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

时间:2021-02-09 19:51: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是一部宏伟浩大的著作,是一部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山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1】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

  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所谓的“荒诞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10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

  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则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

  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

  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书中的漏洞,他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解释。

  以后,《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各种假说纷纷出笼。

  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外学者将《山海经》作者的视角伸向国外,作出了“《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的——令人十分吃惊的结论。

  等等,不一而足。

  何幼琦先生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内容大不相同,文字的笔调也相去很远,表明它们是相互独立而平行的两种书籍。”。

  “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当刘向父子领校中秘的图书时,把《山经》和《禹本纪》合编在一起,改题新名为《山海经》,这就是此书首见于《艺文志》,也是《艺文志》不再著录《山经》和《禹本纪》的原因。”①

  总之,无论是从《山海经》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山海经》各篇成书时间的早晚上看,《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应该是由集体创造积累编辑而成。

  虽然《山海经》是由多人编辑,但是,其主要的编辑人还应该是夏禹和伯益,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可以说《山海经》是在经过夏禹和伯益的初编后,加之后人的续编,最后成就了《山海经》这部巨著。

  二、对《山海经》描述地域范围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南山经》约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有学者认为,《西山经》约东起山、陕间的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有学者认为,《北山经》约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约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约从中原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也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的,等等,众说纷纭。

  但是,从实际来看,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东及西太平洋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大部分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

  试想把《山海经》记叙的地理范围局限于中国的某几个省的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失之偏颇。

  三、对《山海经》中使用较多的两个名词的理解

  (一)四海。

  古代一般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

  也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尔雅·释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海内即中国,四海之外便是四荒,四极。

  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二)大荒。

  指四海之外的极远地区②。

  荒,一般是指荒凉的地方,也指地理远,边远的地方,荒远的地方,边远的地区。

  《文选·左思<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

  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荒废不治。

  《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

  正确地理解《山海经》中大量使用的这两个名词概念及所指的范畴,可能避免对《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产生过于狭小的设想。

  四、《山海经》的成书及所记述事物发生时间的推算

  由于《山海经》述及事物的年代相当久远,《山海经》的著书过程和时间还不被现在的人所详知。

  从现象上分析,记叙事物的最早时间应该在夏朝以前。

  夏朝始于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经4000多年,但是,从《山海经》所记述的许多传说内容来看,有些传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远比距今4000年要早,有些事件和故事可能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传说的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事迹,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对事情的记亿只能靠语言和大脑,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处于口传历史的时期。

  自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以后才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山海经》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发明以前的一些史实和传说。

  五、《山海经》主要内容的素材来源推测

  (一)关于《山经》的来源。

  根据《山经》所反映的时代,地域及其成书时代, 任乃强先生认为《山经》是采用了夏、商、周、秦、汉大约1500年中巫师、方士的记述;蒙文通先生认为《山经》以巴蜀荆楚为天下之中,且详记岷江中上游,应是接纳了巴蜀文化的楚国作品;谭其骧先生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根据不同地区记述详尽准确程度,肯定顾颉刚的《山经》作者为周秦汉人说,否定《山经》系楚人作品说”;常征先生则认为《山经》是“周官书”,等等,尚不成定论。

  (二)关于《海经》的来源。

  何幼琦先生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的说法,应该有较多的认同。

  (三)《山海经》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最主要的素材应该是大禹治水时的记录积累。

  因为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必须要走遍全国的山川与河流,要对山川的形势、水情资料等进行大量的测量和规划,调查记录和整理水文地理材料,这是治水最基础的工作和最基本的要求。

  大禹,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被尧帝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很可能是现在的全国范围内)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人们流离失所。

  尧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花了九年的时间,也没有把洪水治理好。

  鲧在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禹接替了父亲的职务继续治理洪水,他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凿开了山岭,挖通了河道,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每到一处,必须先去调查了解水情,了解当地的乡情和风土人情,记录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和神话传说。

  所谓的神话传说有时候也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只不过是被人们传说的时间太久了,越传越神,基本的事实情节有时候被传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事情的基本事实就更加容易走样。

  把这些东西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下来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扑朔迷离和荒诞怪异的事物,这应该是当时情况的一个写照。

  所以说,大禹治水时应该为《山海经》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的和最主要的素材。

  2、来源于巫传。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

  鲁迅的论断也有一定的道理。

  《山海经》应该是古代巫书的一个反映,有许多事件和传说是经过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的。

  很早以前,巫史不分,巫师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

  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一群人,巫师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礼,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具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责任。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有的巫师直接充当氏族首领、部落酋长或者是他们的高级顾问。

  巫师为了让人们能信服自已、崇拜自己,巫师要尽量表现得见多识广。

  于是,巫师努力积累文化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掌握的文化知识代代增加。

  而后世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整理记录,也成为写作《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之一。

