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

时间:2022-10-09 02:09:59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1】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但为我国行政执法、商贸、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而且对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中,仍然存在思维老化、观念落后等问题,必须时时加以创新,否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构建中,创新的作用和意义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我国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条规定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所应具有的特征,而且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在我国教育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完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始终处于重要的指导与支配地位,其客观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的革新与创新,而且引导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以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状况,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二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三是素质培养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行“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务、重技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四重四轻”现象。

  这些现象在课程体系中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狭窄,制约学生潜能的开发;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全面教学力度不足;在进行案例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薄弱。

  这些问题与21世纪高质量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路标。

  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就业容易”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了解社会需求后,学院应该依据这些信息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进一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加大纵深的培养。

  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横向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方向,当然这个宽度的把握每个高校应有不同。

  而对纵向知识的培养,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生自身特色的一个体现。

  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

  这就要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宽广空间和时间,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诱导,把知识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以达到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维习惯的目标。

  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重对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以及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进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当给学生讲解了一系列理论知识后,并不要急于去应用,而是要让学生逐步的消化和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

  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过程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增加实践课的课时

  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践过程,又包括实践效果。

  从时间上,大二、大三推行短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年最后两周为专业实践短学期,由教师带学生到企业有关生产管理、销售、企管办、财务科等部门锻炼。

  大四,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可以集体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

  从形式上形成“观摩实践―模拟实践一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的链接,从内容上体现多样化,满足不同单位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原则

  在硬件上,学校应尽可能的加大专业实验室的投资,建立广泛的实习基地,引进高素质的实践环节授课老师,努力使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学生人数增长相匹配。

  软件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

  五、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偏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是要学生被动的接受和学习,而是要以尊重和理解大学生为基本出发点。

  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喜好、生活习性、接受教育程度、成长历程各有不同,这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个性化性格特点,采取不同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形式和授课方式。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而且要具备良好且富于个性的心理素质。

  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极为重要的,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特别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在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的创新中,一定要注重对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加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准,王大海.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10,(5).44-45.

  [2]王晶晶,兰玉杰.全球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8,(10).41-42.

  [3]单胜江.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64-65.

  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2】

  摘要: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

  MBA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

  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多赢模式,文章对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BA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MBA;培养机制

  工商管理硕士是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目的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

  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MBA的培养机制。

  至2014年,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但是MBA作为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MBA师资力量不足,培养速度和规模跟不上,教育质量也没有保证等诸多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

  在这种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MBA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

  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

  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

  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

  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

  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

  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

  这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

  因为这种模式程序简单、针对性强,所以被较多地应用。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就是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高校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

  校企项目合作,对于MBA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中,更加明确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和重心,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往往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四: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

  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管理人才。

  企业会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深造,以期日后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接受委托方之间分别签订委托培养合同。

  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毕业后学生重回企业。

  这些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直接将来自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学校,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其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委培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往往会因为委培学生资质条件的参差不齐和攻读MBA的基础和动机等复杂原因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二、校企联合培养MBA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上述几大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具有互补性,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首先,无论哪类培养模式都离不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缺少连续性,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够有效得到配置,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对企业所紧缺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满足,形成高校和企业存在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较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逐渐固化下来,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浪费现有的教育资源。

  其次,联合培养模式都离不开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他们对联合培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考查导师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考查。

  由于校内导师长期扎根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业绩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但对于校外导师,他们的时间不固定,而且其科研及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不易衡量,同时对于校外导师又不能强制约束,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要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制度保障。

  最后,校企联合培养MBA的动力不足,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各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在联合办学体制还没完全成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处于被动位置,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而企业会基于某种考虑而被动答应。

  校企联合的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通,遇到问题时没能有合适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问题,导致合作培养名存实亡。

  同时,在进行双导师、共建培养基地或者项目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联合培养标准,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不规范,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或缺乏校企合作特色等而造成课程执行不力、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

  三、校企联合培养MBA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培养MBA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且每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如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切实做到多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从全程入手,切实加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要注重把握研究生招生质量。

  为保证质量,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特别是注重研究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在招生之前应大力宣传招生规则,认真考核每个生源的入学条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入学成绩,还要从态度、认知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二是慎重甄选校企合作伙伴。

  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应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考虑,选择注重实际能力应用型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关注企业的用人动向和用工标准,建立企业的人员档案,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课程或合作项目,既要发挥企业对培养基地或合作项目的建设作用,又能体现高校的科研能力,使得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达到高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

  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问题,不能拿校内导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遴选标准可以先从简单的设置开始,再逐渐扩大到深层次的考核标准,比如导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或导师对科研成果指导的贡献等方面。

  对校外导师候选人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指导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型思维等方面的考核。

  密切关注其教学过程,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提出意见让其修正,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导师评价体系。

  四是狠抓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逐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好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关。

  应明确联合培养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企业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的分析,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高校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也多种多样,高校在选择合作方式时应根据所处的大环境、自身的资源,以及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企业。

  同时在合作中,注重导师考核、课程创新、日常管理等,对培养高质量MBA毕业生、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以实现多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春,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168-178.

  [2]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3-105.

  [3]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60-62.

  [4]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10-05

初中地理读图思维培养10-08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10-09

小学数学计算思维培养论文09-28

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的论文10-06

数学课堂培养数学思维10-08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10-01

怎么样培养创新性思维10-26

变换角度培养求异思维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