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论文

时间:2021-01-24 13:12:01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论文【1】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应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定位和教学改革取向,通过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学习与考核方法改革与完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公共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取向;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如何在准确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质,创新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成效,着力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和培养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与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和明确公共管理类管理学教学改革取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创新路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市场上流通和课堂上所使用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中的案例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大都局限于工商管理领域,对公共管理领域涉及得很少,教师授课时举例论证通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其他资料。

  尽管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各种版本《管理学原理》陆续上市,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管理学基础》和《现代管理学原理》等,但总的来看,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水平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依然十分缺乏。

  现有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涉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多,论及我国管理历史与现实的少;对经济事务管理着墨多,而对社会公共事务涉及的少;教材内容时常滞后于社会现实而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浓厚,容易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应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此外,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案例库、习题库和资料库等支撑条件都有待更新与加强。

  2.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且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教师授课时更多地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管理理论去分析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授课主要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师作为“演讲者”占据课堂时间多,学生通常难以参与其中,大都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中,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相对落后教学手段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理论授课时数多而实践教学时数少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管理学课程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出勤率组成,所占比重大都低于30%。

  而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采用标准化试卷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忽视学生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

  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和学习者“高分低能”,既难以准确、全面和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因此,探寻新型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的基本取向

  1.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定位

  “管理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它具有显著的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等特点,它是学习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石,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

  由于该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较高,这是因为管理学中所反映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特征(权变理论),没有所谓的“精确解”,而只能提供或然的或不明确的解答,对此很多学生觉得管理学难以捉 摸[1]。

  因此,进一步明确管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定位,需要强化对该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梳理和调整,大力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努力体现深入浅出的特点,使学生既打牢学习其他课程的坚实基础,又形成对管理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2.努力体现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

  我国大陆地区对管理学原理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而作为正式课程讲授则始于1985年。

  当时把企业管理分为管理原理和企业管理两部分,1987年起正式将管理学原理独立出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深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直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它所掩盖。

  经济事务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别,“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努力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与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十分紧密。

  管理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广泛,教学中要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综合并做到融会贯通。

  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和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凸显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和艺术性等特性。

  在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同时将它贯穿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做到“在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以促进“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

  三、改革的路径

  1.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更新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实践性和艺术性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突出特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学理念,从单向度传播转向双向度交流式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式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并重式教学。

  应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组织运行”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以所在学校学生团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为切入点去构思和设计新的组织运行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体现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

  不同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科学、轻技术”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逐渐弱化的动手能力更应得到重视。

  当前公共管理类的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无疑也要力争体现这种教学理念,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1)加强教材建设

  “管理学原理”作为所有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需要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管理方法。

  但是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要建设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管理学原理教材。

  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社会问题分析、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在教学案例与阅读资料的选取和设计上更应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放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去思考和探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管理理论章节中,韦伯的组织行政理论可以适当丰富,并结合我国行政改革做进一步的分析;在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章节中,可以选取省管县体制改革和撤乡并镇改革等指导学生做拓展阅读,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还要建立与课程教学配套的资料库、习题库和案例库,努力满足教学需要。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涌现以及新的公共政策的出台,要求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和政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和内容。

  任课教师最好能通过自编讲义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以跟上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步伐。

  此外,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阅读国内外公共管理类学术期刊,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时代脉搏,以增强其学习管理学的动力,逐步形成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3)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优选教学内容

  根据公共管理学学科的特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突出特点、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四大核心模块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为管理基本理论,第二模块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模块为管理的基本职能,第四模块是管理方法与管理改进。

  四大核心模块的教学原则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模块中有不少公共管理思想和理论,不仅能指导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而且还能对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在第三模块教学中,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所在学校在管理方面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管理者身份出现,逐渐熟悉信息获取、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由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大一新生,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否则将南辕北辙。

  笔者认为,不太适宜采取专题研讨法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的教学法,比较适宜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启发式教学和参观考察等方法。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举例分析大量古今中外的管理方面的案例,这样做不仅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感和代表性,分析过程及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

  (2)推广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式教学就是在管理学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或管理)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结合教学内容,参与的学生可以按照各自角色开展具体管理活动和工作,从而把抽象知识形象化[2]。

  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通过模拟管理实践场景,使其身临其境,以加深印象,有助于学会处理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模拟。

  (3)运用启发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可采取辩论与讨论的方法。

  通过讨论与辩论进行思想碰撞,增加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

  此外,也可采用诱导式教学,即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示、讲解和总结。

  (4)组织参观考察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一些企事业单位,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了解管理是怎样进行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将实践内容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到管理的真谛,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

