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1-02-11 18:52: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整个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1】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荣格有句经典名言:“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我怀疑这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最短读后感:男主角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四十岁之前过着别人要的生活,赚钱结婚养家糊口,在自己的智慧领域里面绰绰有余地处理生活的琐碎,看起来就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

  一个人可以钦佩他的为人,却不愿意同他待在一起。

  他是一个毫不引起人注意的人。

  ”而四十岁的时候找到人生的目标:画画——这也只是表达自己的途径,所以他并没有急着要成为高手或者大师,只是抛弃一切身无分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这件可以表达生命的爱好。

  脾气也变得特别火爆,甚至女人和性都只是偶发性的体验和障碍,吃不饱病怏怏都不是问题,只要能专注在自己的世界。

  自私和看起来的特立独行,比男主角差远了——“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这里并不是说要不听所有人的观点,不和其他人有任何互动——男主角对“我”的想法还是有很多正向回馈的,并不是任何想法都不理的疯子。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做到对所有人的评判视而不见,这并不是什么病,而是一种极致的专注和自由。

  这本书还延伸写了艺术与美的欣赏、爱情与性的吸引、生命和信仰的归宿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灵魂的自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而这点在《刀锋》里面达到了极致:走向自由可以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一定需要像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找到塔希提岛。

  《刀锋》男主角拉里最后消失人海的一刻有立地成佛之妙,毛姆的作品里包含了很多佛学的意味,也是读起来很贴近的缘由吧。

  让我们再回到风暴开始的地方,“我”拜会了思特里克兰德夫妇回家的路上,想到了: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

  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

  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

  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

  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

  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就是在那些日子这种想法也常在我心头作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句话在本书里的含义就是:有人从四十岁开始一直仰望星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思特里克兰德当然没有低头去捡满地的六便士,却也没注意到天空中的月亮,他的发现仅止于“自我”——追赶上他的并非命运的烈马,而仅仅是他真正的“自我”。

  这个“自我”突然从无意识的海洋中浮起,并逐渐扩大、耸起为一座冰山,吞噬了由他此前所有无意识观念与认知组成的那个人,正是这种对“自我”的陌生化效应促使他逃离。

  思特里克兰德飞也似地从伦敦逃到了巴黎,从巴黎直抵重组其灵魂的大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