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1-02-10 20:47: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徬徨之刃读后感

  徬徨之刃读后感,法律是什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徬徨之刃读后感,欢迎阅读!

徬徨之刃读后感

  徬徨之刃读后感【1】

  最近10来日,下班后的时间基本上放在运动和陪伴女儿身上。

  很薄的一本书却断断续续看了10天才看完。

  人们习惯把东野圭吾归为悬疑小说作家,从《梦幻之花》、《解忧杂货铺》及这本《彷徨之刃》,我认为东野只是在写作上偏好凶杀、犯罪类作品,文章内容没有涉及悬疑及推理情节。

  尤其是彷徨之刃,整本书围绕日本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定性、处罚及该种处罚设置的目的、该种处罚对被害人家属的影响继而对社会的影响展开。

  根据此书描述,虽然快儿罪大恶极,对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甚至整个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但因为刑法给予未成年改过自新的美好期望,对实际已无改造余地的快儿的惩罚也仅仅是关进感化院一类的改造场所,不用太多时日,又会走进社会,继而制造更多的凶残案件,给更多的家庭带来伤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峰在看到女儿被残暴的画面,想到凶手可能面临的简单惩罚,才会走向报复的极端。

  警察的职责是什么?维护社会的正义?正义的标准是什么?爱女遭受如此残害,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凶手只是简单的进入少年感化院,不疼不痒,不温不火,使得本来保护人类权利的法律成为他们的保护伞,这样的法律是公平的吗?这是一个矛盾的话题。

  甚至履行职责的警察也在为自身的行动感到困惑。

  困惑中的还有佳子,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帮助长峰藏匿,又是因为她的阻却使得长峰最终对自己的行为也产生困惑。

  公平到底是怎样的?法律真的是在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吗?难道对快儿这种实际已无改造余地的社会败类,只能放弃其在宽松的感化教育后再次残害未成年少女吗?东野看到的是这个充满矛盾而又无法改变得社会难题。

  他观察社会,引导公众,在读书中引起读者思考。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面对这个难题,我同样困惑。

  作为法律学习者,我尊重法律崇高的地位,但又对如此的法律感到惋惜。

  社会毕竟万象丛生,法律不可能维护绝对的公平,在惩恶扬善方面,法律也仅是在多种评价标准中寻找折中的相对公平。

  即便凶手被处以重罚,一命换了一命,难道对于受害人来说,这就够了吗?

  徬徨之刃读后感【2】

  彷徨之刃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写的一部小说,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长峰重树的独女长峰绘摩在回家的路上被几个青年掳走,并被凌虐致死,他们甚至还把这个过程拍成了视频。

  在长峰重树悲愤交加的时候却得知凶手是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他准备自己动手结束凶手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它抛给了大家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究竟该不该获得法律的保护,如果保护了他们,那么被害人的正义又由何人来伸张。

  在小说中,有一个收留长峰重树的旅店女老板,发现了他的身份,但是没有揭穿他而是慢慢地向帮助他的方向倾斜。

  这不是普通的帮助,这是在帮他杀人,帮他犯罪,但是,可怕的是,在看小说的过程中,大多数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赞同长峰重树的做法,起码是持理解态度的。

  其实大家都对这个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产生了怀疑。

  正义到底是什么?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到底意义何在?对于任何性质的未成年犯罪都要宽大处理吗?我们其实也在彷徨。

  最后,故事是以悲剧结尾,长峰重树自己死了,在整个过程中他是一个双重受害者,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

  刑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界是存在争议的。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与惩罚犯罪并重,有的学者则认为以保护人民为目的,惩罚犯罪不是独立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有学者从实质出发认为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这也为广大秉持结果无价值论的学者们所接受,自然相应的持行为无价值论学者们还主张保护规范秩序价值也是刑法的目的之一。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学说,刑法的目的终究是保护而不是惩罚,惩罚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

  因此所有把手段作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本末倒置的。

  报复主义刑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占据主流位臵的一种学说。

  报复主义刑法将刑法作为报复犯罪的一种工具,报复就是其最终目的,其本身也是一种恶的表现,只是由于国家权威性和对犯罪之恶的憎恨所以其恶性被人们所认可。

  这种报复式的刑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而只是将私人报复上升为国家报复,无法跳脱犯罪、报复、反报的死循环。

  所以可以说,单纯的报复可能可以寻求一时的慰藉,但是毫无意义。

  那这么看来是否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亲属就无法从法律中寻求到正义的抚慰了呢?这一点,东野圭吾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文中有一段描写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年轻警察真野对着前任上司久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您认为神秘密报者(向主人公提供复仇线索的人)的所作所为正确吗?您觉得那就是正义吗?”久冢是这么答到的:“这要怎么说呢?因为最后的结局是这样,所以或许不能说是正确的吧。

  但是密告者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结果会如何呢?真的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吗?菅野和伴崎被捕,经过形式上的惩役后,立刻又可以重返社会,然后他们重复做着同样的事。

  接二连三的,还会有长峰绘摩变成尸体漂浮在河面上。

  这就是幸福的结局吗?”接着,久冢又补充到,“我们都无法回答,当我们面对孩子遭到杀害的父母,有谁能告诉他们说这是法律的规定,请您忍耐吧!

