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时间:2022-09-24 23:20:2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篇1

  摘要: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结合的的艺术境界,具有极为广泛的范畴。文学作品中,不能缺少意,缺少意,就会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意境的统一和结合,交融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境界,则形成了呈现于世人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

  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古代文学中意与境,主要有三种交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

  一、情随境生

  文人自己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某些情感,只是在生活之中,遇到了某些事物或者某些环境,忽然之间有所感悟,于是将自己的心境,借着事物或者环境表现出来。

  最明显的情随境生的例子,就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原本并没有惆怅的心情,只是高兴地打扮好,登上翠楼,去观望外面的春景,可是,突然看到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使得自己想起夫婿已离别多日。这样的感情,少妇原本并没有自己觉察到,却在看到陌头杨柳,突然被激发了出来。随之,意与境想融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秋江雨景,以关河、夕阳、残照展现骤雨后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由此,作者想到了自身的羁旅在外,相思难耐。也是由境,入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当时滞留在密州,当中秋之时,当空望月,由此景,产生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感叹。月,是圆满的代表,是团圆的代表,而中秋,也恰恰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然而苏轼此时,却与胞弟相隔千里,不能相见。这样的月色,此情此景,勾起了深藏于苏轼内心原本深藏的情感。

  二、移情入境

  这是文人自身,原本就有极强的某种情感,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则“万物皆有我之的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借着周围的物抒发出来,形成一篇文章。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离开的故人的情感,融入到萧萧的班马(离群的马)的嘶鸣中,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红楼梦》中,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球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读者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感受,其秋花的惨淡,秋天草的枯萎,甚至秋夜的漫长,甚至风雨,都是凄凉的化身。然而,秋季并非是凄凉的景象,只是作者有此心境,进而视周围的物体皆有此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如果不看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也仍然觉得,这些景物,给予我们一种羁旅漂泊人的流浪和寂寥。

  同样是写枯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却借用枯木前头的万木争春,来鼓励友人振奋精神,表现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

  郑燮的七言绝句《竹石》,也是移情入境的体现。全文没有描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篇在写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明上,这是一首咏物诗,竹石扎根结实,历经磨难仍然坚韧挺拔的作风,是一种良好的美德。而实际上,却是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是指作者认为,物体本身就有情感,作者长期与某物或者某种环境接触,体验到物的感情。其实,这也与作者本身的感情有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关,所以,本文将此种方法单独写出。而意境混一,还包括一种情况,就是作者将某物赋予其特殊的灵魂,从中寻找到人生的某一哲理。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堂前的燕子,本没有情感,可是,其生长的地位的与众不同,作者给予了其独特的意,随后引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这其中,作者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只是在生活中,领悟到某些思想,而恰好这种思想与王谢堂前的燕子相应,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体验。

  欧阳修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这首是一首伤春的怀乡词,诗人在赏花和伤春的时候,联想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红颜憔悴,想起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自己立刻产生了对家乡爱妻的思念。诗词最后,诗人表示,现在只有归返家乡最好,趁着自己和亲人还都正处中年,能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仕途迁延的厌倦。这里,诗人并没有责备春风惹恨,花草添愁,而是朴厚、坦诚地讲:“相思难表,梦魂无据”。作者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错,因此无需去怨恨,只是这些场景,让作者有了无限的感慨而已。

  四、小结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很好地描述给读者。

  但凡诗句,必然都会涉及意境,而领会其中的特定情感,正是我们欣赏作品的关键。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不同,对每一部文学作品,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意境交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淑君.浅谈古典诗歌意与境的交融[J].成才之路,2009(18):41-41.

  [2]慕东文.如何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04-106.

  [3]宋先梅.意与境浑:王国维意境、境界说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4-70.

  [4]彭光琪.古诗词意与境摭谈[J].现代教育管理与教学,2007(1):43-44.

  [5]康会霞、杨保丽.意与境浑实与虚谐――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4):20-20.

