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时间:2021-03-08 17:29:57 方案 我要投稿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1.知识目标: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2.能力目标: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教学要点】

  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教学设想】

  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xī) 煞(shà) 勒令(lè) 聆听(líng)

  稀罕(xī) 便携式(xié) 寡妇(guǎ) 继承(jì)

  衣钵(bō) 潇洒(xiāo) 步履(lǚ) 蹒跚(pán shān)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相关文章:

我像谁教学方案设计10-10

鸟岛教学方案设计10-12

望洞庭教学方案设计10-12

《马说》语文教学方案设计10-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方案设计10-12

九色鹿优秀教学方案设计10-12

二年级春风教学方案设计10-14

展览策划方案设计10-24

薪资方案设计10-24

小学阅读方案设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