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哈姆莱特读后感500

时间:2021-02-15 14:41: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哈姆莱特读后感500

  哈姆莱特读后感500字【1】

哈姆莱特读后感500

  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这本《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国里的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鬼魂。

  哈姆莱特在第二去找这个鬼魂,在鬼魂口中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原来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候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

  一天,哈姆雷特请来了一个江湖戏班来演出威尼斯大工被谋害,其孀妻后来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十分近似。

  克劳狄斯感到自己的罪行被哈姆莱特所察觉,仓惶起身离去。

  母后把哈姆莱特找来责备一番。

  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所以他和哈姆莱特举行了一场击剑友谊赛。

  雷欧提斯的剑锋是涂了毒的,国王怕杀不了哈姆莱特,还特地准备了一杯毒酒,可没想到被王后喝了下去,王后死了。

  在击剑的过程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刺中了对方,哈姆莱特用最后一点力气扑向国王,直刺穿这个篡位者的心脏。

  这个结局是多么悲惨,大家都死了。

  《哈姆莱特》读后感【2】

  《哈姆莱特》的作者,杰出的戏剧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风景秀丽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他父亲是一个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

  后因父亲破产,莎士比亚不到十六岁就自谋生活。

  她1585年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一般被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创作历史剧与喜剧;第二阶段主要写悲剧;第三阶段主要写传奇剧。

  她一生写了37部剧作,154首十四行诗。

  《哈姆莱特》与《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并称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的《丹麦史》,16世纪末,曾被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流行一时。

  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

  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

  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

  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

  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

  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

  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

  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

  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

  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

  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

  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

  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

  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欺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be,ornotto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

  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

  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

  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哈姆莱特》读后感【3】

  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一方面是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则是私欲泛滥、社会混乱,人们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

  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比如哈姆莱特的装疯。

  该怎样诠释呢?我认为,他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敌人,另一方面则可以畅所欲言,以暴露现实的黑暗,还能惊醒敌人,使其自我暴露。

  再如哈姆莱特的延宕。

  歌德说这表现了他内心的感伤。

  柯勒律治说他这是思想过剩。

  卡尔魏尔德认为这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正义。

  布拉雷德则认为这表现了他厌世的心理。

  琼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把哈姆莱特的延宕归为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认为这是社会恶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一个人难以胜任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造成的。

  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究竟孰是孰非呢?还要观众自己去分析、评判。

  我个人认为,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其合理性,但若仅以其中一两点来解释显然又是片面的。

  所以,正是如此丰富多样的理由形成了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生动,历经数百年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散发着灼灼的光芒。

  又如哈姆莱特的忧郁。

  从家庭来讲,发生了意料不到的突变——父死母嫁,王位被夺。

  可我们的忧郁王子又无力承担复仇的责任,这使他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心理压力。

  残酷而又黑暗的现实使他原本信仰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了,他发现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病态,产生了“生存还是死亡”这类对人的终极拷问。

  本剧的一大亮点是对哈姆雷特内心冲突的表现。

  他追求理想,又失望于现实。

  他向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恶。

  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

  他厌倦人生,又恐惧死亡。

  他爱恋人和母亲,又恨她们脆弱。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主要表现人与外部世界自然力之间的冲突,而莎士比亚则着力于表现人与人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为心灵悲剧。

  外在冲突起因于内在精神、心理的差异,最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

  莎士比亚在剧中对哈姆莱特心灵悲剧的成功表现,显示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该剧充分展示了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特征和欲望要求,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本主义、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的文艺思潮。

  哈姆莱特是什么人?

  毫无疑问,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王子。

  但他同时又是威赛克斯的化身,他是疯子、是死神,是思想者、是实干家,他是厌世者、是伤感派才子,是替罪羊。

【哈姆莱特读后感500】相关文章: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08-31

哈球迷团体公开信11-01

斯莱特林行为准则(中英文)09-15

匆匆读后感500字03-11

《简爱》读后感500字08-24

哈理工大四实习证明03-16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12-02

《草房子》读后感500字10-18

童年读后感500字范文10-08

匆匆读后感500字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