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时间:2021-02-15 13:05: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1】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

  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

  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

  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

  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

  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

  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

  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接受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2】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3】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

  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

  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

  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

  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

  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

  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4】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

  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

  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

  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

  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

  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

  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

  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

  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

  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

  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

  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

  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

  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听众读后感02-15

《南丁格尔》读后感01-25

《尊严》读后感01-06

先生读后感12-04

《格局》读后感12-02

今天读后感11-16

《伤逝》读后感11-10

《水浒》读后感09-24

《传奇》读后感09-21

魔镜读后感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