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抗战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1-03-30 19:46: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抗战日记》读后感

  在今年我读过的书里面,《王林文集》第五卷的《抗战日记》可以说是读的次数最多的一部书了。大概读了小两个来月,足足有6遍之多。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的遍数呢?其实并不是我的记忆力出现了问题,而是此书的信息量太大、太庞杂了。如果要在学术层面说出点道道儿来,就必须得细细地研读,这一点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抗战日记》读后感

  在我与《抗战日记》近距离接触的这一段时间里,我深深地钻进了书中。自己也仿佛进入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岁月。在书里面,我所接触到的与其说是一部有关抗日战争的日记,倒不如说进入了一位老作家的心灵世界,自己的思维跟随着这位老作家在冀中大地上、在太行山区的广阔大地上畅游着。渐渐地。我在阅读之中总结出了几点,且听我慢慢儿道来:

  一:朴实的,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语言结构。《抗战日记》的写作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个时间段。在这一时期流行的书面语已经十分接近现代汉语。由于日记具有备忘和纪录的功能,它主要是给自己的看的,所以它的语言风格之中往往保留着许多朴素的成份。在语法结构上也显得更加随意灵活,这样反而让人觉得亲切可信。

  二:真实地纪录了许多民国风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真实可信的描述。这其中,有些描写段落,就是优美流畅的散文:

  1937年5月10日晨:

  "来到幼年时代混熟了的北平,百感交集。清晨到街上一走,忽然觉得街道特别开阔、敝亮,阳光也有余地展开它的金色翅膀,空气又那样清新、凉爽,城市的喧嚣和灰尘,还没有嚣张起来。

  有的骑车,有的坐洋车,有的步行。男女学生们正在忙着上学,少女脸的淡而崭新的绯红,多么美啊,真像春天雨后,含苞未吐的鲜花。她们穿的衣服,美而朴素,堪以配合着含苞的新鲜活泼,给我的印象、感觉,多么深堪、清新,美。这种感觉才是真正圣洁的."这一段的描写,让人回味着民国年间的北平,它是那样的清新,亲切。

  1937年6月23日:

  "晨曦的变化:最初在天边,峰峦起伏般的灰蓝色云朵根下,有一片紫红,过一会超过了那峰峦,在山头上那片淡轻的云流上粉红;于是山根那片紫红更加灰暗,好似要隐藏起来,而要间突然起了彩虹,那片淡红的浮云也像蓝墨水浸沣了般,由一角而浸遍全体,终于归于灰蓝的一片浮云。"

  对人物的描写:1937年7月1日:

  "镇上警察穿上整齐的军装,挎着枪,见农人颇威风凛凛,不屑不顾之气概;但见有衣扮像从平津回去者,又不敢正视,好像还有露了馅子的怯惧心。即留分头或再戴着眼镜的学生模样的人,当他在农人群中时,颇有些飘飘然,超群出众的不凡相。但遇一分头比他是样,眼镜也没有土气的人,他又不敢抬头,怯生生的,自觉好似比人家孙子了。"

  风景描写:1937年7月27日:

  "空中长疙瘩云,闷热。可是不忽然来一阵风,平空响声雷,不会风云变化,风卷云涌的天空立刻变了个样子,哗哗来一阵暴风雨。夏天是需要突变的,否则便被毒热的太阳把一片片的云彩给烧化了。"

  风景描写:1937年8月28日:

  "久阴初霁,晨起天空有一层薄雾笼罩着,太阳出来射在湿绿的树上,潮湿的房墙上,呈鲜艳的淡红。"

  除此之外,对于人物心理的猜度和描写,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三:非常逼真地、不掺兑任何水份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政治气候。

  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因为这是作家当时随意写下来的东西,其中有好多内容都是实时、实地写下来的。丝毫没有添枝加叶的成份,其可信度极高。

  我们目前在国内看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各种史料和著作,都是后人根据亲历者的口述记下来,然后进行整理而成的。在其中不乏好多添油加醋的东西,有些甚至是面目全非,一派胡言。譬如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到现在仍然是一笔糊涂帐,谁也说不清楚。特别是对于国军的抗战史实多数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四:日记的即时和随意十分宝贵,一些国际时政消息是珍贵的研究资料

  《抗战日记》中的记述,有时候看起来是十分琐碎、没有规律性可寻的。但正是这种无规律性的记述,让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时事政治新闻,有了很好的参照系。作者往往会在正常的描述之中突然穿插进来几句时政新闻。这就显得十分有趣和可信。因为作者当时所记下来的时候,是下意识的行为。他的这种记述只为自己负责,所以这种记述就没有任何顾忌。可以适时将自己耳朵里听到的,报刊上看到的新闻,用简练的语汇记述下来。

  譬如作者描写的苏德战场情况,美军观察组在解放区活动的情况,解放区人民对于美国人的态度,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如此等等。

  五:描写了基层政权和部队人们的一些思想变化情况。

  在《抗战日记》之中出现了许多的政治名词,是今天人们所不熟悉的。特别是对于阶级斗争方面的萌芽,还有诸如"托派"、"托派汉奸"、"SR军"、"CP"、等等政治名词。有些名词我其实我也不甚了了。

  在这其中,对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描写,显得非常生动真实。它可以和作者的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腹地》形成相互的参照系。

  六:在反复研究此书期间,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很明显是后来添加上去的。譬如在第160页由上往下第二行,出现了诸如"染色体"这样的新名词。在其它页码之中,也发现有类似添加和改动名词的现象。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人以误导。

  结束语:通过近两个月以来对作家王林《抗战日记》的反复阅读,使我收获多多,正所谓开心而益智。《抗战日记》应当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手可信史料。我相信,任何一位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学者,都会对这部书的真实描写和无可替代的史诗价值所折服。

【《抗战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抗战老兵李树标逝世讣告11-19

纪念抗战胜利周年征文02-03

2015关于抗战纪念邮戳征集启事「最新」09-30

2015年纪念抗战晚会主持词10-11

2015河北省征集抗战题材书画摄影作品启事09-08

2018抗战胜利73周年主持词10-09

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计划书范文11-02

抗战反法西斯70周年黑板报内容02-21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主持词10-08

《安妮日记》读后感(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