与承受。作品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印记。

  福贵也是坚强的,想开了。福贵与他的“福贵”生活在一起。“两个老不死”相依为命,幸福相伴。

  读后感2

  《活着》这本书的心得 从开始觉得带走痞子气息带走低俗的气息开始,到慢慢的经过一系列的事事变迁,作者的要显示给我们的是什么?把尊严,高尚,快乐,爱情,亲情等等都卑微到大环境的缝隙里继续活着。

  富贵从原来的纨绔子弟,嗜赌,好色,目无尊长,不懂的珍惜,很不懂的生活,到经历了输掉家产,母亲劳累死去,被抓去当劳力,凤霞被迫送人,有庆被抽干血死去,凤霞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二喜因为失去凤霞工作走神死去,唯一的后代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仿佛从原来的云端让他目睹真实的着了地,体会到了真情,体会到了为人父母,体会到了爱情,体会到了开心和悲痛!同时,感觉作者余华是残忍的,冷酷无情的,为什么让那么多的悲惨发生在一家里面,每一个偶然都是那样的痛彻心扉!希望凤霞和二喜可以享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凤霞已经失去了声音,为什么命运还不能让她继续活着?苦根难么小,非常可爱,却因为一顿吃豆子而丧命!如果没有这些残忍这些无知!是不是有庆可以活着,凤霞也可以活着,苦根也可以活着!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无知和愚昧,最怕也是沉默。

  这部作品带着一股那个年代的尘土味,带着浓厚的农村真实生活色彩,带着伤口上撒了盐的艰难歩履,慢慢走到老人赶着牛 ,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当和尚,霞光消失的夜幕里。无奈,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沉闷!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家珍,她的一生都在竭尽权利的去守护这个家,爱着富贵,扶养和牵挂着两个孩子,到死了,她说,这一辈子儿女都孝顺,一辈子还和富贵做夫妻,还牵挂着死去的孩子,让人为她的伟大而流泪。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无怨无悔。 作品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余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有种佛教的意蕴。

  读后感3

  活着,是为了活着,还是为了尊严、地位、责任、荣华、富贵?这本书,让我们读懂了活着,就要去珍惜,懂感恩!福贵的一辈子,他苦吗?这一辈子,他比黄连还苦!他不但被抓了壮丁,还饱尝了战争的残酷!看着他的亲人,让余华安排的一个又一个都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离他而去,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他选择了忍受和接受!让我们为他感叹和惋惜!

  这本书的大背景虽然选择了南方,但生产队挣公分的那一章节,勾起了我的回忆,家里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大土炕,吃的是玉米面饼子,全家人一年仅供应不到五斤老棉油,穿的是哥哥姐姐旧衣服。天天盼着过年,就是为了吃上白面,穿上新衣!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应:懂得珍惜,知道感恩,把握当下,憧憬未来!

  读后感4

  十几年前读《活着》,读的是新奇,又认识了一位作家,同时还读了他的《在细雨中呼喊》,都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岁月更迭,时光磨去少年时的锐气,对人生奋斗过,又充满诸多无奈的时候,再读这本书,读得心情宁静,读得气定神闲。随着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一波三折后,生活归于平淡,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干卿底事?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又是一个非常讲究自我救赎的国家,追求内心平静是中国千百年来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已渗透进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也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不合社会主流者,繁华皆是一瞬,平静才是永恒。我可以不被世俗认可,我可以没有锦衣玉食,我可以没有左拥右伴,但我活得安逸,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佛教为何昌盛于华夏,因为它和中国文化有机地相辅相成,王摩羯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不就是这种意境吗?

