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4:50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

  现在我国公共管理事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该怎么突围?这些答案我们需要进行研究,下面就是一些学生研究出来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

  论文1: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

  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

  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

  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

  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思想”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

  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看来是好的。

  但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公共管理上,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在我国的公共管理治理体系中,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民主化、法制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主体结构也需要不断完善。

  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度还需要不断增强。

  利益调节和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公共管理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在治理能力方面,由于治理主体范畴较为宽广,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都被纳入其中,所以,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内部成员能力与素质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公共管理,还体现在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各个治理主体自身建设有待改进,治理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等方面。

  我国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与现实社会发展存在差距。

  公共管理技术蕴含着数字治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等诸多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时,虽然有许多公共管理技术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在公共管理中,实践手段的单一性,实际作用却差强人意,给公共管理带来一定的困境。

  在一些时候,公共管理主体并没有根据社会公众的意愿,采用相应的现代管理技术,进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从“显政绩”、“维稳定”等方面考虑,根据自身管理职能的需要,仍然采用单一、保守的管理手段,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引发信任危机,对公共管理的能力产生质疑。

  2.“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

  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中国的官僚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世袭官僚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官僚制有着很深的思想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政府在不同领域的积极介入则趋于更加明显。

  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

  然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公共管理的一个瓶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中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政府不仅开始关注公务员整体素质,职业精神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影响,还以务实的态度,开始注重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然而,虽然在公务员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先后出来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暴露出诸如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如:公务员范围界定问题、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问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核评估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就很难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的困境。

  三、我国公共管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在公共管理上,我们要加快改进步伐,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的革新,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常态下,治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要以实现社会公众公共价值为治理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各领域各层次都被纳入治理主体的范畴中,构建协同治理,合作与协商,共同治理、共担责任的体制。

  然而,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独大,自上而下式的刚性的治理现象还依然存在,网络化治理手段还不到位,社会组织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些,都是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因此,在治理方式上,应加快构建网络化治理平台,刚性治理与柔性智力形结合,治理范畴必须明确化,该协商的必须协商,该政府履行的管理职能的不能缺位。

  构建科学化的公共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效果。

  对于中国行政改革而言,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官僚制供应不足这一现实。

  目前,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官僚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一个焦点。

  官僚思想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效能,同时,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对政府工作造成压力。

  官僚思想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官僚制的理解。

  长期以来,中国为了走出中国式公共管理的困境,改变政府管理机构中的官僚思想作风,一直在做着机构改革的探索。

  然而,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精兵简政”,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精简机构和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上,想通过减少公务员数量,提高工作效能。

  但是,在完善政府相关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虽然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但是,管理效能却没有获得显著提升。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树立公共管理新思维,不断提升公务员素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

  因此,在行政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与国家发展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公共行政价值观,以人为本,提升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将“民生”作为公共管理所关注的重点,真心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民利益,在新公共管理的务实探索中,逐步走出中国公共管理困境,构建适合社会思想经济发展的民主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共管理新格局。

  结语:在我国的公共管理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效能,构建社会思想核心价值观,重构良性的价值秩序,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吴云青.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5).

  [2]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

  论文2: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及其出路

  摘要:近年来,“新常态”一词迅速传遍于中国的报刊媒体及互联网,成为描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特征的关键词汇。

  “新常态”最先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语境下具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语境下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不同领域新常态的丰富内涵,结合公共管理实际,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出路及努力途径与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常态。

  在总书记的积极引用和诠释下,“新常态”一词迅速传遍于中国的报刊媒体及互联网,成为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的时代热词之一。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在系统论述新常态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角度探寻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冲破困境“藩篱”后的途径和出路。

  一、中国语境下正确认识的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一)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

  与其他领域相比,中央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解读和界定是最为清晰的,中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并提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落实机制。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的趋势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是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二)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总目标,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思想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总目标。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我国政治新常态的衡量标准为: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和行使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制度安排更加体现民主性,三是治理过程的更加法制化,四是政府等公共管理组织履职服务的高效化,五是国家治理系统和制度安排的协调性。

  (三)社会治理中的新常态。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新常态下,要求具有法治化的社会新常态。

  法治化的社会,要积极营造全面懂法、信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凝聚起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法治社会新常态包含以下内涵:一是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积极培育社会居民的法治意识;二是要在法治框架内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让法律赋予社会治理主体行使社会管理职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依法监督。

  (四)环境保护中的新常态。

  一方面,由于过去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使得当前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达到和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值,在降低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使得公共部门进行环境治理的经济和政治成本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加,使得政府进行环境治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环境治理成效不明显,很容易消弭群众对公共部门的认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消耗公共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文化建设中的新常态。

  在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价值混乱、价值堕距、价值真空等险象丛生,使得文化综合体系难以有效建立,主流价值观混乱且缺乏全面有效的信仰驱动。

  当前,一方面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播渠道,为人们便捷地享受文化权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完全、高效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现代治理水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新常态下,我国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总目标就是要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公共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实现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透明化、协同化。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总体上不断提升。

  (二)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技术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实现现代管理和良好治理提供了更好的现代技术和手段。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协同办公平台等建设。

  但是,与社会发展步伐和公众期待相比,公共部门现在的管理技术手段还显得比较单一和落后,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三)公共管理组织目标与个体自觉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当前,中央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tf斗争,查处了曝光了大量贪腐收礼、违法乱纪的党政干部。

  作为公共组织中的个体,深处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这个“大染缸”中,势必会发生“染缸效应”。

  健康的组织文化体系会使公共管理者个体发生积极反应,主动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约束。

  相反,发育不良的组织文化和价值体系,容易使得公共管理者个体陷入道德困境,不顾法律政纪和道德意识的约束,产生权力寻租和贪腐行为。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出路探析

  (一)努力提升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

  作为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转变角色定位,不断完善职能职责,通过加强管理管理能力学习和职业伦理培训、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落实绩效治理机制等方式,提高公共部门人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服务意识、回应能力、效能观念和法治意识,切实提高公共管理人员解决各种公共问题的综合性能力。

  (二)不断加强对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和手段创新。

  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新技术要求,组建优秀的公共管理技术团队,充分把把GIS技术、数字治理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智慧政务技术、绩效治理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及预警技术等充分运用于现代公共治理实践过程中,为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现代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对全体公共管理者的现代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公共管理队伍的现代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确保现代技术切实用好、用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塑造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系。

  应在改善公共管理者待遇、完善公共管理者违法违规惩戒体系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对公共管理者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思想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公共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管理观和发展观,将权力关进制度和道德的“笼子”里,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同时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与监督,实现社会公共价值与自我人生价值的积极结合和有机统一。

  结束语当前,“新常态”一词已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中描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非常重要的综合性词汇,并焕发出新的丰富内涵与历史穿透力,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

  在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变化、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破解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是一个长期的时代课题,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找寻新的方式和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

  [2]王资博.“新常态”研究述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5,04:32-41.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5-18.

  [4]刘滨.“新常态”视阈下创新社会治理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5,09:48-49.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论文10-11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的论文10-08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10-01

公共管理中第三部门优势及困境论文10-08

论公共治安承包的合法性困境解析论文10-08

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论文10-08

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0-09

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10-10

经济管理困境和出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