  [6]傅望华.情同景融意与境合――诗歌中“示现”的三种形式探析[J].阅读与写作,2006(4):37-37.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篇2

  摘要:

  我国古代文学一直以来的追求的是意境的完美,是我国古代文学风格与成就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明确意与境的深层次含义,对于学好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和境分别进行辩证的描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代文学,意境,审美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成就。意境可以分为意和境两方面,二者在古代文学当中,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中,意主要指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意可以在人生,也可以通过自然山水等见人生;而境则主要指作品能够达到的境地,其可以是作者的创作之境,也可以是作者在构思时的心中之境,还可以是作品所到达的某种艺术境界。

  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研究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们对古代文学中的意境还未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说,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主要是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其通常可以在境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意属于境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境,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境。

  意和境相关,境又依存于象而存在,因此,意也无法脱离象而独立存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通常出于作品而又胜于作品的具体形象。著名诗人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但是司空图却曾经说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者虽然文字不同,但其描述的都是意。另外,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在多数情况下都强调有意蕴的境地,正如司空图所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就证明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意通常以一种含蓄、模糊的手法表现出来,并能够使人回味无穷。再比如严羽曾经说过:“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清远的意境就是明代人对意的最好体现。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往往很难把握,不过,一般说来,古代文学中的意大都和人生密切相关。例如,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其中就曾经说过:“得于乐府,则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于惬适,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得于寂寥,则有‘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虽庶几不滨于浅涸,亦未废作者之讥诃也。”司空图认为这些诗都不受理论框架的局限,同时,又“庶几不滨于浅涸”。因此,可以说,古代文学中意常常被赋予一定的人生意蕴,或者是通过山水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这一共同特点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境

  本文中的境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达到的某一境界,诗有三境,其一是物境,其二是情境,其三是意境,出自王昌龄。由此可见,根据王昌龄的观念,境主要分为三种。然而,王国维又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也就是说,王国维认为境主要分为两种。不管是王昌龄眼中的境,或是王国维眼中的境,其在本质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王国维也说过:不但有写境,也有造境,这就是写实和理想两派分别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两者却很难分别,由于诗人创造的境一定是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因而其写的境也一定会与理想相关。因此,写境和造景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相互联系,而另一方面则又相互区分。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了浓重的文化背景。可以说,意由境生,同时通过意来看待境,从而实现意境结合,以正确认识人生。事实上,我们应该深入地挖掘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并努力寻找其中的境,从而做到境中有意,意中有境,真正认知此美学命题中涵盖的中国特色。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境为作者通过心中的境来对文学作品加以构思,也就是创作之境。一般情况下,作者的心中之境既可能是自然境地,也有可能是人生境地。其中,自然境地是指文学家开展文学描写的对象,正如,王昌龄所说:“泉石云峰之境”。而人生之境是指作者通过人生感悟形成的境。再如,元代杨载所说:“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等。由此可见,意与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些关系。

  此外,境由心生是指作者更深层次地了解与碰触了自然之境和人生之境触碰之后所形成的高层次心境。王昌龄说过:“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其中的心中之境就能够理解成自然之境、人生之境,当然也能够理解成是作者在深层次地考虑之后所形成的另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在白居易的《文苑诗格》中,对于一系列的意和境都进行了描述,并巧妙地将境于意结合在一起,由境表达出意,达到境和意会,将境的妙处充分体现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境也代表文学作品达到的一定程度的艺术造诣,还能够将其称为境界。然而,境与境界的意义并不相同,可以说,境界只作为境的某一形式为存在,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过:境并不是单指景物,其实,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因此,凡是可以写真景物,表达真感情的作者,就可以称其有境界,相反,就无境界。而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的艺术造诣即为一种境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与境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人们只有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意与境,才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深意,并通过对其深入地把握,来真正认识作者的思想与观点,学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篇3

  摘要:

