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教学方案

时间:2022-10-07 17:13:36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教学方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教学方案

  1、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说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其实大自然的万物也同样有它们各自奇妙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和叶圣陶先生一道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板书题目、作者)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孕( )育 农谚( ) 翩( )然 草长( )莺飞 ....

  销声匿( )迹 .

  2、解释下列词语(写于课本)

  次第 周而复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探究问题。

  提问:

  (1)说明文分为哪两类? 明确: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本文属于哪一类呀?明确:属于事理说明文

  1、请同学们先给课文文段标上序号,再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理清文章结构。教师找一、两个学生提问。然后归纳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和作用。

  2、全班同学齐声朗诵第1-3自然段 ,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说明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描写;这样写使语言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概念通俗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 在科学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还具有生动性。找出文段中的一组反义词以及描写四季景象的语句。 春季:“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季:“植物孕育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

  冬季: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 依次 ,按照顺序 。或 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教师造句举例:时光流逝,一个个曾经熟悉的名字和面孔从你的记忆中次第隐去。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农产品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况内容回答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小结: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剩下的知识留给下节课我们在来一起学习。

  三、课外拓展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学生快速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避免损失。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从全文来看,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4、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这样安排使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二、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给出例句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复杂得多。(作比较)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举例子、作比较)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 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高科技手段广泛使用,现在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雪导学教学设计方案10-08

《金钱的魔力》导学方案优秀11-10

平行导教学方案10-08

初二地理多变的天气导学教学方案10-08

导学实践报告06-06

顺恒实小志愿导学活动策划方案10-1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01-01

《学弈》教学方案10-08

《为学》教学方案10-08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方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