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时间:2022-07-11 11:04: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精选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精选9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我经常被故事中一个个美丽善良的人们所感动,希望和他们一样幸福地生活。奶奶说等我上学了,读书了,还会读到更好听的故事。《我的母语课》中就有一个个和奶奶讲得一样好听得故事。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我感到了祝英台她学习的热情,一颗好学的心灵。

  那时女子不能上学,祝英台只能每天趴在窗户上看着那些背着书箱的读书人来来去去,心里很羡慕。祝英台鼓起勇气和她的爹说:“我要去读书。”她爹坚决不答应。这时,祝英台眼睛一亮说:“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她爹禁不住英台再三撒娇,只好答应了。在书院,她也的确巾帼不让须眉,成绩遥遥领先。

  即使你出生贫寒之家,即使你天子愚笨,只要你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学习知识。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了一位四川来的同学,他虽然比我们大了两岁,也许因为家乡教育的落后,也许因为跟着父母四处辗转,在第一节课读生字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居然不会读拼音。老师鼓励他说:“拼音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那你就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补起来,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从这以后,我们经常听见课间他低声朗读拼音的声音,经常发现他出入老师办公室的身影,经常被他拉住问上一两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个月后,他就能准确、熟练地拼读生字了,让我们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其实我们只要有一份学习的兴趣,一份学习的热情,拥有一颗好学的心灵,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享受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成果,必定绽放出异常鲜艳的知识之花。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2

  从快递员手中拿过这本书,没拆开时就感觉是一本画册,拆开一看,好精致的绘本。封页上盛开的牡丹和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很是吸引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国古代汉族的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千古绝唱,在世界上更是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简略翻了一下图书后,描述下这册绘本的基本情况吧:皮影戏元素加传统水墨画风格展现了《梁祝》最经典的17个场景,由绘本界大师、日本福音馆资深编辑唐亚明老师的臻美文字与新锐绘本作者于虹呈独特画风的完美搭配,赏心悦目之余更能轻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与美,让孩子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中国文化。

  此绘本的绘画很有特色(不是美术专业的,可能用词不是很准确),线条看起来是镂空的,色彩有晕染的效果,有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图画中有些不知名的动物,与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有些神秘诡异的感觉,书箱、折扇、雨伞之类的物件也融入其中。在阅读这本书时,一定不能忘了扫描二维码,听着国际扬琴协会会员、旅日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的经典作品《梁祝》,让听、读和看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独特丰富的画面、悠扬舒畅的语言,将孩子带回到那传说开始的地方,真正实现在音乐中阅读。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讲解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难于理解,但是女扮男装、化蝶、人物剪影、神明鸟兽之类的会很有趣,可能会牢记于心,而阅读的乐趣就在此,不在于一次两次让孩子读懂,明白什么道理之类的,从中能得益就好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令人熟知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关于爱情的传说一直在被传颂,即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绘声绘色的讲出水漫金山,孟姜女哭长城啊,七夕的晚上要到葡萄架下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等等。

  我是从什么时候知道化蝶的?老人给讲的?看书看到的?只记得佩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勇气。由绘本界大师、日本福音馆唐亚明老师和专职从事绘本创作的于虹呈联手精心制作出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唐亚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著有小说《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多种作品,于虹呈创作了《盘中餐》、《元宵节》等作品。如此经验丰富的作者再加上国际扬琴协会会员、旅日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的精心演奏,一个常见的故事似乎有些不同了。

  30cm*26cm的大版本超出我的想象,封面上大朵的牡丹花旁边两只蝴蝶翩翩飞舞,这种画风令我想起了小时候贴在墙上的年画,好熟悉好亲切。讲故事之前扫描了二维码,熟悉的梁祝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在音乐中读书也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吧。翻开故事的第一页,刚刚去博物馆参观过的皮影展的孩子就惊喜地说:这个不是皮影么。的确整本书参照了传统皮影的刀法,刀刻镂空出图画的轮廓,别致新颖,一动一静皆有不同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整套书中除了必要的人物之外,增加了很多动物神兽在里面若隐若现,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情趣。通篇的画面丰富大气,色彩绚烂而不浓烈,很柔和,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配合着扬琴的美妙的音乐声,故事缓缓展开,好学的祝英台软磨硬泡的恳求父亲要外出求学,之后路上偶遇同来求学的梁山伯,二人结伴而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两个人在草桥义结金兰,到达杭州之后二人一起学习,同读书同弹琴同游河山,同窗整整三年,随着要祝英台返乡的家书传来,祝英台必须回家了,不忍离别的梁山伯以也要回家为由送祝英台,祝英台不忍就此天涯陌路,一路之上不断提示点化梁山伯,但忠实憨厚的梁山伯未曾领悟,祝英台无奈之下以家有九妹为由与梁山伯定下婚约。待一年后,梁山伯学业完成,前去提亲才惊觉九妹就是祝英台,而此时祝英台已被另许人家,凄然而别的二人,虽然奋力斗争但难以扭转局面,梁山伯忧郁而逝,英台被迫出嫁,出嫁途中经过山伯墓前祭拜时哀恸大哭,坟墓裂开后,英台跃入墓中,后有彩虹出现,蝴蝶翩翩而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略带神话色彩。祝英台的好学和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及梁山伯忠厚重情重信刻画得形象鲜明。整个读书过程中,孩子一直很专注的听着看着,偶尔很惊奇插句话说:他们坐船神兽在划船哎!随着20多分钟的音乐声结束故事也讲完了,孩子还意犹未尽:他们一定是变成蝴蝶了吧,看好多神兽总围绕着他们,肯定是在保护他们,夏天看到的在一起一对一对飞舞的蝴蝶应该是他们吧。