  意境,从某一层面来讲,其实就是文学作品中自然呈现出的一种境界与情调,是主观的意、客观的境之间的有机融合,这种艺术境界具有的范畴是极为广泛的。本文就从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这三种交融方式做出了简单的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

  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前言:

  不论是对于哪一阶段的文学作品来讲,都离不开意、境,若脱离这两方面便极易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等一系列类似的空洞,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来讲,意境逐渐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能够创作出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并由此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古代文学的意与境的思考探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情随境生

  对于文人来讲,通常情况下,其本身很少会产生自觉的种种情感,往往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体验了某些事情或是环境,才会产生一些忽然之间的感悟,才会借助某些事物、环境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比如:针对《闺怨》来讲,其中描写的少妇,其本来根本没有产生存惆怅的心情,但却在欣喜打扮之后,在翠楼上对外面春景进行观望的时候,却因为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而突然想起了夫婿已经离别多日了。其中原本少妇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情感,但是却被杨柳突然激发了出来,实现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又如:针对《水调歌头》来讲,苏轼当时在密州滞留,在中秋望月之时,联想起了自己从前经历的种种,从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叹。月,一般都代表着团圆、圆满,而中秋也其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自己无法与胞弟相见,此情此景,将苏轼内心原本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面激发了出来[1]。

  二、移情入境

  移情入境这种情感是文人本身就拥有的,其经常会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物体,并通过将其恰当的融入到周围环境、事物当中抒发出来,进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比如:李白就在《送友人》当中,将自己对友人的离别的那种不舍之情,融入到了离群马的嘶鸣中,以此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又如:《红楼梦》中写到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从这个诗句中,作者可以体会到那种特别的凄凉和凄楚,诗句中描绘的`枯萎的小草以及秋天的花,都是在漫长夜色中的凄凉会审。作者在秋季体会到了常人没有感受到的凄凉感觉,这是因为他的心境就是这般,所以,周围的事物也都融入了此情此感;再如:《竹石》这一七言绝句也是极为奠定的移情入景的例子。虽然全文没有一个字是对自己思想情感的描写,但却用了整篇文章来对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行深入描写。从表面上,虽然是一首咏物的诗词,对竹石呈现出的,不论历经了多少苦难都依然坚韧挺拔的作风的一种向往与赞美,但其实也是想要将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充分表达出来,以及自己绝对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高尚品质,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出移情入境这种意境[2]。

  三、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主要是指,作者认为某些物体自身具备一定的思想情感,并在长期接触某物过程中,对其情感有深刻体验。其实从某一层面来讲,这种情感与作者自身情感的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并非是一种完全相关的存在。此外,意境混一有的时候还需要对一种特殊情况做出充分考虑,就是作者在某总情况下,对某一事物赋予了某特殊灵魂,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领悟到一些哲理,得到一定提升[3]。

  例如,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指的是本来飞来飞去的燕子并沒有什么情感可言,但是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具备了一些特别的含义和予以,所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产生了特别的感慨。在作者的真实创作中,没有出现多么特别或者意想不到的情感内容。他们的感悟是基于生活实际的,这些感悟刚好和作者看到的意向相同,所以对于眼前的兴衰体验,抒发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体验。又如:针对欧阳修的《青玉案》来讲,这是一首伤春的怀乡词,在赏花、伤春过程中,诗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心爱妻子那憔悴的红颜,又因为自己与爱妻无法相守在一起,而产生了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在最后表示的只有规范家乡最好,希望在中年时期能够与亲人享受团圆圆满,能够充分流露出自己对仕途迁延的那种厌倦。且作者认为,事物本身无错,只是那一系列场景让自己产生了诸多感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欣赏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句,往往都会涉及到一系列意境,且人们欣赏其作品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对其中蕴含的特定情感做出准确、全面领会。但是因为人们思想情感形成、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在欣赏学习每一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这边是意境交融的重要体现,应给予充分重视与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欣赏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红林,王兆鹏,朱向红等.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5):67-71,91.

