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时间:2020-12-08 19:38:1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的论文,欢迎各位古代文学毕业的同学借鉴!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摘 要:《诗经》中的颂雅乐章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祭祀性质,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具有很强的艺术实践性和美学认识的价值,是我国艺术审美经验最早、最形象、最生动的总结,颂雅乐章有着自己比较鲜明的文学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征;美学价值;雅颂乐章;

  一 、“诗史”的开端与颂雅诗的叙事特征

  在《大雅》中,有一组祭祀周人祖先的诗歌,他们叙说着周族的起源发展以至建立国家的全过程。在这组诗歌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古代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周民族的英雄等都记载在其中,可以说是周民族坚韧前行雄浑昂扬的史诗。从叙述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它们分别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展现了颂雅乐章的叙事性。

  《生民》是一篇记述周人的始祖后稷创业过程的颂歌。诗中叙述了姜嫄生育后稷的奇异经过、后稷被抛弃而又被救的传说、后稷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以及缉私上天求的福佑的情况。全诗共分八章:第一章写姜嫄的祭祀以及履上帝的足迹而感孕的神奇;第二章写姜源生后稷的经过,也具有绝对的神奇色彩;第三章写后稷被抛弃后而不死的神异;第四章写后稷年幼时对农艺有非凡的才能;第五、六章写后稷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第七、八章写祭祀。全诗既有民间的神话传说,也有周民族的真实历史。后稷的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周部落劳动人民创业史的真实反映。在后稷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精神和力量。后稷成了周民族顶礼膜拜的农业之神。从后稷开始,周人有了极为盛大庄重的祭祀,藉以祈求上帝来继续福佑农事的兴旺。《生民》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及其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同时也曲折地再现了艰苦创业、顽强进取的英雄业绩。

  《公刘》是叙述周的远祖公刘率领部落从邰迁徙到豳,在豳地开荒辟地、建屋居住的经过,完全是一位历史人物形象。与《生民》相比,《公刘》一诗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将部落间资源的争夺,武装争斗,治理军队,以及水土勘察、生活中的礼仪活动等真实的历史画面都作了或详尽或简略的展示,表现了开拓者的英雄气概,记下了周人历史前进的足迹。

  《绵》叙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从豳迁徙到岐,在岐山之下建国立业的事迹。叙述了古公亶父领导周人开沟挖渠,经营田亩,修建宗庙宫室。房屋居邑,并组织军队,打败混夷,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全诗叙事的条理清晰,结构谨严,很好地展现了那段历史。《皇矣》主要写文王伐密、伐崇的两次战争。从古公亶父开辟岐山,打败混夷,写到太伯、王季继承先人的功业,进一步地发展周人的势力。后写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使得周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并为灭商打下了基础。诗中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大力的渲染,战斗场面十分生动形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将周人崛起,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写的雄壮而具有威势。全诗层次清晰,规模宏大,刚劲有力,表现了周人保卫部落的无畏气概和塑造出周民族昂扬崛起、势不可当的整体形象。

  《大明》是叙述武王伐商取得胜利的诗。从王季娶太任而生文王说起,一路铺叙,直到武王伐商纣胜利为止。诗中叙述的大都是赞颂君王的,形象描写一般。但末节的牧野之战着重的描写了师尚父这一人物形象,特别是用雄鹰展翅的这一比喻,极形象的把师尚父以及周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士气表现了出来。“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这一系列的诗篇,叙写了周的源起、发展的历史大事,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创业建国的历史。将周民族艰苦奋斗、昂扬前进的精神融入其中,使诗篇流贯着雄浑昂扬的气概。广义上讲,上述的作品称为“史诗”。虽其本身还是祭祀乐歌,但从上面的阐述,我们能发现它们的叙事性。粗略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人物形象,虽构不成真正的叙事作品,但作为叙事作品的开端,发轫,也显示了中国诗歌的叙事性特征。

  二、 祭祀与雅颂乐章的文学特色

  颂雅诗歌的集结归根到底是由于祭祀仪式活动的需要而完成的,在对神灵、祖先或其它的祭祀活动中避免不了充满着幻想与现实差距。这样祭祀仪式乐歌的浪漫色彩就伴随着祭祀的活动而不请自来,也就是说祭祀乐歌的浪漫性是其内在就有的。