  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中国元素,画面精美独特,文字简练流畅,虽是个熟知的故事,也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收藏。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4

  在民间传说中比较家喻户晓的要属《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这些故事多带有传奇色彩,善良白蛇被关在雷峰塔,这个结尾略悲;而一对千年眷侣却化作比翼双蝶。讲来也算带有唯美成分的结尾。

  一个流传千年的感人故事,一段美丽凄婉的爱之传说,成就了这一页页经典。在看到中信这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是被封面所吸引,略带剪纸风的结构,却是皮影戏的前身,而色彩却结合了彩绘的剪纸绘图法,把每个细节浓淡相宜,而文字作者唐亚明在创作神话故事上,比较有自己的元素,他自身也创作了《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在对这次的新创作上,他并没有困束在冗长的故事里,他化简为零,删减了过于拖沓的文字,浓缩在一张张绘图中,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阅读性,他与于虹呈相互配合,让这则故事的元素,更为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同时,也附加了自己的构思在其中。

  我是第一次看于虹呈的作品,她毕业于央美,手法上比较偏向古典风,在花和海浪、山水的上色,可以看出,她以前应该有画工笔和山水画的基础,色彩渲染的很有味道,尤其是山的层次和海浪层叠,都让我感觉到了她绘画功底的深厚。

  她在这本绘本上,人物可以看出是皮影的结构,在房子和云、翠竹、动物的设计元素上,我个人第一眼直观不是皮影戏的构思,而是彩绘剪纸,我剪纸十多年,对于这种设计的绘图还是多有偏爱,尤其在大量卡通绘本上,这本传统皮影绘本还是很少见的。

  这是它脱颖而出的地方,其次,在色调上,她的暗色调的主打很浓厚,却能把暖色也结合其中,时而清丽,时而繁复,这和小时候看的小人书还是多有区别,也会想到小时候看的皮影戏电影的情节,很有乡土气息,也有民俗的味道。

  再者,我用微信扫描了书里的扬琴演奏的二维码,可能大家会觉得里面就是《梁祝》,可我听后,我还是觉得它有所不同,不是传统上的曲调,而是改编过,配音激昂,时而欢快,时而哀怨,而扬琴的声音很清脆,配音很有画面感,在音乐的氛围下,看这本图文结合的故事,这个《梁祝》变得更为不同。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给孩子一个音乐陪伴的阅读世界,皮影元素,水墨画风,17个绝美的场景,让你感受到刻纸的技巧和作者的天马行空,是非常的难得。

  我给外婆读,她听的很有意思,当然,我觉得,每一个读者的对象都不一样,都可以去试试,感受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5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在读这个故事之时,可以先用手机扫一扫底扉页(版权页)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著名的扬琴演奏家郭敏弹奏的《梁祝》,在悠扬的乐曲中,结合图书里的皮影图片和文字,来欣赏这千古传诵的至真至诚的经典故事。扬琴乐曲长达26分钟,将《梁祝》乐典的主部、副部、展开部、再现部一一演绎。两人草桥结拜、同窗共学共玩、十八相送,舒缓悠扬,以及后来的英台抗婚,山伯病殃,英台哭诉,乐曲展现激昂悲恸的气氛,……跌宕起伏,同步阅读感触颇深。而孩子对皮影的画面表现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发现皮影图画里的许多细节,有在云层中穿行的飞龙,在水中遨游的大鱼,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当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场景中,背景里出现的各式花鸟走兽也都呈现着吉祥平和的模样;而当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二人中间出现了雷公电母,孩子说这个雷公是老鹰的形象,长着尖锐的喙,凶神恶煞的样子,在这里,他们是来阻断、拆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很多这样的神话角色的插入,带给孩子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话故事的特点。

  皮影戏的元素和传统水墨画的结合以及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奏乐,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我们都希望能让孩子多看一些这样优秀的中国本土图画书。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6

