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论语》教学方案

时间:2021-03-13 14:21:34 方案 我要投稿

关于《论语十则》教学方案

  初中接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但那是自读课文,没有仔细揣磨。但自此知道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但时至今日才真正拿起《论语》,对孔子的教学思想有些领悟。

关于《论语十则》教学方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我们可以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去。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反映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之,才称得上仁,但其核心却很简单,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智育主要是指使人获取知识、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以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具备正确性。

  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尊长,做事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在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文化知识,在德、智并重的同时,还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孔子的一生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在教学态度上也是严肃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造就人才。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亦如他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注意启发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激发兴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应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

  重视实践的作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四.关于《诗经》学习

  孔子强调文献特别是《诗经》的学习,是和古时贵族阶级以诗言志,有时在外交场合都完全藉诗句来办交涉分不开的,所以诗是春秋时期政治和外交场合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对于诗教的功能,孔子对其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学《诗》在孔子看来除了可以掌握知识,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学得讽喻的方法;可以培养情操,锻炼合群性,还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近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以服事君上;而且从中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谓和特征。孔子曾对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孔子还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舆?(《论语·阳货》)《周南》、《召南》,为《诗经·国风》作品,孔子认为如果不研习《周南》、《召南》等,便好似面墙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迈不开去。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所以孔子主张,学《诗》最重要的是掌握《诗》的本质蕴含,而《诗》的本质,孔子认为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并根据这一精神,孔子还对《诗》进行了删节。孔子反对对《诗》的死记硬背,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孔子对学《诗》的高度重视,可见《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地位。

  阅读《论语》,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关于《论语十则》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09-26

论语读书随笔01-12

论语阅读心得03-20

关于《论语》的高考作文写作素材02-24

阅读论语的心得03-12

论语诵读串词01-22

中班教学活动方案01-19

幼儿教学活动方案01-11

口算除法教学方案10-18

诗歌习作教学方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