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

安全教育广播稿

时间:2020-12-02 08:27:11 广播稿 我要投稿

安全教育广播稿

  导语:安全教育问题十分重要,安全教育广播稿怎么写?下面yjbys小编为您推荐安全教育广播稿,欢迎阅读!

安全教育广播稿

  【安全教育广播稿】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于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各类安全事故,给众多的不幸者造成伤害和痛苦。灾害和事故虽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却可以通过有效的防范、自救、避险来减少损失。

  这次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也给了我们许多警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必须普及灾害(事故)防范的知识,强化避险、自救的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避险的能力。

  作为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应该较早地进入每个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基本掌握应对突发事故或灾难的应变常识。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一些伤亡或损失却与个人应对灾难时的不当表现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一些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救常识而陷入恐慌,或是不能够坚持到救援到来而造成伤亡的情形便时有发生。本次大地震中,有的人都够在废墟中存活150个小时,除了身体素质的原因,心理素质过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们的生存教育便一直未能很系统地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许多学校很少向学生传授预防灾的知识。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人从小就接受各种防震和其他安全教育,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关于自救的演习,让国民从小就有应对灾难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自救常识。

  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也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常年宣传普及之下,防震救灾意识在日本深入人心。从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到室内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畅通。这样,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就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或是损失。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灾难降临是不幸的,但面对灾难束手无策是更大的不幸。希望我们能从这次大不幸中得到教训,将普及各类安全防范常识作为义务教育的法定内容,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安全教育广播稿】

  做好火灾逃生的基本要求是沉着冷静,充分利用各种消防设施,遵循正确逃生路线,应用有效的逃生或避难方法。实际火灾中,如果能将逃生的方法运用得当,就能顺利逃生。

  1.及时发现火情,行动要快,逃生行动是争分夺秒的行动。正确的逃生办法应是在听到火灾警报或

  2.如打开房门发现走廓或楼梯间有烟气流动时,最好返回洗漱间将衣服、毛巾淋水沾湿、掩住口鼻,以低姿示找安全通道逃生。除了正确的疏散通道外,一、二层的门、窗、阳台等处也是大可利用的安全出口。

  3.当楼梯口或下行通道被烟火封锁时,首先要弄清烟火弥漫的程度和必须通过的距离。如果必须通过的烟火区距离很短,火势很弱,一冲即可通过,则应淋湿衣服,掩好口鼻毫不迟疑地过去,闯过去就能获安全,也可利用楼内消火栓,以喷雾水流掩护人流快速通过。

  4.当着火层的上部各层和以下各层都必须共用一个安全疏散通道时,则应首先让着火楼层的人员先行撤离,次之为着火层的以上各层、再之为着火层以下各层。因为烟火向上部发展蔓延速度最快,上

  部首先受到火势威胁。因此,当上层着火时,其下各层人员不必惊慌与上层逃生人流争抢通道。

  5.当确认正常的安全疏散通道已被烟火牢牢封死时,不必惊慌。可用楼内的各种辅助安全设施,如防烟楼梯、紧急疏散通道、紧急电梯、室外楼梯以至消防电梯等设施,尽量向地面疏散。

  6.当确认无法逃生外面时,则应寻找临时避难场所,等待消防队救护为主要行动方案。如进入避难层、避难间、防烟前室、防烟楼梯间、撤退至楼顶平台的上风处,进入未着火的防火分区或防烟分区之内等处,求得暂时性的自我保护。

  7.当确认走廊已被烟火封死(用手先摸门,如果烫手则说明门外已有烟火),无法开门冲出房间时,应首先紧闭房门,封堵烟火侵入。避至阳台,若无阳台,可将窗帘、床单、被单等撕开制成绳索,最好用水打湿,牢固系拴于暖气管、窗框等部位,顺绳沿墙从窗口滑下,滑下时最好怀抱枕头或靠垫之类物品,以便

  火场自我逃生的行动,要根据火势发展情况和楼内环境的消防设施情况,灵活掌握自己的逃生行动。尤其要重视借助排烟系统、通讯系统、通信系统、防火分隔设施、安全疏散指示和避难设施等,为自

  我逃生创造有利条件。

【安全教育广播稿】相关文章:

校园安全教育广播稿10-19

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广播稿04-08

小学安全教育宣传广播稿12-12

小学安全教育广播稿范文03-20

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广播稿07-03

消防安全教育红领巾广播稿03-26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广播稿03-11

最新春节假期安全教育广播稿12-10

新学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广播稿范文02-06

安全教育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