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1-02-08 16:50: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如清风般的一个伟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2】

  以前不大喜欢读传记类文学,尤其是长篇的。

  觉得有的杜撰成分太多,娱乐性过强;有的倒是尊重事实,却是在堆叠材料,缺少编排。

  当然,会有这样的`偏见说到底还是书读得少。

  要谢谢这本《苏东坡传》,不仅改变了我已有的偏见,还时时让我惊叹:“喔,原来传记还能这样写……恩,这样写也不错!”

  很喜欢这本书,就像是交到了一个很合拍的朋友,越聊越投机。

  平日里阅读的时候,往往处于类似观众的心理状态,很少带入其内,这似乎是文学概论课上中所提倡的“审美距离”。

  然而仅作为“观众”,也是件不大好玩的事,自然不会入戏太深,分不清戏里戏外,却也局限于一个维度,失了变换的趣味。

  读这书倒是有趣,最初读时持了原有的认知将苏轼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其后将他作为一个人,最后作为一朋友,心里的距离不断拉近。

  而那个朝代,也似是从历史纸带上的一截渐渐变得立体而鲜活。

  这或许便是一本好书的魅力。

  读书的过程中渐渐的产生了疑惑,这本书究竟在写什么?呵呵,听起来挺白痴的。

  首先,这本书自是在为东坡立传,林语堂先生所定位的东坡是怎样的,我无法确切的回答,但至少我所读到的东坡是一个“人”,他的魅力除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东坡的一生,和许多人一样,也有年少时的轻狂,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享受人生的态度,几经沉浮后的淡然心境。

  东坡是幽默的,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的,大抵因为这共同的特质更能心意相通。

  这样一想,又会觉得这书要传达的实则是苏轼的精神内里,对待生活的态度。

  然再思量,又会觉得不仅如此,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宗教、习俗、艺术、养身……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书又何尝不是在向外国朋友们展示中国的文化。

  或许,正因这书的文字创出的是一种生活化、人性化而又溢满文化的氛围,我才能脱去内心的防备,安然而享受地走入。

  看这书时,常笑,有两次不自禁地拍桌,颇有几番拍案叫绝的意味。

  读至一处更是大笑:“另有一篇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有二措大相与言志。

  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方知平日里“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戏言原是始于此。

  会在那些日常的故事和诗文中感到满足。

  比如:“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歌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如《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情景。

  这些生活的细微处无不透出一种洒脱和随性,令人心向往之。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林语堂先生评之“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写”甚是贴切,颇有同感。

  当然,还会有不少的艳羡,羡慕苏轼不论处于何处都有不少真心待之,甚至不惧遭贬获罪的朋友,也为这人性的美好面而心生感动。

  有时,也会情绪低落、心酸或是愤慨。

  读到百姓无力偿还贷款,背井离乡;饿殍满道,数次上书,赈灾粮款迟迟未到时,已是心里压抑,一句“苛政猛于虎”更是戳在心里。

  后又读到东坡被贬至海南,与友人的书信那段:“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与《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似,颇有一种自我开解的意味,却也暗含着几分的心酸。

  父亲常和我说,人要学会随遇而安。

  “吾心安处是吾乡”,读尽东坡的一生对这话的体悟倒是深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切莫身为形役!

  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当然不止于此,尤其是那些似乎花费了过多篇幅的东西。

  以前虽知道历史书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讲述和评价有些相离,却没想过可能如此之大,更没想过那个心目中原本温文尔雅的人物,会是位拗相公,真是颠覆世界观。

  也很喜欢《国画》一章中林语堂先生对艺术的评价,和我一直以来的体会相似,却是说的更为精妙:“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

  甚至在建筑,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沉思”。

  总之,这是一本立体多维的,让人踏实、安心、充满了人情味的书。

  如若它是一个人定会如东坡那般受欢迎的吧!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3】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

  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

  写苏亦是评己。

  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

  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

  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

  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

  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

  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

  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

  “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

  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

  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

  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

  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

  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

  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

  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

  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名人传的读书心得04-07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探究06-20

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12-29

张爱玲传读后感04-02

水浒传读书随笔03-04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参考02-04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04-03

传菜领班工作总结04-27

重新评估《南柯太守传》的艺术价值02-18

《侠义英雄传》中的武术情节分析论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