  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就是达观快乐地生活,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活得津津有味,既没有成为祥林嫂,也没有成为愤青,眼中所见,皆是清风明月,心中所想,皆是无牵无挂。福贵送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眼看一个个与自己至亲至近的人都离自己而去,真等到自己去的那一天,也心情宁静,没有遗憾没有惧怕,到那边团聚去了。

  活着的时候很少去想死去的事情,因为死离我们很遥远。所以诸多东西都放不下,其实世上能够让我们魂牵梦绕的东西也不多。真的大限将至,所有舍得,舍不得,放下,放不下,不得不都舍弃,都放下。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活着的每一天里,都活得明白些呢。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24小时,且一去不复返,那,只要把每一天都过得无悔就好。福贵渐渐地把自己曾经的每一天都反刍得无悔了:年轻时荒唐过,也可以说富贵过,但富贵于他只是白驹过隙,转眼贫困又至。中年时奋斗过,至少经历丰富,无论想的不想的,都经历过了,但经历于他只是瞬间烟花,转眼还是平淡地相知相守。男人,无非是想把自己的女人背在背上,然后与她终老,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死后有伴,但这些都不可能了。老年时只有回归平静,经历了各种风波之后依然有滋有味地活着,这也许就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这样的人才不会得抑郁症。想起国内外的大学同学彼此感慨的人生,不禁笑了。活在美帝国主义的同学,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思?生活在雾霾,压力,竞争,高房价下的国内的同学都想不明白,活着不都是这样吗?为什么活着?因为活着有这些,所以才活着!哈哈,不一定哪里的水土都养人。我经常这样阿Q式的自我幽默,是自我调侃,还是自我救赎?!

  读完《活着》之后,我才又一次地自我领悟,风花雪月都是别人的,我过好自己的,心安就好,管别人那么多干嘛。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别人的风景,别人也只是我们的风景。所谓风景,可看,可摸,渗透不进去。

  读后感5

  “活着”这个词,与“生活”一词不同。“生活”给我印象,或许固有不如意,却是与一丝诗意和浪漫主义的气息 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诗意的栖居,读懂生活”等。而“活着”,直白无华,很接地气,很草根,带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最朴实真诚的诉求,讲述着我们这一辈子所要明白的道理。

  以“活着”为书名,可以隐约猜出,文章的整个基调是沉重的。“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书以普通人福贵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他的挥金如土,纨绔浪荡的青年生活,固然如意,可始终浑浑噩噩;浪子回头、踏实转变却亲人接连离开的中年,始终幸福与悲痛相交织;孤身一人、与牛为伴的老年,他的心态在平稳,思绪在一生的经历中缓缓拉长。

  福贵的一生,只是亿万人民中的一个例子。他的经历映射了我们普通生活的状态,活着艰辛不易,虽说似乎逃不掉命运戏谑的安排,我们也在抗争努力,收获其他。每家都有悲欢离合,每人都有喜怒哀乐,看到最后,潸然泪下。我们和亲人朋友之间,都是相伴成长,共同走过一段旅程,可到最后都终会分别。且行且珍惜,认真在当下,不枉活着来一趟。

  读后感6

  最近读《活着》,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对,有鲁迅的味道。中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这样评价鲁迅: 他最大的好处就是拒绝被收编,他第一不被体制收编;第二不被某种思想收编;第三更可贵的,他也不想收编我们。他逼着你跟他一起思考,但并不把现实答案告诉你。《活着》正是这样的作品。

  作者不动声色,用冰冷的笔触写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那个生死场中福贵一家的生死遭遇:福贵嗜赌败光家产,老父气死,妻子被娘家接走。后来家珍不计前嫌,带着儿子回来全家团聚。福贵也洗心革面,努力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谁知去县城为生病的母亲请医生时被部队抓了壮丁,卷入战争。后来作了解放军的俘虏被放回家。一家人再次团聚,按说应该苦尽甘来。谁料作者的笔锋一转,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生活的残酷: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就连春生这个朋友也没给福贵留下。几乎每个人物,每个事件,每个场景都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面对福贵父子的嗜赌败家,家珍婆媳俩的隐忍顺从是不是一种纵容,换成河东狮吼会不会就有不一样的结局?战场上大量的伤兵如蝼蚁般死去,惨不忍睹,惨不忍闻。读者在伤痛之时不禁气得出结论:无论打着怎样的幌子,一切战争都是反人类的……究竟是怎样,作者无语,场景都摆在那儿了,自己去想。

  鲁迅是深刻的,也是痛苦的,深刻痛苦得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余华先生呢?活着,必须这么沉重,这么痛苦?有没有另外的视角让我们活得轻松一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仿佛看见老子骑着青牛,向我们缓缓走来。是的 ,万物在天地间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自生自灭。 人类只是天地间的一种偶然存在,不比草木高贵。不同草木,开花结果的节气也不一样。因此天地之间才有了五彩缤纷。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这是福贵的智慧。找准自己的位置,痛饮生命的满杯。世界这么热闹,谁都想多看看。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读后感7