  3、来源于氏族部落和国家的编著。

  刘向、刘歆父子奉汉成帝命而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说明了《山海经》的`直接成因也是统治集团组织编纂的结果。

  许多国家氏族部落的统治集团总是会去组织一些全部落、全氏族乃至全国性的工作。

  例如《穆天子传》记录的穆天子征伐游览、大禹治水、氏族部落间的战争等社会活动,都存在集中的写作与记录,久而久之,积累了大量的山水、地理、风俗、奇闻轶事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成书,为《山海经》的编辑奠定了基础。

  六、《山海经》中许多怪异物种、神奇现象来源的思考

  《山海经》中有许多怪异的现象和神奇物种的记载,有的根本就是现在常人所不可想象和不能理解的,分析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崇拜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巫师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巫师的职能和作用逐渐被神化。

  巫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社会的地位,有时候可能要夸大事实,造成了许多传说事实的变形和神化,扩大和歪曲了许多事实的本源。

  (二)故事流传的时间太久,口传口误,也造成了事实的扩大和歪曲。

  (三)某一个氏族或者是民族,为了提高自己氏族或者民族的神圣性、神秘性,编造出氏族、民族的奇异来源、出自奇特的事件等,事实被美化、神化和扩大化,这也是神奇传说的来源之一。

  (四)某一个氏族部落的传说或者是神话故事也成为《山海经》写作的素材来源。

  (五)古代的生物确实存在着多样性。

  古代生物的种类要比现在多得多,在人类的捕杀和自然气候剧烈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古代的许多生物现在早已灭绝,当时的人们对已经灭绝的动物物种产生神化,演绎出了神奇的动物和事件,也是出现怪异记录的原因之一。

  现代的人类对远古生物种类的认知度已经变的相当狭窄,也造成了对古代怪异自然现象的难以理解。

  (六)古代的生物在剧烈的自然气候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变异和突变,出现奇胎、怪胎的现象增多。

  特别是在天地洪荒、地震、火山、雷电等许多强力的自然灾害中,生物的基因既有可能发生变异,也可能出现新的生物种群,偶尔被古代人们看见,也成为《山海经》中奇异现象的来源。

  七、《山海经》中部分描述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区相关联性的思考

  《山海经》记述的地域范围是广大的,东到太平洋,南到南海,西到新疆,西北到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流域的肃慎国和朝鲜,如此大的地域,怎么可能不包括现在的赤峰地区呢?肯定古代的赤峰地区是包括在《山海经》论述之内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时间上的概念。

  现在已知的赤峰市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是旧石器时代,距今有1万年以上,《山海经》中所记述事物最早的时间至少在距今3、4千年或者以前,这样,在时间上 写作《山海经》时赤峰地区肯定有大量的人类生存,可以确定《山海经》中记述的地方肯定包括现在的赤峰地区在内。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分析。

  《山海经》中所记述地理位置,东北有肃慎国和朝鲜国,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山海经》记述的地方肯定包括古代的现赤峰地区。

  那么,古代的现赤峰地区在《山海经》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请看《大荒北经》中的记载:“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白话解释为:“有一座阳山。又有一座顺山,顺水从这座山发源。有个始州国,国中有丹山。有一个大泽方圆有一千多里,这里是各种禽鸟栖息、繁衍、迁徙的出发地和归宿地。”

  关于《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位置与古代赤峰地区的关联,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理解,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关于《山海经》里记载的“阳山”,可能就是燕山山脉的七老图山脉,由于七老图山脉从燕山山脉中伸出,改变了原来燕山山脉的走向,由西南——东北走向而伸出基本上成为南——北走向的山脉,太阳出来后可以马上照耀到七老图山的东坡,所以当时的七老图山脉可能被人们称之为“阳山”。

  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有阳山者”的来源。

  (二)关于《山海经》里记录的“顺山”,可能就是大兴安岭山脉。

  由于大兴安岭山脉是沿着内蒙古高原的南坡,顺着地势的西高东低之势,而略呈西南——东北的走向,所以大兴安岭可能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顺山”。

  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有顺山者”的来源。

  (三)关于《山海经》里记载的“顺水”,可能就是远古的西拉沐沦河,西拉沐沦河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西拉沐沦河被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其文曰:“辽出砥石”。

  《水经注·大辽水》言:“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南流,入于海” 。

  千百年来,西拉沐沦河哺育了多少草原的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史诗般的文化。

  按地质年代,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先有的西拉沐沦河,后有的黄河。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过:如果把黄河比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西拉沐沦就是我们的祖母河。

