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第三类接触》观后感

时间:2022-10-01 05:54: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三类接触》观后感

  最近借了一本特吕弗随笔集,《眼之愉悦》,里面评论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他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里扮演克劳德.拉孔布经历。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好奇,“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通常人们总说文人相轻,当一个导演如此谦虚而诚恳地表达出对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时,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异。

《第三类接触》观后感

  这好像是一部没有第一主人公的电影。1.一个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个小孩走路的姿态怪怪的超可爱,而且长得有点像彭于晏);2.一个电工出于挠心挠肺的好奇背弃了家庭;3.一群科学家尝试和外星人建立联系。特吕弗说过,法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人物,而美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情境。而这部电影中,三条主线各由其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在最后一场的飞船降临的全景里交错。好莱坞的大场面与法国电影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说。虽然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巨制在今天看来有些破绽。但没人能否定那些场面的宏伟和视觉冲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反观中国科幻片,无论是架构气势还是诚意都难望其项背)。例如电影开头那个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发现飞机的场景,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剧组在四架不停旋转的巨大螺旋桨面前把一只只沙袋倒空,制造出极富现场感的沙尘暴。有趣的是,虽然当时的技术有限,人们却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在温水中挤入白颜料,拍出汹涌翻滚的云;大量运用重叠的方法,直接在胶片剪辑中把发生在地上、头顶上、天空中的画面重叠。

  特吕弗还特别指出了一幕:科学家们在接触到第二类人后相互鼓掌道贺。“这一刻让人感觉是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还有故事发生。果然,不一会儿,有人向天空看,他看到了空中汹涌翻滚、千奇百怪的云……影片就从那着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开始……”

  对于电工洛伊这个角色,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极端强烈的好奇心,在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后的反应好像太过激了,有些难以理解。但导演的情感倾向在洛伊带领另外两个人逃跑时凸显了出来:特吕弗扮演的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反抗时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这也是科学家自己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对洛伊说,我妒忌你。这句话让这个角色有了灵魂,它暴露了一个科学家的软弱。洛伊是怎么成为被送往外空的人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登上了飞船?

【《第三类接触》观后感】相关文章:

与狗接触作文10-09

接触自然作文11-05

接触大自然作文02-07

接触大自然作文10-08

我与自然接触作文10-31

接触大自然的作文06-13

接触自然小学作文10-05

与海浪的亲密接触02-25

与大海亲密接触作文03-25

与自然亲密接触作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