  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是时代的缩影,也是观念的写照。作者并没有对时代进行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侧面提及,字里行间让人感叹惋惜,而这些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喜欢分析人物。先说家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妻子,富贵时百依百顺,贫贱时不离不弃。可以丝绸环绕,也能面朝黄土,这是福贵的幸运。两个孩子都是好样的,凤霞是个可怜的孩子,也许源自母亲,她对于生活上的一落千丈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渐渐以孩子的肩膀在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对于不能讲话的缺陷,不曾怨天尤人,而是转化成对二喜的理解和对所得一切的满足,在读者的脑海中,凤霞一直都是笑着的,而二喜苦命的生活中仅有凤霞这一抹光,凤霞去了,他也撑不住的。有庆的生命只有短短十几年,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单纯、赤城的灵魂,爱父母爱姐姐,爱他的羊,甚至因为太过善良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生命是不缺阳光的,哪怕生活清苦,心灵终究不曾蒙垢,算是一种安慰吧。

  福贵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最耐人寻味的。其实福贵没有任何特殊,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所经历的,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大概都会有同样的后果,福贵是被时代、被命运推着走的。生于优渥却疏于教育的家庭,自然而然地成为纨绔子弟;败光了家产,总要活下去,那么就下地耕田;遇到战争,跟着最可能活下去的那群人随波逐流;回到家让儿子读书,要送走女儿又舍不得;在公社运动时不敢反抗不敢出头,人云亦云;儿子去世难过得不知所措,女儿终于长大嫁人,享受着短暂的温馨;家人相继离世,只身一人时,买了头老牛相依为命,再也没有波澜,静候死亡。

  他不高尚,也不卑劣,不勇敢,也不懦弱,如果没有这起伏的时代,他就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在特定的情景下,我们看到了平凡人可以这样坚强。犯了错误,遇到挫折,面对打击,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这是怎样坚定的意志。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战争而依然存在,靠的就是这种意志。哪怕满目疮痍,哪怕国破家亡,只要生命还在,就会活着,无数个这样坚强的灵魂让我们繁衍不息。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反应,是求生的本能,而本能如何不可以伟大呢?

  读后感8

  刚开始读前言的时候,对作者这下的几句话印象深刻。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仔细品读作者的这段话,是的,不仅仅是这些优秀的书籍,包括优秀的电影,纪录片等作品,同样也是出自于怀有这样理念的创作者之手。

  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读过这样优秀的作品,能从中获取到什么,要看到高尚,要从中学习到作品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来提升自己对个体,对社会等等的更深刻认识。

  这部小说的主题大而广阔,“活”,通过描写福贵一家四代,跨越五十多年,有一无忧无虑的阔少到老年孑身一人的“凄凉”境遇。之所以引号,是在众多旁人眼中落魄的福贵,但在他的内心之中,没有落魄潦倒与悲伤,因为他在经历了生生死死,所爱之人不断离去以后,内心已磨练成了坚毅的信念,要执着的活下去,而所有离去的亲人们,仍然每天“活”在他的身边,“活”在他的生活里。

  另外,我想之所以福贵能在晚年活的从容,有很重要一点是,不算纨绔少爷时的福贵。从福贵在败完家以后到其晚年,福贵一直努力在做一个家里顶梁柱该做的事情,善待所有人,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已无更多遗憾。

  还有一句作者的话,其实我并不认同。

  “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不认同,我认为一个人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们而活,而不是为了单纯活着而活。当年的福贵一家人,包括家珍,凤霞,二喜,他们都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是为了他们所爱之人而活。我想,大多数我们也同样。

  另外,想起前段时间朋友微信分享这样一段话,“在工作面前,你也许只是一枚零件;但在家人面前,你却承载了整个世界。”

【文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10-26

文章评语10-05

文章精选结构10-09

励志文章10-26

励志的文章10-26

心情文章09-30

经典抒情的文章09-30

父爱的文章11-15

父爱的经典文章10-26

文章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