  在华夏大地众多的河流中,能够被称之为“祖母河”的,唯有西拉沐沦河。

  西拉沐沦河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发源,顺着大兴安岭的方向,向东流淌,是顺着大兴安岭的山脉在流淌,所以,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可能就是把西拉沐沦河叫做“顺水”,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顺水出焉”的来源。

  (四)关于《山海经》中记述的“有大泽方千里”。

  七老图山脉与大兴安岭山脉在现在赤峰市西北部的克什克腾旗境内对接,在两座山脉的东边出现了一个大型的扇形地带,在这个扇形的地带中,就是著名的科尔沁沙地。

  这个科尔沁沙地在远古的时候是一个大海,直到5000年以前,这里仍然是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海,这个大海其面积应该不小于5万平方千米。

  可能是从5000年前后开始,由于地壳被抬升和西拉沐沦河谷的地壳断裂带活动,科尔沁海的海水大量流出到渤海,这时候红山文化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海水的面积逐渐缩小,这个大海逐渐变成为一个特别大的沼泽湖,这个沼泽在5000年以后逐渐干枯,使昔日的海底成为风沙滚滚的科尔沁沙地。

  这个大海在写作《山海经》的时候,这里仍然是一片特别大的水面沼泽,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有大泽方千里”的来源。

  (五)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始州国”。

  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上窑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人类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距今约1万年。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时间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富河文化最先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北70公里的沟门村发现,在乌尔吉林伦河的东岸,而且在乌尔吉沐伦河流域发现很多此类遗址,说明富河文化的氏族部落主要活动在乌尔吉沐沦河和西拉沐沦河一带。

  在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遗址,发现富河文化堆积层叠压在红山文化的房址之上,说明红山文化早于富河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分布有先后的关系。

  这两种文化在石器和陶器方面有许多接近之处,说明富河文化部分继承了红山文化。

  根据富河沟门遗址桦树皮14C测定,年代距今4735±10年,年轮校正为5300±145年。

  接下来的还有小河沿文化等等。

  证明了现在的赤峰市地区在远古的时候就有人类不间断的繁衍生息,有氏族部落定居,有氏族部落国家,所以说,《山海经》中记载的“始州国”,应该是现赤峰市范围内的一个古代的氏族部落国家。

  (六)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丹山”。

  现赤峰市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红山,从字意上解释,红山即为“红色的山峰”;红山蒙古语叫“乌兰哈达”,汉译也是“红色的山峰”。

  这座山峰在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南岸,山峰突兀,拔地而起,头北尾南,巍峨迤逦有如蛟龙戏水。

  特别是从山的北面、西北和西面观看山峰,山势俊秀、陡峭错落,熠熠生辉。

  由于山峰的岩石大多呈紫红色,所以,你不论是从高处还是从低处、不论是从远处还是从近处观看山峰,山峰全是红红的颜色,特别是在清晨的阳光初照或者是在斜阳夕照的时分观看山峰,山峰在晨光和夕阳的反射下,山色犹如万道霞光,纵横交错,绚丽夺目,能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这就是赤峰市著名的红山。

  中国北方历史文化的摇篮——《红山文化》就是以这座山名而命名。

  《山海经》的《北大荒经》中记载的“丹山”,可能是赤峰市的这座红山。

  在翁牛特旗境内也有一座很有名的“红山”,这座红山位于翁牛特旗的乌敦套海镇境内,著名的红山水库就坐落在这座红山旁,并且是以这座山而命名的“红山水库”。

  这里的库区,碧波荡漾,山水辉映,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山海经》中记载的“丹山”,也有可能是翁牛特旗的这座红山。

  在辽史中有赤山的记载。

  一般认为辽代的赤山,即现在的巴林左旗乌兰坝诸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之一段。

  《山海经》中记载的“丹山”,也有可能是巴林左旗的这座乌兰坝。

  从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山峰的颜色等方面来分析,《山海经》中所记载“有丹山”,即现在赤峰市的红山、翁牛特旗的红山和巴林左旗的乌兰坝诸山。

  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至于《山海经》中所记载“丹山”,是一座丹山还是多座丹山?具体是那一座或者是那几座丹山还难以定论。

  (七)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群鸟所解”。

  红山文化是一个距今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文化。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龙、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红山文化是与仰韶文化同时期存在的发达文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玉鸟图像在整个中国东方和北方地区数量最多,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高度鸟文化。

  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红山文化时期,当地肯定有大量的鸟类生存、繁衍和生息。

  也证明了《山海经》古籍文献中部分传说史料的可靠性。

  鸟图像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美术学的审美、造型等问题,从体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礼仪活动,随后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宗教意识的独立审美观念,显示了红山文化独特的鸟图像的艺术风格③。

  证明古代的红山文化存在着对鸟类的崇拜,鸟类曾经是红山文化地区最神奇的和大量存在的动物之一。

  浩大的科尔沁海为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生息条件,大量的鸟类在古代的红山文化地区汇聚繁衍,从这里出发和又回到这里过着候鸟的生活。

