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玛德2号》的观后感

时间:2020-12-12 09:24: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玛德2号》的观后感

  台湾电影的清新与温情显然是《玛德2号》最为鲜明的特征,这部像睡前故事一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的影片,带着满怀期待的童心与成人世界的疲累,视线紧紧盯住孩童,互相交换对生活对成长的感受。

《玛德2号》的观后感

  而作为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童,总是有着异于他人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他欣然接受爸爸去火星工作这种杜撰的谎话,也把妈妈假设成忙碌的机器人,那些只会出现在动画片中的人物,会跳进他的生活,成为一种可以被直观到的想象,而那些打断剧情的动画效果,无疑是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在他那里,现实和童话开始混合。

  网上有篇小女生写的作文,叫《爸爸,请你“跪”下来和我说话》,记录的是小女生参加“美国皮克斯动画展”时,骆家辉大使和翻译单膝“跪”在她面前和她交流的`事情,小女生由此比及自己的父亲,尽管诸多埋怨,但可以想见,她更渴望的还是父亲与自己的平等交流。这篇文章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且不管最终女孩的父亲以膝盖受伤拒绝了这个亲子机会,但可以发现,渴望沟通的愿望是存在每个孩子心里的。

  影片就是建立在这种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冲突,但时刻闪现童真和温情,编剧也好,导演也好,都在尽最大努力完成和孩子的沟通,两个成人演员——黄晓明和徐若瑄也配合小朋友的古怪想法,开始了反思和前行。

  其实,浪迹天涯看似毫无负担的黄晓明恰恰扮演了最有责任感的“父亲”角色,他以自己对童年时“见过飞碟”的执着打底,成为一名摄影师,也成长为愿意理解并信任他人梦想的长者,他的出现,弥补了一个单亲孩子的缺憾,这也是影片最为温情的设置,与期间曾志伟、九孔或者郝邵文的恶搞与客串,形成良性互动,让影片更趋于孩子们嬉闹的玩心。

  徐若瑄的角色也像极了生活中大多数孩子的“母亲”,大多数时候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以孩子为世界的中心,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感情最好却冲突最多的两个人,但感情线始终牢牢系着,也成为小主人公最后奋不顾身“闯关”的情感驱动力。

  所以,影片的起和落始终都在小虎这个单亲孩子身上,也自始至终都没有偏离影片最初的主题和立意——打通成年人和孩子两个世界。这些事情,在黄晓明骑车飞奔去和小虎汇合身后升起巨大的月亮时得以完成,影片终于让成人的世界,照进一抹童话色彩。

【《玛德2号》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德鲁大叔》观后感范文02-20

关于德鲁大叔观后感(精选5篇)07-31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03-01

玛乔瑞·帕洛夫文献研究综述01-20

伊德技术哲学解析的论文12-14

读《德胜员工守则》的感想10-06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审视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08-16

管子论为政之德02-04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论文01-03

浅谈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