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学生村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2-10-05 20:12: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村纪录片观后感

  《学生村》观后感【1】

学生村纪录片观后感

  由于山高谷深,山路崎岖,天登的孩子不可能每天往返10多公里到学校上课,惟一的办法就是住校。

  但学校又拿不出钱来为学生盖宿舍,于是父母们就在学校前的一片山坡上为孩子们建起了一个个可供食宿的小木屋。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座拥有70多所小木屋,居住着200多位小村民的学生村。

  已有30多年历史的学生村是天登最大的一个村,全体小村民都是白族或傈僳族,这里有的小木屋已住过父子两代人。

  孩子们每天除学习外,还要自己生火、做饭、洗衣服。

  从住进学生村的第一天起,孩子们无论几岁,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料理,否则就得饿肚子。

  这里的孩子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时,上完第二节课后,他们就要开始做早饭,早饭吃完后,下午6时才吃晚饭。

  孩子们每天吃的米和蔬菜,是每周从家里背来的。

  他们一周回去一次,每次来回的山路都要走四五个小时,所以粮食和蔬菜都得计划着吃。

  学校还专门为家庭特别困难和兄弟姐妹多的学生盖了个大伙房。

  虽说是大伙房,但开的全是小灶,孩子们各用各的灶,各吃各的饭。

  一本字典对我来说,想得到它简直一点也不难,得到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梦想。

  可是这么一本字典,对于在云南省一个贫困的学生村里的小朋友们,为了得到它,他们历尽辛酸,下面就是他们为了得到一本字典的经历:

  没有钱怎么买字典呢?于是一对兄弟俩只好利用周末时间到山上去采掘中药,采掘了整整一天的中药材,才只有一斤半,然后他们把中药材拿来去药材店里卖了,一斤买六元,一斤半的药材,他们就卖了九块钱,嗨!真是可怜呀!还未可以休息一下呢,他们还要拿这九块钱到小县城里买字典,而学校离县城要走十二小时才能到。

  走啊走,兄弟俩终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来到了县城时,找到唯一的一间书店了,售货员拿出了三本字典,第一本是最旧版的,第二本是比较新版的,而第三本是最新版的,当然,兄弟俩肯定是买了最便宜的那一本了,也就是最旧版的那一本,然后,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梦寐以求的字典准备回家了。

  当他们走过一间小食品店的时候,弟弟却痴痴地看着那些在吃东西的人,这时哥哥知道弟弟饿了,就拉着弟弟走到前面一点的买馒头的地方,哥哥问:"阿姨,多少钱一个馒头?""七角"阿姨说,"七角?六角可以吗?""好啦,好啦,六角就六角,要多少个?""两个,刚刚好剩下一块二。

  "买完要吃的东西,兄弟俩就准备跑回家了,谁知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他们回家的计划阻断了,观后感《《学生村》观后感》(◆分享好文◆天快黑了,他们只好在街边过夜了,待明天一清早才赶回去上学。

  第二天,他们回到学校的时候,老师知道他们一整天没回家,感到非常生气,于是就把他们叫进办公室,问清楚原因,并加以教导。

  嗨…他们和我们相比,就像是天与地比,非常非常的可怜!

  当影片将一幕幕展现在我眼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是什么让一个个孩子远离父母独自求学,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地坚持?回答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

  和他们相比我们这里孩子过得是王子公主的生活。

  他们每天有家人接送,甚至晚上放学时家人早已等候在校门口,手里还拿着给孩子的吃的东西。

  就怕上了半天的课把他们的宝贝饿着了,可是尽管如此还是经常能听到家长到学校向我们老师倾诉孩子很不听话,回家不能及时做作业,还得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把作业做完。

  听家长讲孩子对待学习是如此无可奈何,仿佛我的脑海浮出现了一张张无奈的小脸,满脸写着我不愿意,我不想,我不要。

  家长对此束手无策,可是却满怀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何树松的班主任李绍军很快和魏星成了朋友。

  25岁的李老师是学校聘用的合同老师,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50元,但也是李老师一家三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一段时间以来,妻子总和李绍军吵架,因为他在新学期刚开学,走了15公里把自己的工资给了家境贫困的学生尹继梅交学费;还因为他要报考一年制师范,只有这样他才能转为正式老师。

  这两件事使妻子非常生气,家里根本拿不出3000元钱供李绍军上学。

  在那个小山村人们是朴实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交学费,而实际上老师也并不富裕。

  老师的这个举动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感动。

  在如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见风使舵,愿意攀高枝。

  可是真正关心,爱护贫穷的人却没几个。

  有的人远离,有的人熟视无睹。

  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冷漠,让人感到的不是温暖。

  在经济日益富裕的今天,我们人们之间没有因为经济的上升变得更加亲近,与之相反的是更加遥远的人心。

  学生村晚上没电,惟一的一部电话常常风一吹线就断了。

  虽然天登1000米的山脚下就是澜沧江,但由于长年伐木使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守着大江却常常在天旱少雨时喝不上水。

  村干部们想尽办法为学校引水,可是在最干旱的5月,学校还是断水了。

  学校断水后,魏星每天都要和孩子们到山下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背回来的水主要用来饮用和做饭。

  在学生村的生活很苦很单调,但和师生们生活在一起的每一天,魏星都被感动着,师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正是他苦苦寻找多年的一种精神:贫困乡村的人们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脱贫还得靠他们自身的努力。

  学生村的师生在贫困面前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

  一部影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从中也获得了很多启发。

  《学生村》观后感【2】

  该片触及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重大社会问题。

  与其说是讲述了贫困,不如说是面对贫困坚忍不拔的乐观与奋发的精神。

  背景厚重,剪辑流畅。

  创作者对被拍摄者的情感投入也是该片成功的因素”

  这是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对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学生村》的颁奖词。

  正如评语所说,导演魏星用影像忠实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教育状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费偏高,在农村占比重最多"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生活的窘境!为什么一部99年的片子现在看来依然感染人,因为他记录下一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人的生活,记录下一段历史,这大概就是一部优秀纪录片应具备的素质,能够经的起时间的磨砺!

  《学生村》中孩子们的生活对我来说很亲切,交不起学费哭泣的母亲,何树松与杨灿军两兄弟上山采药卖钱,学生们偷偷跑出学校看录像的情节,让我好似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想起了我家乡的那所小学。

  关于99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状况,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当然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农村;每年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来源于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4-02-04 )。

  而这次汶川地震中我们看到倒塌最多的建筑是学校,学生们伤亡惨重,更加让人怀疑政府对教育基础设施是否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呢?

  《学生村》内容简介【3】

  由云南电视台魏星于1999年执导的纪录片,记录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一个名叫天登的特殊村落。

  村民的年龄在6~14岁之间,约有200多人。

  他们全部隶属于天登中心完全小学,而这群孩子们所聚集的村落也被人们称作学生村。

  导演魏星用影像忠实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教育状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费偏高,在农村占比重最多"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生活的窘境!

  该纪录片获得2003年云南影像展评委会特别奖,颁奖词对该片的评价是“触及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重大社会问题。

  与其说是讲述了贫困,不如说是面对贫困坚忍不拔的乐观与奋发的精神。

  背景厚重,剪辑流畅。

  创作者对被拍摄者的情感投入也是该片成功的因素”。

【学生村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学生村观后感05-31

观看小人国纪录片写下观后感,纪录片小人国观后感02-10

纪录片观后感11-13

纪录片作文01-08

央视纪录片《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例文天宫课堂观后感12-16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11-09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1-28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21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3-17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