  当生命以及身体法益一旦侵害基本无法恢复,无论对罪犯如何惩罚失去的生命也无法挽回。

  此时最优的结果是什么?此时最优的结果无非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改造使其认识错误忏悔错误,进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这才是对被害人与被害人家属最大的慰藉,同时也是刑法保护法益之目的与刑罚预防犯罪之目的之间的最好统一。

  徬徨之刃读后感【3】

  很早就接触东野圭吾的作品了,看过诡计极致的《嫌疑人X的献身》,看过冰冷绝望的《白夜行》,看过阴暗诡谲的《恶意》,看过出乎意料的《放学后》,看过温馨感人的《解忧杂货店》,甚至还看过戏谑搞笑的《名侦探的守则》……东野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千面作家,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各种题材被他信手拈来,铺垫出或缜密细致、或凄美悲凉、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处女作《放学后》正式步入文坛。

  从出道伊始精巧的本格推理,到后期老辣犀利的人性刻画,数十年间,他一直在不断尝试不同领域、差别极大的各种题材,执著地探索着独特的小说风格,在吸收各类优秀作品养分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写实本格派”风格。

  个人感觉自从其最高杰作《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东野的文风有了极大转变,不再是传统的本格推理,而更加专注于对犯罪动机的探讨和对隐藏在动机背后社会问题的诘问,眼前这本《彷徨之刃》便是例子。

  写于2004年的《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最具争议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悲情故事:无辜少女在看完烟火大会后归家途中被不良少年掳走并惨遭凌虐杀害,在丧女的悲痛面前,身为父亲的长峰重树悲怒交加到几近崩溃。

  然而,空洞的法律条文却倾向于保护加害者,无力惩凶。

  于是,复仇的渴望促使长峰决定执行“法外正义”,他拿起枪,开始亡命天涯,发誓为女儿报仇……

  乍看之下,书中没有太多悬疑,没有太多推理,也没有太多爱情,太不符合东野大叔的一贯风格了。

  这样一部以法律为命题,以少年犯来诠释“理智与情感”博弈的作品是否值得认真阅读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的深厚功力逐渐显现,字里行间中透出的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执著拷问,读来令人如饮醇酒,回味悠长。

  其实,本书探讨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惩治属于比较难写的一类话题,然而东野凭借一支生花妙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为爱女报仇的慈父形象。

  故事主线是长峰重树寻凶经历与心路历程,辅以媒体、社会大众以及警方针对复仇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分支叙述,将法律的苍白与人性的复杂描摹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你丝毫不会觉得这是小说的虚构情节,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幅幅场景切换画面感十足,强大的代入感与紧张感让读者在阅读时充满了同长峰一样的困惑,犹如身临其境一般随同主人公一起踏上逃亡之旅,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彷徨与迷惘。

  本书虽名为《彷徨之刃》,但长峰重树手中之刃——那柄尘封多年的枪,却从未彷徨分毫,“希望凶手受到严惩”这一想法也未曾动摇;真正彷徨的是以织部警员为首的执法者们。

  “警察并非站在正义一边,而是在拼命保护法律”,曾经给长峰泄露凶手消息的久冢警官也在结尾处道出了埋藏心中许久的肺腑之言。

  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受到法律庇护的凶犯菅野快儿终于还是得到了警察的及时保护;一心想要亲手埋葬侮辱爱女的仇人的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悲壮地倒在了警察的枪口之下,长峰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法律这把正义之刃画上了一个苍凉的注脚。

  当枪声响起时,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道义与法律间的迷茫,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不知那是无奈还是悲伤……

  我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这部作品,掩卷之余内心仍久久无法平静。

  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我不禁扪心自问。

  书中的描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日本的《少年法》规定法律有责任保护犯案的未成年人,甚至连案犯的名字都不会向社会公布,即使少年犯被捕入狱,几年之后又可以重新进入社会,他们用法律维系了生命,又用生命继续作恶。

  这种明显偏袒加害者的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降低了不良少年的犯案成本,助长了诸如书中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儿一类社会渣滓的丧心病狂与嚣张气焰。

  同时,也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生难以弥补和修复的伤痕。

  这样一部维护未成年犯罪者的法律,竟削弱了法律之于少年的威慑力。

  正如书中所言:“把坏人抓起来然后予以隔离,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在保护坏人。

  经过一段时间,当社会逐渐淡忘被‘保护’的坏人时,他们又可以再次回到原来的世界,其中有许多人会再度犯法。

  他们会不会以为自己不会因犯的罪遭到报复,甚至觉得国家会保护自己呢?……少年法并非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来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为前提,为了拯救他们而存在的。从这些法律条文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与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在此,东野无疑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果法律无力惩凶,人们该何去何从?促使人们不断思索正义伸张的合理性与法律存在的意义等一系列社会终极命题。

  衡量一个作家是否优秀,就看他能否担负起社会责任。

  我想说,东野圭吾做到了。

  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写娱乐小说让大家身心愉悦的人,同时还是一个犀利勇敢的作家,把社会中最残酷真实的一面剖析出来,让你痛心,让你深思,让你想要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本书被誉为《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部分偏爱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会对书中解谜元素的缺失感到失望,但能够探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显然是东野功力加深的体现,也是对现今读者越来越刁钻复杂口味的响应。

  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希望东野大叔再接再厉,不断攀登创作生涯的高峰,为喜爱他的读者们奉献上一出又一出精彩绝伦的人性大戏。

【徬徨之刃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城读后感04-03

《鞋》读后感04-01

担当读后感03-31

母慈子孝读后感03-31

《白夜》读后感03-30

听众读后感02-15

《南丁格尔》读后感01-25

《尊严》读后感01-06

先生读后感12-04

《格局》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