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3-15 16:31:32 方案 我要投稿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第一课时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ēn lù 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楣shǔn 偃仰啸歌 yǎn

  冥然兀坐wù 万籁有声lài

  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 jiōng 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______”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

  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

  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题: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

  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

  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

  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

  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

  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拨:

  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

  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一一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识字教学设计方案10-11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方案10-16

长城优秀教学设计方案10-12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方案10-11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方案10-18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方案10-12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方案10-11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方案10-18

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10-18

《猫》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