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时间:2022-10-05 21:45:10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1】

  摘 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种,分别被我国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三类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对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

  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

  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

  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

  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

  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

  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2】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等方面对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的诉求前所未有地强烈。

  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

  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

  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

  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

  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

  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

  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

  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

  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1)突出通识教育课。

  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

  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

  (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

  (3)精选专业方向课。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4)扩展综合课。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

  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

  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

  4.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团活动(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和学术团体的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展开的各种公益活动)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外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提高素质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国家举行的针对大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通过参与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沙盘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启杰.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 曹景萍.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

  [5] 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才市场的主流,这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文章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对策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这样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

  但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使得这些企业面对很多的商机而束手无策。

  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和创新,向管理要效益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尤其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期,提高管理效能更为重要。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

  这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出现教学与实际严重脱离的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变革,开辟一条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与社会需求脱离

  目前,专业办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工商管理专业的创立目的是什么?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这两个根本问题很多院校还没有考虑清楚。

  所以,造成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缺乏特色。

  同时,有些家长和学生误以为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管理者的摇篮,而办学单位对此也不进行说明,甚至是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观念,造成办学理念上的偏差。

  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毕业生只想坐办公室而不愿到基层的好高骛远的现象。

  (二)教学方向与学生需求不符

  从管理学科上来说,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人力和营销等三个二级学科,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三个专业。

  而在实际办学中,工商管理专业又独立存在,这就出现了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叠问题。

  这样一来,大多办学单位为了区别其他三个专业,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只能追求“面”,无法实现技能的专业化,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中无法与其他三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竞争。

  有些毕业生感慨:学了四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回想一下似乎又什么都没学到。

  (三)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矛盾

  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太注重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构建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些办学单位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追求“面”,而忽略了“线”和“点”,很少研究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和专业性。

  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过少,有的高校在四年教学中,没有任何的实习和实践,学生没有任何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

  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广泛,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进入公司就能胜任的人才。

  目前,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

  在对项目研究工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很差,就连最基本的办公室自动化操作技能有人都不具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有人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听话”,没有主见,更缺少见解。

  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就没有竞争优势,人才也是如此。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谁服务的。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标准是什么?这需要广泛地调查和研究。

  通过项目组的走访调查,确定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中层管理者。

  (一)改变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最顶层设计,办学理念不先进、不科学,就会出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这必然会引发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是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里就要做好社会调查,不能闭门造车。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立足于行业发展,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只有面向社会需求,努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才能树立起优秀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也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有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教学方向

  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

  改变以往只注重“面”的课程设置体系,采取“面、线、点”相结合。

  这里的“面”指的是知识结构的范围,在范围上以“够用”为主导,把握好“面”的度,避免由于“面”过大而失去了实用性和特色;“线”指的是专业化程度,由于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弱化专业技能的现象。

  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比重,如增加有关专业技能培养的选修课程,或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跨专业选修,实现技能的多样化培养;“点”指的是重点,也就是专业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特色,首先是要知道应具备什么特色?其特点在哪里?特色应强调实用性和适应性,突出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服务。

  这样就可以避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变革教学方法

  根据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变革,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课堂就应该像新闻发布会,教师是新闻发言人,而同学们就是记者,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即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和技能大赛。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如下。

  1.基于问题的教学。

  采用提问、设问法,目的在于启迪思维。

  2.案例教学。

  即在每讲一个问题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所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先准确地讲述概念或理论,然后举例说明或举例分析。

  3.双边互动教学。

  即除了教师主动授课,主动提问,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外,还可由学生们就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请其他同学或教师回答,也可将某一较易理解的知识,先由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最后由几名同学讲解或提出问题。

  4.情景模拟教学。

  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或管理游戏等模拟现实管理相关实践活动。

  5.研讨式教学。

  包括讨论式提问、讨论课和学生讲课等方式。

  6.网络模拟实践。

  通过商业企业经营实战演练沙盘教具,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实验平台,加大对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建立实习基地。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建立实习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实习方向,并由专门的实习基地教师进行指导,时间应在半年以上,提高专业技能,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2.建立模拟实验室。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力度,提高实验水平。

  实验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便捷的场所,在教学中应提高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模拟操作而进一步消化和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大赛,组成项目小组,在大赛中磨炼自己,同时又提高了实践技能。

  3.“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强调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

  教师要经常进行社会调查,走进企业学习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误人子弟。

  “请进来”强调经常聘请校外企业家来学校讲座,甚至可以聘请校外相关成功人士为校内指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增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

  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践课,2学分36学时;增加企业模拟大赛课程,2学分36学时,该课程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每组成员6到8人,理论和操作部分讲完后(大概需要18学时),以小组为单位按国家相关大赛的内容和规则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淘汰赛,获得冠军的小组将代表学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模拟大赛。

  如获得名次,将报与黑龙江大学创业学院,申请创业学分。

  参考文献:

  [1]孙成志,孙皓.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3]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

  [4]张梦霞.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7.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09-30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0-08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0-08

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探讨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0-08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9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8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0

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