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

时间:2021-01-28 19:30: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

  读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一

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前不久在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荣誉组长周光召坦言: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

  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

  由于急于求成、过于浮躁,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

  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学!

  在期待体制尽快改善、环境及早净化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自励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

  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读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二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一些人认为屠呦呦获奖无疑是中医、中药的胜利。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屠呦呦是用西医研究方法挑选了中医用过的药材,青蒿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药,因而与中医无关。

  也许,还是诺奖委员会的说法显得更为中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一种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述。

  一方面,不能说青蒿素与传统中医毫无关联,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就给了屠呦呦极大的灵感。

  另一方面,它的研发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

  正如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其实,不仅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许多传统资源也潜藏着待开发的巨大价值。

  青蒿素的问世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对于传统资源,我们要传承更要创新,要将其置于现代文明视野中加以扬弃。

  传承顶多是一种物理反应,创新才会带来瑰丽的化学反应。

  说到科技创新,不能不提的一个遗憾是,我国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成功提取高纯度青蒿素的国家,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研发单位没有对青蒿素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我国失去了从应用广泛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获得垄断利益的机会。

  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力度,是屠呦呦获奖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称,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使人想起,早在2011年,当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就不断面对这样的质疑:青蒿素是团队研究的结晶,为何单单将奖项授予她一人?这种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的冲突,即我们更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往往更强调突出个体,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实际上,任何一项科研创造都离不开团队精神,但一个被忽略了的常识是,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

  打破过时的平均主义、平衡观念,向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致敬,将有助于进一步撑大科技创新的空间。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相关文章:

屠呦呦贺信10-18

周济给屠呦呦的贺信06-26

屠呦呦名人事例作文素材03-12

屠呦呦获诺奖贺信201510-26

全国妇联给屠呦呦发贺信11-19

抽奖获奖感言04-13

敬业获奖感言09-24

工作获奖感言08-24

优秀获奖感言08-18

标兵获奖感言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