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

时间:2022-10-08 23:10:49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

  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1】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每个中华儿女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但民族不单单是人的集合,同时也是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合集,而古代文学在对这些方面进行传承和发展上功不可没。

  所以,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发挥其有效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就离不开对古代文学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古代文学融合发展

  引 言:

  只有深刻的发掘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相融之处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思想与文学相结合后的合力作用,促成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

  1. 我国传统思想内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路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思想与文学是分不开的,思想想要得到传承就必须依靠各种形式,比如口口相传、在人们生活习惯中的渗透等等,其中文学的的形式,是最为直观与可靠的,对思想的记录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学作品的产生同样依赖于思想的进步。

  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细想对整个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等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所以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当中,认清有利的、好的、优秀的传统思想进行发扬和传承不但对完善我们的精神活动有所帮助,更对这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主观作用。

  这也就同样要求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要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深刻结合与发展

  由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是相互渗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传承传统思想就要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它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紧密关系。

  2.1 古代文学是传统思想的载体与重要传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质,是无形的。

  所以在流传上就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承载工具,比如创造物、传说、图腾等等。

  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流传方法还是古代文学的记载和描述。

  我国的古代文学清楚直观的将遥远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归类和区分,并且以最为直观的文字形式进行了记载,包括古代的生活环境、当时主流的思想动态、文化形式、药学化学等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等都能在个中文献中得到体现。

  而其中的许多著作我们如今也还在普遍的运用与学习其中《论语》、《史记》、《本草纲目》仍然被我们当做学习的范本。

  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与古代文学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开的。

  2.2 古代文学能够帮助了解先人优秀思想

  古代文学除了记录下优秀的科学理论与思想理论同时也有着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兴味悠长的唯美之作。

  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个阶段都有文人墨客们对于爱国情操的抒发、对大好山河的咏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等等。

  每个年代的文体和表达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义和优美的词句是不变的。

  这些都促使着今天的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热切研究,同样这也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优秀思想的理解。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

  对古代文学的探究的确让今天的我们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时让自己的言行更为端正与合乎传统的优秀理念。

  3. 我国传统思想如何与古代文学相互融合与发展

  要做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就要与古代文学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奥的理论,这才能促进我们思想上的进步。

  3.1 加大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力度与深度

  我们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与古典文献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当完整的。

  但是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古代文学著作的研究却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当今比较受人们重视的古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词、曲、诗作、小说等等文学类著作,相比之下对于哲学性、科学性和史学性等比较高的应用型作品就研究过少。

  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类著作当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们并没有深透的挖掘和继承,所以直到现阶段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学习仍然不到位。

  要想使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充分融合并为我们现今的生产生活做出指导,全面的学习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现实中加强对古代文学及传统思想的教育力度

  对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学习方面应该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尤其是在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更为重要,一是他们正处在思想逐步成型的阶段需要优秀传统思想的指导,二是在学习阶段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与现实作用。

  只有将古代文学与思想的融合带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才能让其更为充实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的我们所利用。

  总 结:

  传统细想是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中逐渐积累的智慧净化,因为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对它做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就要依赖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探索。

  古代文学不但深刻和清晰的记录了我国传统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和不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优秀篇章。

  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融合与互相渗透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也给我们学习和发展传统思想造就了可能性。

  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无论是纯文学类的作品还是对哲学、历史等研究的著作都融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优秀成果,有着十分巨大的研究价值,对于我们如今的生活和进步也有着很大的益处。

  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可以的注重这一点,在让传统细想与古代文学研究与时俱进适应我们现在生活的同时将其融合,找到共通。

  这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学习生活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左东岭.国学与古代文学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3):16

  [3]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45

  [4]陈美林.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兼论和平环境对繁荣文艺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1(3):15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2】

  摘 要:等待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常见的,作为人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等待这一过程与人类的劳动与生产密不可分。

  文学来源于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分为爱情等待、伦理等待与政治等待三大类,各类作品均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哲学内涵,表达了创作者的“有待而等”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从文学、审美、哲学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等待主题;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由诗词、戏剧、小说组成,作为对生活的概括与提炼,文学作品中与生活相关的情景处处可见,同时也是文人墨客表达心绪的有力宣泄。

  等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期待、焦虑、失望、欣喜等心理状态的交织,对等待主题的刻画在空间维度上为读者带来了心理距离,无功利性的审美特点也给这类作品蒙桑了一层神秘、贞静的面纱,解读这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宝贵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内涵。