  [2]向铁生,康震.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123-130.

  [3]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84-91.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 篇4

  摘要:

  在中国美学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代表着一种审美形态。古代很多文学作品讲究意境美,特别是一些抒情诗词曲赋。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古代文學的概念;然后对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古代文学;艺术;意境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古代文人常将各种情怀蕴含于文字之中,寓情于景,进而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感触和一种美的享受。

  一、古代文学概念

  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产物是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构成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对促进现代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是促进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阶段所谓的古代文学,是指一些具有参考价值,比较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我国,被称之为古代文学作品的是指从古代文明一直流传至五四运动之前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

  二、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

  (一)曲径通幽,山水田园的平淡情怀

  在中国诗歌意境中,山水田园是新颖、唯美的代表。山水田园虽然没有那么的富丽堂皇,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其朴实无华的表面下其实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自然生活的感悟。由于其贴近生活,也更加真实,令人们非常向往。这种沉醉于山水田园之间的诗人,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能使得身心非常的舒适。当人们处于困苦之中时,更多的是通过寄情山水之间,将心中的不甘和愤懑抒发出来,进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念笑对人生,这是一种极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古代所有描写山水田园的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通过质朴的田园风光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有效融合在一起,将景、情以及意三者充分展现,从而为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创造出了一种极具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世界,其目的是寻找一方心灵净土。

  (二)以禅入定

  古人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这里的动和静主要是来评判人们的内心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心境如止水,即使其处于喧嚣杂乱的世界之中,其内心也是极其平静的。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非常烦躁,即使其处于极其安静之地,仍然会觉得非常的嘈杂。因此,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都讲究打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平复人们的心境,让人们能够在自己坎坷不得志的时候多一份安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禅入定的意境表现最多的当属“诗仙”李白。李白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然而其一身放荡不羁使其在官场上屡遭失意,经常遭到别人的排挤。看透仕途的李白常游乐于天地之间,并逐渐使其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归于平静。如:李白在《南岭别儿童入境》中写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使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身才华,但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在其他领域展现自身的本领。以此来鼓励世人,不要局限于眼前处境,只要是一颗金子,总有被人发现的那一天。

  (三)虚实结合的意境

  文人们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或者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通过辞藻的修辞,会使得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的单调。因为无论作者文采多好,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都会受到场景的限制,使其意境无法充分表达出来。因此,很多文人在之后的写情写景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对内容的曲折表达,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此时此刻的心情,或者将自身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进行流露来反应现实情况中的此情此景。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能够给予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更值得品味。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屈原的《离骚》绝对算的上虚实结合意境的代表作。文中“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段,看似在写花,实则是以花来喻人,将忠贞贤良的臣子比作兰、蕙、度蘅与方芷;用众芳来对奸臣小人进行比喻,这是实景与虚境有效结合的代表,看起来在写花,实际上在写人,这样就促使文章中的实景与虚境有效结合,促使含蓄成分大大增加。

  (四)动态美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生生不息,瞬息万变的,文学也是在不断对这种动态美进行体现,让读者具有一种处于该意境中的感觉,让他们真正的对这种动态美进行感受。具有代表的文学作品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几句简单的词句不仅对当时明月、松树、清泉和石头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同时还深刻的表现了当时还有美丽的少女和打鱼的渔船置身其间的场景。诗词的每一句都是在写景,但是在写景的过程中通过赋予动态描写使得整个意境更加的优美,将一幅生动唯美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将人们带入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意境中,从而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周维.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J].读与写杂志,2013(12):123.

  [2]邓伟龙.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23):34-35.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相关文章:

简析东阳木雕艺术特色论文(精选11篇)12-07

简析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论文(精选15篇)09-08

简析变性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关法律论文03-0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简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08-27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9篇11-03

简析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12-30

简析计算机犯罪(通用8篇)09-29

论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和吉姆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