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时间:2021-02-18 17:3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

  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

  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

  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

  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

  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

  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

  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

  同样是带孩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

  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

  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

  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

  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

  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

  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

  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

  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

  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

  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学习。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

  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

  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

  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

  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

  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

  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

  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

  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

  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

  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

  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发现母亲》读后感2

  早就听专家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一日突然在书书吧看到,如获至宝,《发现母亲》读后感。

  想借走看看,但不允许,无奈,只好到那里看,不知道是第几次去看,只知道最后一次当我把书合起来时,书吧里已经没有人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回味、反思的状态中。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

  《发现母亲》这本书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

  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

  同时也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生涯中的老师在不停地换,但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

  另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但家庭教育就不一样了,王东华《发现母亲》一书的扉页上写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读后感《《发现母亲》读后感》。

  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教师要做母亲。

  自从有了学校组织,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百姓就逐渐把学校教育神化了,特别是父母,把学校教育当作孩子成长成才的必然方式。

  《发现母亲》用理论和实践证明:母亲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源头。

  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但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所以教师要像母亲,教师要做母亲。

  回忆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首先,作为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孩子,把教育孩子看成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一切,我做到了。

  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听一些适合孩子、陶冶

  情操的轻音乐,听一些节奏轻快的、悠扬的歌曲。

  在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就给她唱儿歌、听音乐,尤其是在放暑假期间,晚上我抱着女儿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儿歌唱了一曲又一曲,虽然当时孩子还小,还不会和我交流,但我却不寂寞,因为她是一个小听众。

  孩子会走路了,我就带着她玩,社会上的每一种展览、展台、展板,我都不放过,公园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孩子小时候胆小,为了锻炼他,我逼迫着胆小的自己先去尝试,以自己的胆量去影响她,和她一起玩,并不时鼓励她,给她以信心,让她的生活中充满勇气和胆量,充满阳光。

  至今我还记得,胆小的我在带着她做波浪珍珠时把孩子紧紧夹在双腿之间,我双手死死抓住扶手,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露出害怕情绪的情景。

  虽然孩子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但我认为离《发现母亲》中对母亲的要求不是很远,我暗自庆幸,我的做法是对的。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家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不少人认为,花朵的开放离不开园丁的培育,离不开园丁的浇灌,更有甚的,把孩子的所有缺点和不足都和园丁、和老师联系起来,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

  发现母亲读后感3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

  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