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

时间:2021-02-10 13:17: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人生好像才刚刚开始,却迷茫到不知道归途,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欢迎阅读!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

  历来的少年们,在青春后期激素的扰动下,纵情的狂欢,嗜酒如命、为爱痴狂。

  他们创造和延续着历史,在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创造了一部部伟大的故事。

  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多久,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为历史续写传奇。

  他们看起来是那么不珍惜生命,日夜笙箫、纵情声色。

  作者笔下的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李敖说他们:文明即梅毒。

  法国的大学生在街头高声叫嚷:要爱,不要作战!易卜生说他们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

  只有性、饮食才能给他们带来生理的满足。

  他们狂妄、暴躁、孤独、寂寞。

  混淆梦境与现实的爱恋,却时刻幻想着高潮。

  他们矛盾、焦躁、激情、抑郁。

  时而为了爱而不惜一切,时而相互指责对方的叛变。

  他们易怒、好强、堕落、渴望。

  早晨还在憧憬,傍晚却已经忘却。

  作者笔下的这些忧伤的年轻人,创造来了历史,赢得了人们最终的尊重。

  他们的想象力才来都没有收到过限制,他们的思想在宇宙里徜徉。

  他们创造了一个个伟大的奇迹、诞生了一个个伟大的不朽。

  他们热爱生活,他们执着,他们豪爽,他们唯一的遗憾就是生命苦短,英年早逝。

  更形象的说,那是伟大的年轻人的忧伤。

  然而我们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却是碌碌无为、平凡一生。

  他们也忧伤、他们甚至故作深沉,可是他们的思想蜷缩在三尺卧榻上,就像笼子里的鸟,失去了翱翔的自由,再也绽放不出绚烂的光彩。

  我总是这样评价现在这些年轻人的,那就是:他们不够勇敢、不够浪漫。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不敢去实现它,甚至不敢把它说出来。

  他们很世故也很现实,尽量让自己不去触犯所谓的规则,努力使自己符合大众的审美。

  他们怕孤单怕安静,喜欢凑热闹、怕一个人孤独的呆着,一群人仅仅为了不孤独的消耗生命。

  他们从众,哪怕是错的也会坚持、他们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放弃了自己的特色。

  他们怕把自己的想法暴露给别人,不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是担心暴露自己的无知。

  他们伪装坚强和忧伤,伪装自己的年龄,他们甚至耻于自己的年轻,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本。

  他们呆板、乏味,对爱情那么无知、没有一点浪漫的气息。

  他们都暗恋着某个个,可是他们不敢去表达和追求,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承受失败的坚强,机会总是在这样矛盾的忧伤中流逝。

  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唯一坚守着的,就是努力使别人认可自己,这是他们获取快乐和成功的源泉。

  事实上,我行我素、做自己才是真正的年轻人,可是他们却努力扭曲自己的天性,妄自菲薄。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为何如此不堪,我甚至有点厌倦他们,那些更小的孩子和更大的孩子反而更加风趣和幽默。

  他们抽烟、喝酒,可是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纯粹是为了酷、没有所谓的忧伤、只是故作忧伤。

  他们不知道想什么,只是努力不让自己空虚。

  打击他们的好方法就是,去否定他们。

  他们攀比、追星、追随潮流,怕落伍、没有一点自己的坚守,因为他们怕离群、怕孤单。

  所以我也不喜欢他们这种傀儡的性格,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只是盲目的跟随。

  他们应该更勇敢一些、应该更浪漫一些,而社会也应该允许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因为他们是年轻人!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时不具备飘渺的幻想,那么这个人注定是乏味的。

  我喜欢他们独到的见解、欣赏他们蓬勃的朝气。

  希望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孤独,因为那是创造历史的源泉。

  我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更勇敢、更浪漫!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2】

  阅读,可以将人带进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前世古人来者,无数阅历来填充我们自己的大脑,无数哲学国学补充心灵空缺,也是件美妙之事。

  读书可以让人安静。

  而读一本好书真的让我们受益无穷。

  上网搜索好书排行榜的时候无意发现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也是第一次认识了有个叫许知远的人,但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突然在想如果我能早发现他两年,或许青春纵去也还未远……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些年轻人可能出现的一切情绪:忧伤、激情、迷惘、愤怒、自怜、颓废,还有对光辉未来的极度渴望等内容。

  书中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字,轻柔流淌出来的感情,不因时过境迁而褐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所凝聚的激情是不变的。

  正如作者所言:“它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它只是让我意识到时间在我的短暂生命里的流淌,我还年轻,如此而已,而‘年轻就是天堂’。

  是啊,我们还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那些事,关于忧伤 《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快乐》许知远在书中讲了那个属于他们年代的淡淡忧伤,但又何尝不适合我们的呢。

  或许寂寞,空虚,忧伤是所有大学生的通病。

  在书中,许知远这样批评当今的大学:“90年代的校园是令人失望的。

  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标准化的应试教育让年轻人越来越同质和乏味……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有那些集体忧伤和歌唱的兴趣,同时,可怜的个人主义却没有机会真正的成长起来,甚至滑向了极度自私的一面……”。

  很多时候我们在想,这不就正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吗,存在着那些许的忧伤,甚至会出现不愉快的场面,亦如个人主义,功利之心的增长。

  但是,反之来讲,他的这种观点是否太过片面了呢,我们不成长在乱世,我们有理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面,为吃喝玩乐,为男/女朋友,终极目标也只能是要要有个车房一类的金钱观点的物质享受。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