  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的“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的来源。

  具体到始州国国都的位置,有可能在古代的潢河之滨,即现在的西拉沐沦河(当时叫顺水)以北,即“大泽”的北面,具体地点有待考证。

  八、小结

  综上所述,古代的红山文化地区可能包括《山海经》中“始州国”的地域范围或者部分地域范围;或者说“始州国”是红山文化时期北部、或者是后红山文化时期北部的一个氏族部落国家。

  从《山海经》中记叙的“始州国”情况分析,“始州国”的地域范围应该以现在的大兴安岭至西拉沐沦河一带为中心。

  由于“始州国”存在的时间与肃慎存在的时间曾经处于同一时期,肃慎存在时间已经3、4千年以上,所以,“始州国”存在的时间也当在3000年以上。

  而现在赤峰市巴林左旗考古的“富河文化”是一个3000-3500年以前存在的人类文化遗址,而始州国至少也是在3000年以前存在的氏族部落国家,所以,设想始州国可能是现在“富河文化”地区的一个古国?确切与否不得而知。

  而且这个氏族部落国家后来是不是就是、或者是过渡成为史书中记载的“东胡”?只是提出设想,有待考证。

  总之,《山海经》一书是知识的山、知识的海,它以广博、丰富和奇特的内容,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称道、所叹服。

  现在已经成为广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取古代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

  此书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除一部分是殊异的而外,大部分是常见的。

  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和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奇珍异宝、自然矿物、神话传说等,不可不读《山海经》。

  山海经读后感【2】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了各种怪虫异兽和各种神话传说的中国古代地理书,书中的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怪兽和草木,让我非常着迷。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见则天下大穰。”意思是:从钟山往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山。

  观水从这里发源,水中有很多文鳐鱼,长着鱼的身子和鸟的翅膀,常常在西海和东海游走,在夜间飞行。

  它的叫声像传说中的一种鸟,一出现天下就会五谷丰登。

  虽然《山海经》中的动物大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但有一些记载在生活中还是真实存在的。

  如《山海经卷一:东山经》中的“……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不就是我们在宠物店经常看到的鹦鹉吗!

  这部博大精深、被称作千古奇书的著作,其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开流传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年。

  本书产生的时代并不在洪荒,因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数量多达3万余字,而且用字简洁准确,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即有什么说什么。

  《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

  一是因为在3.1万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

  《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

  二是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书中的插图上。

  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

  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的《山海经》尚有图。

  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的说明。

  如《大荒东经》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海外西经》:“开明兽……东向立昆仑上”,等等。

  可惜这些图并没有流传下来。

  但《山海经》有图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关于古代祭天的风俗传统,很有意思。

  想了解中国古代风俗和文化的同学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乐趣的。

  山海经读后感【3】

  《山海经》约成书于4000年前,作者原为夏禹、伯益。

  全书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共18卷,3.1万字。

  书中写了各种奇形怪状、拥有超人神通的奇灵异兽450多个,内容有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神祭祀、氏族部落等很多方面。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是因为里的怪物很奇怪,有的怪物可以治病,有的怪物一出现会发生天灾,有的怪物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

  最奇怪的是在我心中印象比较好的西王母竟然是长相像人,却长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长啸,篷头乱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其中还有2种奇异的动物让我难忘:何罗鱼——它住在一座谯明山上。

  谯水就是从这座山里发源。

  它长着十个身子,却只有一个脑袋,它发出的声音就像狗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治好痈肿病。

  化蛇——阳水发源于中部的阳山。

  阳水中有很多化蛇,它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豺一样的身子,还有一对鸟一样的翅膀,并且能像蛇一样爬行。

  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

  少开口发音,这种动物很少开口发音。

  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纵然你的想象力在丰富,你看到《山海经》中描述的景象、动物你还是会大吃一惊。

  展现于你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花草、猛兽妖物遍布的神奇地方:招摇山上有多姿的桂树与美丽的玉石;吃上一口祝余,带上一株迷谷,你可以踏上不迷路、不饥饿得旅途;小心即翼山上那些蝮虫和怪蛇,还有什么狸力,可不是你家的小猪,叫声像狗,不要惹他。

  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尤其是那些名字奇特的妖怪,都让人惊奇。

  说来是神化,但先人怎能将其记录的如此生动形象,不免让人产生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联想。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

【山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推荐】《阿长与山海经》教案4篇03-28

阿长与山海经续写作文2篇04-20

长城读后感04-03

《鞋》读后感04-01

担当读后感03-31

母慈子孝读后感03-31

《白夜》读后感03-30

听众读后感02-15

《南丁格尔》读后感01-25

《尊严》读后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