  所谓的浪漫色彩,其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的色彩,就是以人类的主观意愿来表现所想象的事情。颂雅乐章的浪漫之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类自己的想象来创制一些神灵,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需要,比如说“社神”、“马神”等百神,都是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而一旦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物质需要,比如“丰收,马匹多又壮了”人们就会想到相对应的神灵而再次的加以祭祀,表达了人类儿童时期天真的思想境界。第二、这种浪漫之色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幻想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以及浓重的神话色彩等等来表示。如周人认为神灵喜欢香气,也就是所谓的周人 “尚臭”,如《大雅·生民》中的“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等。周人认为“香气”能使神灵感受到对他们的敬仰、崇拜并且能让神灵知道周人在祭祀他们,能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另外《生民》中记载的后稷的神奇出生、神奇的生命力、神奇的才能等无不渗透着浓重而又离奇的神话色彩。诗中写“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等无不带有强烈的浪漫之色。第三、颂雅乐章表现的这种浪漫之色是积极的浪漫色彩。它表达了周人对自己祖先艰苦奋斗的崇敬和周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意愿。

  颂雅乐章的文学特色不仅体现为这些。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看,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整齐、和谐之美。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无形中就蕴含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判断在里面,艺术形式本身也是评判一个时代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在颂雅诗的诗篇组织形式中发现周人的审美追求—对整齐、和谐美的追求。通观颂雅诗,除极个别外,其语言形式大体上均采用了四言为主的句式,这里虽然有诗体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周人出于整齐和谐形式美的考虑,有意为之也不能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外颂雅诗在文学体裁上主要表现为:颂诗可分为有韵的、无韵、半无韵的三种文学样式。无韵的如《清庙》、《维天之命》等;半无韵的如《我将》、《桓》等;有韵的相对较多如《敬之》、《噫嘻》等。相对来讲颂诗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而雅诗的文体正如傅斯年先生所言:“《雅》之体裁,对于《国风》甚不同处有三:第一,篇幅较长:第二,章句整齐;第三,铺张甚丰。这正是由于《风》是自由发展的歌谣,《雅》是有意制作的诗体。故《雅》中诗境或不如《风》多,《风》中文辞或不如《雅》之修饰。”[1]

  三 、颂雅乐章的美学价值

  颂雅乐章所表现祭祀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在寻求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和谐”的关系包含着丰富文化意蕴和美学意蕴的文化观念。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2]这种人与神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以及周人礼乐文化在颂雅乐章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一) “和谐”的美学精神体现在“神人以和”的关系上。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巫术、宗教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感性直觉为特征的巫术交感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形成了早期艺术宗教理念和审美意蕴融为一体的特性。“神人以和”从本质上讲是媚神和娱人的统一,是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感的统一。周人祭天祀祖(敬天尊祖)的思想观念在祭祀诗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在用于祭祀和描写祭祀场面的宗庙祭祀乐歌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乐歌大都融尊祖和颂德为一体。一方面表现敬天尊祖的虔诚,一方面歌颂、弘扬先祖的功德。《清庙》、《维天之命》、《维清》都是祭祀文王的乐歌,突出文王德配天命,文治武功,德泽后世,赢得后世人们的尊敬。这种颂歌以歌带舞,既媚神又娱人,体现了“神人以和”的审美特性。

  (二) “和谐”的美学精神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如《周颂·般》:“于皇时周,险其高山,隋山乔岳,允犹翁河”,所体察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对自然神灵的亲近从容的心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为:“水沓山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3]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际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颂雅诗歌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三) “和谐”的美学精神还体现在“礼乐之和”上。“神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周代逐渐的向“礼乐之和”的趋势转变。“礼乐文化”是上古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是一对相关的范畴,颂雅诗歌审美艺术所追求的“礼乐之和”,表现为善与美的统一,伦理教化和审美愉悦的统一,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作为统治阶层的祭祀的乐歌,它在内容上增强了对人伦亲情、伦常纲理、尊卑有序的关系肯定,形式上大大地加强了“乐”的审美特性,颇能体现“礼乐之和”的审美特性。《大雅·行苇》描写了其乐融融的宗法关系:“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芭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醉,洗爵莫翠。酪磕以荐,或潘或炙。嘉肴脾朦,或歌或粤。敦弓既坚,四猴既均,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猴。四猴如树,序宾以不侮。曾孙维主,酒酸维端,酌以大斗,以祈黄者。黄者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棋,以介景福。”诗中可以看出长幼尊卑、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也表现了敬德尊老的美德,很典型地体现出“礼乐之和”的审美追求。“祭以清酒”、“享以祖考”、“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孝享祖考报平安,福佑子孙永远太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些祭祀之诗所富于审美意蕴,表达了“礼乐之和”的审美追求。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相关文章:

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01-24

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02-10

浅谈巴洛克艺术价值和特征论文03-15

希腊艺术与黑格尔美学的关系06-25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论文11-20

孔子“《雅》《颂》各得其所”解07-07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01-26

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12-09

指画的艺术价值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