  他未曾预知中国的灾难,未能预知中国大学生的团结与爱国,在现在读这本书,我觉得时读时新就是这种感觉吧,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时代见解……在雪灾,旱灾,地震,洪水及疾病中,我们又发现了大学生不同的一面,团结友善……可见我们一辈的大学生对于国家之见远比个人忧伤关心的更为强烈。

  那些事,关于爱情 《优雅的爱情那里去了》中许知远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高贵的形式主义,是我们文明的特定产物。

  …………12世纪的普罗旺斯,那个时代,风行的行吟诗人开始在诗篇中赞美伟大的爱情。

  如果相爱,就足够优雅,用眼神,用手势,用诗歌,用礼仪来表达的心里的爱意,爱着,清新着,干静着…… ”这是怎样的一种优雅,正如现在我们的纯真。

  一个歌手说这个时代的速度有多快啊,紧跟上,包括爱情。

  是啊,这像是个乱世,我们象战争一样夺取自己生存的领地。

  包括事业,包括爱情,永远都是能者上,弱者下,我们不愿做个弱者,所以竞争是如此的激烈。

  但趁我们还年轻,去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经历一场山盟海誓未尝不是一件美美享受的好事。

  年轻的我们,不要畏惧,去经历我们优雅的爱情。

  享受一次初恋的纯真。

  那些事,关于浮躁 《高贵的厌倦》中他说:“四年之后,在大学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遗憾乃至愤怒的话。

  一方面,狭窄的专业训练使得毕业生对于社会显现出不适应感,另一方面,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灌输入一种独立的情感,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

  于是,这些号称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就显现出两种可怕的趋向,一方面他们在狭隘的专业知识上有着特别的深度,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是茫然无知的幼稚”——很显然,许知远已经把大学的堕落,归因于实用主义的攻陷。

  他在书中说:“随着‘COM’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资本的压制,市场诱惑人们不断的适应市场,以获得现实的,物质的利益。”显然,他把“功利”、“浮躁”的原因归结给了“时代”和“市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的频繁交易的确会让人异化,成为物质的动物。

  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外国的学说、理论进行生吞活剥的消化呢,还是仅仅生硬的套用到我们的现实中?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结果并不自证其的原因是相同的。

  同样,“浮躁”和“功利”的原因,也是各有各的状况,各有各的原因,这才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

  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不过,看完书后为何浮躁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我们从现实中去找。

  中国人精神萎缩的原因,不是“时代的必然”,而是另有原因——是无孔不入的权力干预人们的思维,压缩人们思想的弹性,才使我们走向深邃的反面——浮躁、功利 。

  当无数的高中生为了分数而反复挣扎,当无数的大学生为了就业而功利,世俗,也必然成为社会的产物。

  或许是因为同样是年轻人,或许是因为自己也踏上大学的历程,读着他写的故事,让我感到一种畅快与肆无忌惮。

  是啊年轻人,哪能失却纯真的理想!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在大一的时候就读,至今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书中的具体内容能记起的意境微乎其微,但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淡淡的,一直萦绕心头。

  这个社会太过浮躁,但我们要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淡定,那份激扬文字的青春。

  青春不再是道明媚的忧伤,因为我们的坚强!思想的精髓,就让我们在文字间慢慢体会!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3】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不禁想到:离开了高中埋头课本的生活以后,我们大多接着分别踏上了两条路:或者直接选择成为成年人,于是扛着肩上的责任,开始全力武装工作能力或上岗资质;或者仍然做一个孩子,成为继续埋头课本的好学生,或成为埋头网游的堕落生。

  它们最终在我们迈出大学的门槛前,被具体化为了三个目标:出国、考研、工作。

  三选一,早早的树立起目标,并向着其中之一奋斗,似乎变成了现代大学生涯的全部意义。

  我开始搞不懂这究竟有什么意义?不管我们选择了什么,最终不还是要走上工作的道路。

  在大学里,面对学习和前途的忧虑,人的精神变得卑微,于是不再幻想改变社会,而是要千方百计适应社会。

  因为未来的不确定,现在所作的事情便无法说清楚意义。

  希望事情有结果、劳动有回报、未来有保障。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使我们并非活在当下,而是活在为未来的准备和忧虑里面。

  许知远写《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写到最后终于变成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当代大学教育的叹惋和斥责。

  庸俗化的实用主义终于攻陷了大学这块纯净而崇高的圣地。

  在这里,学生变得极度缺乏想象力,早早的学会了“世故”和“圆滑”,并将其奉为世界的真理;被职称和薪水扰得心绪不宁,或把教学当做铁饭碗,为奋勇开创副业求得了保障,身在课堂却敷衍了事。

  再好,也不过成了技术过硬的师父。

  思维的碰撞、大胆的梦想、超越世俗的哲思,随着象牙塔的倒塌,将一去不复返。

  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身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也终究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不值得一过。

  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

  --这便是当代部分“忧伤”的年轻人的写照。

  因此,这便要求我们:面对忧伤,做个明媚的孩子!

  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么许知远说的那么严重,个人认为,有焦虑、有忧伤是正常的,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总会胆怯,但这也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我们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奋斗,制定计划,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所谓的“忧伤”,也就只是青春的感叹罢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春的忧伤随笔02-10

给年轻人的哀悼词03-31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06-02

那些快乐的事情作文02-14

茶花春化的那些事儿07-04

春节的那些事作文03-15

适合年轻人的装修风格介绍07-04

青春的忧伤随笔6篇02-11

汉朝的经济措施有那些07-07

我的那些男孩作文素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