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外国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09:14: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外国名著读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精品。你都读过哪些外国名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外国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几篇,欢迎阅读参考。

外国名著读后感

  名著《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必管人世间的险恶纷争,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看完这本书,令我感慨万千。

  本文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贷款,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读完书,我被深深震撼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竟如此糟糕,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小小年纪就已尝尽。

  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现在,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羞愧万分,在现代美好幸福的日子里,我们却成天抱怨,从来都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一遇到困难,就低下了头,被轻易打败了。

  而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

  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

  正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多么了不起的阿廖沙!我们要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只要你一直拥有希望,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么,离光明的未来将越来越近!

  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父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自从我读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才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写了海伦对光明那热切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她一起分享海伦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戒世人应该珍惜享有的一切。

  她希望拥有三天的光明去看尽世界的一切景观。

  海伦·凯勒想看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梦。

  "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利用时间和享受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话,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的一刻。

  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

  三天光明,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无非是在漫无目的地游玩着,他们追求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乞丐,至少还知道去要饭。

  而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

  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无心向学。

  对于学习,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而是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

  现在的社会是靠知识才能生存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让学问把大脑给占据的话,就可以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层石头了!

  同学们就应该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多多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历,而且这样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学习,特别是语文作文能力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名著《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看《格列佛游记》其实主要就是看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至于它的什么现实意义,前言说得很清楚,就是讽刺万恶的资本主义,这个倒是不用我去花费时间与精力去体会,毕竟考试的时候,答案也是如此。

  我这个考研结束假期的最后阶段,想好好的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因为作为一个理工生,我不得不承认这方面我还是很差的。

  为什么选择《格列佛游记》的原因有二,第一就是相对于其他的书本,它只是较薄的一本,可以很快的读完,而不会因为读的是某部大部头的书,读到中途没时间了,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第二是因为我的动漫情节,里面的空岛篇即Laputa,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灵感来源,还有在动漫《心理测量者》中提到的“巫女系统”的架构也与本书有极大的渊源。

  现在读这本书,其实利立浦特和布罗卜丁奈格的故事我是很熟悉的,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传说也并不陌生,所以我读得就比较快,里面的党派纷争啊(当然主要是集中在小人国),重大事件啊,讽刺什么啊,暗喻什么啊被我国的编者注释得相当详尽,当然以我目前的水平也就不打算多说什么了。

  不过这次给我触动比较深刻的却是注释很少的第三章(虽然主角去过了4个国家,不过可以叫它空岛篇)和基本没有注释的慧骃国篇。

  首先谈谈空岛篇,漂浮于空中的Laputa是王族贵族才有资格居住的地方,科技发达,物资充沛,可以说是人间乐土!可是我的重点不是讨论它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地下居民的压迫之上的(这是我们的编者特意强调的),而是上面的人居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总是有人会想各种办法逃到地下,甚至包括首相的妻子!这似乎看着不大可能,宁可舍弃奢华的生活,而去追求脚踏实地的贫苦的生活。

  而且体验过地下生活的人居然不想再回到上面!包括那位首相夫人,被抓回去之后又再次出逃。

  我突然想到了《天空之城》里的Laputa出现的情景,除了被植物侵蚀的高大建筑物,无数的超过人类几百年科技的机器人,以及一些奇特而孤独的生物之外,一无所有!这是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之一!漂浮在空中的城市,无论怎样的豪华,不可思议,可是永远不能给人以归宿感!人是一种思恋故乡的动物,而这又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迁移或返乡的行为的更高级的心灵渴求。

  人无论间隔多少代都会对自己的故乡,生养自己祖先的土地有着特别的感情!不是科技或者其他事物所能取代的。

  就这个情感,《船长哈洛克》这部动漫电影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该片的场景更为宏大,地球成为了心灵寄托,成万成亿的人死在了“返乡之旅”中。

  但那时的地球已经是一个由四维图像所覆盖的死星了,影片的最后,未知的花朵却还在这个星球上默默的开放。

  这可能就是人们的希望吧。

  天空之城夺去的是人们的希望。

  空岛篇中还有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故事,有一个城市的长官拥有能唤来死去人灵魂的能力,死去的人是不能说谎或者刻意掩饰什么的,这是只有现实中的活人才会拥有的能力!格列佛和各种各样的历史伟大人物对话,结果发现,很多人的叙述与他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历史总是被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篡改,目的不一,有的是党派纷争,有的是为了弘扬道德,有的则是纯纯粹粹的为了诋毁某位人物或者事件……总之你所听到的或者与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

  在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让格列佛彻底的对人类绝望,人类只是由理性伪装起来的耶胡!耶胡是一种恶心的动物,拥有所有人类的缺点,恶习!我读这一章花的时间最长,因为,耶胡的所作所为和我们在现实生活的看到的新闻上的某些人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甚至人的所作所为超过了耶胡,因为人的理性会让人的破坏超过一群初级的没有理性的耶胡!我是看看停停,结合自己所看的新闻,这章的描述实在是太恐怖了!一件事的恐怖与否,不是它本身所造成的破坏或者对人性的影响,而是它有可能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概率很高,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某天在路上见到老人摔倒,你敢扶起来吗?这个概率比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概率高上几万倍!不过做一个看客还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的《格列佛游记》电影里的一个情节,格列佛把收集起来的宝石(耶胡最喜欢了)一颗一颗的掷向大海,并且大声吼道:“去吧!我的仆人!”“去吧!我的律师”……我当时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个人疯了,可是看了书中慧骃国里格列佛的经历,我竟然认为情有可原了。

  所以当慧骃国要驱逐格列佛的时候,他会极度的痛苦以至于晕过去,格列佛是对人性感到绝望了,他回国之后好几年无法和人类相处。

  我写这篇读后感并不想批判什么“万恶的资本主义”,当然我也不认为《格列佛游记》里写的故事的讽刺力度仅仅局限于17,18世纪的英国。

  正如塞万提斯写《唐吉可德》的时候,他自己都说他的目的是为了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赶出文坛,但是就目前而言《唐吉可德》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作者本人的意图。

  我只是想说对一本书或者其他的事物的意义不要只是局限于一个权威。

  只有敢于找到“古老事物”中“新鲜的东西”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天空之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外国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外国名著经典语录精选10-06

外国名著读后感01-10

外国名著的读后感03-11

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06-05

外国名著读后感通用04-17

外国名著读后感大全11-13

《爱的教育》外国名著读后感10-09

外国名著《安妮日记》读后感10-30

外国名著《简爱》读后感范文12-23

外国名著《堂吉诃德》读后感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