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18:22: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一个励志故事,一种正能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欢迎阅读!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

  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

  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

  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

  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

  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

  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

  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

  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

  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

  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

  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

  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

  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

  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

  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

  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

  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

  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

  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

  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

  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

  他冷静了,升华了。

  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

  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2】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是我年轻时最爱读的,并且不知读过多少遍。

  这次重读,和以前最后一次读它时,相距有很多年了。

  目前我的感受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不再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看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神明,因为我不再有年轻时的那种狂热的激情了。

  我十分服膺莎士比亚说的:上帝造人,先让他有了缺点才成为人。

  人的认识、人的理性力量,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有限的。

  克利斯朵夫也是有缺陷的。

  过去我爱读的是这部书的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节场”.克利斯朵夫不顾一切想要去涤除艺术界多年积存的油垢,向那批用艺术以外的手段去骗取金钱、地位和名誉的文士进行挑战,那时我是多么倾倒于克利斯朵夫啊!我觉得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成了批评的正义和艺术的真理。

  可是,这次重读,我发现,他的批评并不总是对的,有时他做过头了,把值得肯定的作品和值得尊敬的前辈也一概践踏在脚下。

  我想罗曼罗兰只是把这种反潮流、反传统的极端态度,当做青年艺术家在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时段。

  虽然罗兰是含着同情的理解去写这样一段精神历史,但并不意味着他要我们都去学他。

  罗兰在他的剧作《群狼》和《爱与死的搏斗》中,都明确表达了他并不赞成狂热、激进和偏激的观点。

  这次重读,我发现罗兰用了一种特殊笔法来写这部书。

  有些地方我不太喜欢,因为太理论化了。

  虽然这些叙述体现了作者生活感受的特点,并显示了作者的内在胸怀。

  例如,当克利斯朵夫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奥里维以后,奥里维像维吉尔引领但丁游地狱一样,向他步步深入地去揭示法兰西社会的潜在的深层。

  过去克利斯朵夫所见到的法兰西,只是那些浮在表面的泡沫,而没有见到真正的法兰西精神。

  奥里维和克利斯朵夫两人在这方面的对话,虽然饱含着深邃的哲理,对我们不能说没有启发,但读来却让我们感到冗长沉闷。

  这不是文学的形象语言,而是哲理的逻辑语言,我们读但丁的《地狱篇》就没有这种感觉。

  重读时,我又发现,从前已经感到但没有进一步去体会的这部书写法的另一特点,就是它像一首宏伟、深厚、具有复杂内容的交响乐。

  我相信罗兰是个很博学的人,尤其擅长音乐。

  我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总感觉到有一种节奏感、音乐感在跃动。

  时如款款流水,时如汹涌激流,极富于变化,引发出人的各种复杂感受。

  比如在“反抗”这卷中,少年克利斯朵夫自从被愤怒的大公爵从宫廷乐师的位子上斥退后,我们感到书中的一切都显得骚动、杂乱,有如发出了兵器的相击声,像一场逼人而来的暴风骤雨。

  可是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平和恬静、春光明媚、草木青葱、众鸟欢鸣的田园风光,使人感到安详、轻松、平静。

  这就是克利斯朵夫终于抛弃了一切烦恼,找到了一位敬重他、深爱他的音乐,而从未见过面的苏兹老人。

  这难道不像在有冲击力的快板之后出现的慢板吗?不知谙熟音乐的罗兰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做了这样的结构安排。

  另外,这次重读,我最喜欢的是第六卷“安多纳德”.这一卷似乎是游离在全书之外、可以独立存在的一卷。

  安多纳德这个人物在前两卷就反复出现过了。

  这种写法也像交响乐的写法。

  一位教音乐的友人告诉我,这称之为“主题的再现”.

  安多纳德在上一卷和克利斯朵夫在剧场偶然相遇,接着就消失了。

  第二次再见,是驶往相反方向的两列火车的车厢窗口,他们认出了,但是来不及相互招呼一下,火车就开走了。

  过了很久,第三次再见,是在喧嚣、嘈杂的巴黎大街上。

  他们又偶然见到了,都挣扎着企图走向对方,但被车马人流冲散了,像两个流浪星球似地接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

  这样的主题出现了三次之后,紧接着,书的第六卷就是“安多纳德”.我读到这一卷所感到的女性美、人性美、人间的爱,是我在前两次读这书时很少感到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

  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反动的东西加以唾弃。

  这部书中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伟大的篇章,如“安多纳德”及其他关于爱情、友谊、亲情的章节,都被指为资产阶级腐朽感情。

  记得有人指斥这部书里所描述的无非是爱情、友谊、亲情,而这些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货色。

  这一段历史至今还记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3】

  每个人都需要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生活中的润滑剂。

  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像是每一株绿草不论多么渺小都需要阳光雨露,不然他就会变得扭曲枯萎。

  关爱就是这样中央,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关爱那么他的内心就会一点点的冷却,并且会变得奇怪。

  每个人都需要关爱。

  克里斯多夫从小就开始一点点的的发觉社会的冷淡、生活的艰辛还有无法得到关爱的无奈。

  小小的年纪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每日枯燥繁重的工作,让他仅仅14岁的身体出现了不晓得损伤。

  并且没有父亲母亲的关爱更是他心痛。

  父亲只会打骂和发酒疯,而软如的母亲无法给予他余姚的关爱。

  所以一点点的,他的内心变得既渴望温暖有害怕做出自己的圈子与他人交往。

  因为缺少关爱,两个拥有相似灵魂的少年走到了一起。

  一个因为自己的冷淡强硬而缺少朋友,另一个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没有交心的朋友。

  也正因为如此克里斯多夫和奥多才把两人的友谊看的特别重要。

  从两人来往的信件中可以看到恋人对他的重视程度。

  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一个夏天一个像秋天,却把冬天变成了春天”,两人拥有相同的孤独灵魂,所以克里斯多夫在信中写道“我拥抱你的灵魂”。

  虽然最后两人分开了,但是他们给彼此留下的印记和温暖是会让他们永远难忘的。

  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正如每一株草都需要阳光雨露。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相关文章: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4-16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5-01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4-23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优秀作文10-11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10-09

《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读后感10-09

《约翰·克里斯托夫》优秀读后感10-09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作文10-11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03-21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