  学琴的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所以当梁祝的优美旋律刚刚响起时,彤彤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曲子他听过,梁祝改编于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民间传说。从小看着国外绘本长大的孩子并不像父辈那时听过这些口口传承的经典故事,优美动人的音乐声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手中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花团锦簇,细看有着织物的纹理,翻阅全书亦是这种风格,就像于布匹上泼墨作画,有一种忍俊不住用手触摸的感觉。梁祝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求学遇到老实忠厚的梁山伯,同窗三年分别在即祝英台将自己托付梁山伯,怎奈祝老员外棒打鸳鸯将英台许配他人,结果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投身墓中双双羽化成蝶。

  扉页是一株树叶凋零的花树,是否喻意书中故事的结局呢,瞧书中第一页轩窗内对镜梳妆的祝英台,镜中的女装,镜外男扮,可曾看出端倪?一心求学的英台女早就有所准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尤其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更别说外出求学混迹全是男子的环境,女扮男装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祝员外还是非常疼爱唯一的女儿,几番思量还是应允了。彤彤翻看故事早就发现人物造型与一般绘本不同,仿若木偶戏,说起来这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木偶戏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布景,都是由幕后人牵动各种语言动作,在此趁机可以为宝贝科普一下有关皮影戏的典故。

  从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到十八相送,仔细看图你会发现其中巧妙隐藏着众多的飞禽走兽、神妖异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迫分离时,出现的尖嘴猴腮拿着锤子的雷公和拿着乾元镜的电母,是否象征梁山伯突听英台许配他人时的晴天霹雳。英台出嫁时四只神鸟左右相伴,鸟身下红色的祥云是否代表这是可以沐火重生的凤凰,是不是喻意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羽化重生?书中此类场景颇多可细细琢磨。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呼吁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会明白,不用刻意解释。翻阅此书孩子所欣赏到的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观念,我认为这才是最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书籍,对了阅读时,别忘了扫一扫腰封上面的二维码,在流畅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一起品味经典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7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也就有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音乐都那么深入人心,到当代,影视剧以之为题材的也广受欢迎。拿起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初看以为是用皮影戏为底本拍摄而成的画册,仔细翻阅,才发现,是仿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绘本。

  一时不察,险些着了道,当皮影戏扯谈半天的话,就未免南辕北辙了。这套绘本的人物形象借鉴皮影戏的造型,人物形制处处显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个画册中看到,是挺新鲜的。场景中的楼台花树,却不是皮影,有一点水墨丹青的影子,两相搭配,是种创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现的一种传承。

  电影《神鞭》里,傻二剪掉了辫子,可以有底气地说出:“辫子剪了神还在!”头上的功夫改为射手的出神入化,对着老玩意抱残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对于古旧艺术的发展,恐怕都涉及一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要考虑传播、受众,当然重中之重的是经济,旧范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时空,一切终得变。一件技艺一旦沦为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护,就没了群众基础,于街头喜闻乐见,还是登堂入室成为博物的遗存,哎,如何抉择?从这点考虑,这本画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予以创新的过程,是值得鼓励和不断尝试的事情。

  画册中有两种美:其一人物衣饰的富丽之美,衣饰纹理为刀工镌镂之姿,带上点象征意味的锦簇;其二建筑场景的绘笔呈现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台横截金字,门户舟楫于规则和散落间对称相映,祥云、山壑、银杏叶乃至蝴蝶都有传统的对称之美,带一点剪纸艺术的特征,这些融汇是颇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画横行的时代,美术工作者有志创新,追溯传统,彰显中国风,是值得称道的。

  如若要煞下风景,讲些不足,书中人物形象采用皮影戏形制,稍显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动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脱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单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乐,不能呈现,梁山伯、祝英台、书童、婢女全部一副丹凤眼,人人沾染点绛唇。皮影戏是动态的,有唱作能弥补这种表现方式的不足,搬上画册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此系作者该认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随书还附赠著名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弹奏曲《梁祝》的欣赏方式,聆听一会儿,头脑中幻化出动态,乐与画在心中凝成一段凄美情景,才可谓“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8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了一个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山伯、祝英台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我认识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人物,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祝英台:16岁少女。生于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聪明伶俐,自小喜爱读书,不愿受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在父母的答应下,男扮女装去读书,因而认识了梁山伯,并暗恋着他,后来却因马家的强势及威胁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离。

  梁山伯:17岁少男。生于浙江绍兴的庶民家庭,温文儒雅,谦恭有礼,长相俊俏。在读书时认识了祝英台,后来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两人相爱却因为马家威吓而无法成为亲家,最后抑郁而终。

  马文才:18岁少男。不擅读书,身边总是跟着一群狐群狗党,仗着自己家有钱有势,到处欺负他人,所以和狐群狗党三人行都经常被老师处罚。也因为他发现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后来梁祝两人相恋却无法在一起的悲剧。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而我也被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给深深地感染了,我羡慕他们能凭着自己的信念真爱到底,我会永远铭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相关文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08-12

称不上是读后感的读后感精选02-11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12-04

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12-04

红岩读后感-读后感12-04

论语读后感-读后感12-04

《童年》读后感-读后感12-08

阿米巴经营读后感-读后感12-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读后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