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2-07-18 09:21: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12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12篇)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有人说写作不过是一个人的自我絮叨,而史铁生就在这絮絮叨叨的自我对话中完成了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最初听到史铁生这个名字来自于语文课本《我与地坛》,依稀记得老师的介绍,钢铁般的意志、坚强、与病魔抗争等等。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最真实的史铁生,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笑看人生”。

  翻开书本就是就能看到满脸慈爱,眼神炙热,微笑看着前方的史铁生,寄语“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心中不禁对老先生心生敬意,这样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先生与我脑海中的完全不同,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和充实,脸上的笑容代表内心的阳光与洒脱,这让我忍不住想走进他的内心,触摸他的文字。目录将文章分为六部分,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的的看法,是一本记录自己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心酸与无奈、挣扎与无助、恐惧与坚强、无望与期盼……但更多的是在黑夜中自己冷静的思考,心中执着的信仰。难以想象史老先生能将自己的生病风趣地称为生活体验之一,从他一开始的怨天尤人,饱受病痛的折磨,人生的不如意让他喘不过气来,到后开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冷静下来的思考进行细腻的剖析。在作者看来名字中的“铁生”二字,是自己病不死的保佑,正是他内心的坚强与不屈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普通人对病魔的抗争。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的确每个人都要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无论在哪里身处何种处境,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永远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能看到旭日东升自己是幸运的;能与爱人看浪漫晚霞自己是幸运的;能感受山谷的清风自己是幸运的;能与家人一起吃饭闲聊自己是幸运的……这样想来我们不用羡慕不用攀比,自己已经就是最幸福的了,其实幸福是什么,它没有答案,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回到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智慧,坦诚与豁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畏、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史铁生教会我们接纳这个苦难的世界,自己追求的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病痛中作者找到了生存的真谛,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

  最后我也希望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与我一同笑看!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对于史铁生先生,是谁也不陌生的。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再到现在的《病隙碎笔》。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叹,单是疾病带给史铁生先生身体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瘫痪后,又是肾病又是尿毒症,而最后也因脑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灵,精神方面带来的打击。就像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所说的,“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本书名字为《病隙碎笔》,但其中内容与“病”又无太大的关系,书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的探索,似于一个思考者对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辨析,史铁生先生一直在寻找答案,穷极一生的思索,他虽然残疾无法行走,却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记得在过去读时,从未想过将其与生死相联系,只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场往来,但在史铁生先生看来,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以这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为世界作出改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不失为一种成就,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不得不说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人之生老病死,史铁生早已看淡,虽然失去双腿只能依附轮椅的他曾经在年少时也有过失意,恼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进地坛,望着地坛的花花草草与建筑物,往来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幸运的是,史铁生终于有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笔》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铁生先生在开篇所讲,“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以随意调换。”深谙自己是那个不幸者,领悟透彻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运的安排”。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生一炉火,择一本书,品其中之精华。 ——题记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0

  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种坚固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信仰。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残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行空。他对写作的执着热爱和信仰战胜了肉体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尽管如此,史铁生还是离开了我们。精神性自我再强大,还是无法不让病魔毁坏他的血肉之躯。坚不可摧的精神缝隙下永远流淌着一个智者无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笔》带给世人的将是永远的感动和神圣的的金色光辉。他为我们开拓了精神领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将鼓励我们前行,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1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2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死亡是我们的gt;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病隙碎笔》就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读后感10-10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11-05

病隙碎笔读后感03-27

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24篇)06-18

《病隙碎笔》读后感14篇03-17

《病隙碎笔》读后感三篇04-04

青春碎笔750字作文04-16

史铁生精选集读后感05-30

郁金香碎色花瓣病如何防治的方法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