  一、等待主题作品的文学概览

  古代文学作品中,等待的影子十分常见,尤其是在讲求含蓄与迂回的东方文化中,等待早已经成为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片段。

  在男权为重的古代社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一切都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女性的“深闺怨妇”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作品中,高楼独倚,穷目远眺的女性多少次都在喟叹韶光中红颜尽老。

  可以说,女性的存在感在文学作品中被适当地加强了,以等待为人生意义,对于广大女性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易安居士的诗,每每读罢,都令人扼腕不已。

  在诗词中,等待主题可谓比比皆是,人的情感追求与价值追求均在等待与期待中有所展现,诗人也借助等待主题诗词的刻画抒发了内心中的复杂情感与矛盾心态。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两人相约后,一人因故不至,另一人守候到天亮的情景仿若近在眼前。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达了诗人在等待过程中的闲适心态,读来颇具画面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人遥盼游子来信的心情可谓跃然纸上。

  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说是对友人的约定,但那份期盼的心情还是令人浮想联翩。

  此类等待主题的诗词不可枚举,穿越千载而来,读罢仍可感知当年诗人的心境。

  戏剧小说中,关于等待的故事同样比比皆是。

  《红楼梦》中“堪怜咏絮才”的黛玉以其梨花带雨、多愁善感的特点为人所熟知,但这一人物本身也是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

  苦苦的爱情等待与追求,只为祖母为自己做主的一天的到来。

  《水浒传》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恢弘巨作,刻画了一百单八个非凡好汉,但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难以摆脱领命诏安的窠臼,文学的艺术性与批判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爱情,为了仕途,为了伦理,多少人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却换的满身惆怅,以此为刻画主题的文学作品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二、等待主题作品的审美分析

  等待的过程总是悠长而易逝的,这一种长时间跨度上的坚守,本身就具有价值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人会将体验世界的触觉伸向自我本身,继而形成了感性与诗意化的美学特征。

  正所谓“一日三秋”,在等待作品中审美时间被无形地拉长了,与此同时还伴随着文人骚客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反应,“逢秋悲寂寥”、“逝者如斯夫”等句子便是这一特点的客观体现。

  因此,等待主题作品往往伴随着对时间流逝的恐慌,体现出一种凄零的美。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待不仅是漫长的时间上的消磨,也是广袤空间里简单的守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深闺怨妇主题的诗文中,大多涉及等待题材。

  诗词作者经常采用对狭小空间的逼仄的描写与叙述,与千里之外的征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抒发一种咫尺天涯的苍凉。

  距离产生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的存在,深化了审美的无功利性特征。

  三、等待主题作品的哲学内涵

  以天命论与知命观为代表的传统宿命论,以生死轮回说为代表的因果报应论,在等待主题文学作品中多有闪现。

  从《列子・力命》中的“怨天折者,不知命也”到《左传》中的“忠孝友悌”,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在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心中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代代著书立说之人。

  另外,隐忍的哲学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极力推崇的,在以儒学为主要价值规范的封建社会,儒、道、释三教关于“忍”的推崇,也为中国古人集体无意识的心态埋下了伏笔。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对于鬼神的信仰也从侧面上褒扬了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

  关于等待与死亡这一主题,既是哲学命题,又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话题。

  与“独钓寒江雪”般的超然情怀不同,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等待与死亡的理解是相当直面的。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的这句断言可谓是这类诗句的一个概括性总结。

  在灵魂不灭论与相对主义观念的引导下,古人对于死亡也有了一份淡然,以早死早超生为代表的民间俗语,充分体现了古代普通民众对“等死”的观念,因此,庄子“妻亡鼓盆而歌”的朴素情怀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结语:

  等待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意象,不管是文人高士还是游子思妇,在等待中他们都经历了灵魂的煎熬与孤寂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环境决定了人们自我价值的独立性的缺乏,因此,借助于等待与守候,无数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抒发了自身的情怀,并借此延伸出了坚韧、执着、牺牲的态度与追求,从价值与精神的高度来看,这些作品无一不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充满了作者对归属感的渴望与期盼。

  参考文献:

  [1]邓鹏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研究[J];语文建设;2013-08-21

  [2]张晓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06-30

  [3]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山东大学;2008-05-12

【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体现论文10-08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10-26

古代文学的作用10-26

古代文学论文11-14

试论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10-08

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10-26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古代文学经典与反经典论文10-08

古代文学的改革论文10-08

试析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