  4.学习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1)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管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应付考试,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后者是授课教师的重要责任。

  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和课程特点形成独特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管理学基本理论适合于所有的组织活动,具有许多共性。

  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带有普遍性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以获得综合性知识。

  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图书馆、网络、学习小组和管理现场等渠道,进行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持续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通过每节课留有5分钟时间,让少数学生对上节课布置的思考分析题进行解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

  此外,为探寻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系统分析法、图表法、快速阅读法、关键词法和自觉实践法等学习方法。

  (2)丰富和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力求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切实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除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之外,还要将平时的案例讨论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

  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

  期末考试应主要以分析类试题为主,平时作业除了教科书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管理问题评析、案例分析、对管理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1]尹小勇. 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陈爽. 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公共选修课《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论文【2】

  【摘要】《公共管理学》开列为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普及公共管理知识,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观念,这符合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的目的。

  在课程教学与课程管理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殊性以及《公共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实施课程管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 公共选修课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公共选修课。

  受西方通识教育的启发,高校设置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形成正确的精神价值,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公共管理学》于2010年在我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本文将总结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对《公共管理学》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意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进行探讨。

  1 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

  高校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为各种不同专业背景并对公共事务治理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思考的平台。

  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观念,普及公共管理意识。

  公共选修课的功能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知识扩展层面、心智培育层面、价值导向层面。

  《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属于介绍或传授这一学科的系统知识,即主要发挥着知识扩展的功能。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课程,还能进一步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内容,了解公共管理理念、“公共精神”以及这个学科的使命,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的功能。

  2 《公共管理学》教学探索

  2.1教学内容构建

  《公共管理学》开列为公共选修课,其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程有所区别。

  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着重让学生了解它是如何从传统公共行政学中转变而来的,特别是在实践当中的起源和演变,应强调它作为当代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存在着哪些交叉与区别;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其性质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的使命是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来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服务。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这里结合《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几种教学方法。

  (1)提问式教学。

  提问往往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他们思考的最有效方式。

  提问可以设置在开讲、课中及课后。

  不同阶段设置的提问能达到不同的效果:设问式开讲,将告诉学生这节课会涉及哪些内容或者将解决哪些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层层递进的设问效果较好;课中提问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内容完成后提出一些发散性思考的问题,将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并进行深层次联想与思考。

  如果不同阶段的提问能很好的结合,并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堂的兴趣。

  (2)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是大学课堂授课的主要方式。

  虽然按照现在的教学要求,这种传统模式仍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探讨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为课堂引入一些新技术。

  参与式便是其中的一种。

  参与式教学方法,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但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学生不容易进行小组合作,也很难在课外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介入课程设置是较为可行的。

  (3)案例分析教学

  公共选修课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多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且课程对作业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也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案例分析是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教师可以分别针对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设置案例。

  学生则可以通过案例回顾知识点,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理论进行综合运用。

  《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公共危机管理、第三部门管理等章节都可以辅以典型案例来讲授。

  当然,案例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认真筛选案例、适时更新案例,并仔细设计案例分析环节。

  2.3灵活运用教学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各高校基本上已进入到多媒体教学的时代。

  然而,很多课堂仅仅是将过去板书的内容放入PPT制成的课件播放出来,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PPT制作过程中,如果能增加多种元素,如添加动画、图像、视频等,把PPT课件制作地更加生动、美观,将能产生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并整合网络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把这些资源在课堂上直接分享给学生。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能示范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资源。

  3 《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1)对课程纪律的管理。

  作为公共选修课,《公共管理学》受重视程度不及专业课,学生即便没有通过考试,下学期改选其他课程,同样能获得学分,因而肆意缺课现象容易出现。

  而《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缺课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

  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认真执行教学管理规范,严控课程纪律。

  (2)对课程考核的管理。

  公共选修课学生往往不会选购教材,这给课程的考核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自编讲义资料,或给学生列书单,让学生有自学的材料。

  另外,教师也可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论文、报告、设计作品、开放式问题回答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总之,《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门学生喜爱并能切实扩展学生视野的选修课,授课教师需要注重课程规划、授课技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不断从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不断改革创新。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02-01

公共选修课《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论文01-26

档案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1-16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思考论文04-11

公共管理学改进论文07-14

课堂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25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10-30

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改革论文03-23

公共事业管理学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