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

时间:2022-10-08 23:10:5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1】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

  摘 要:成功的古代文学教学,必须把理论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构架,并把它转化为应用能力。

  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的全面组织与实施。

  创新的教学活动便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择。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应用型人才

  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忧外患”,除其本身的“非应用技术性”与教学对象受“经世致用”影响变得心态浮躁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者,必须直面现实,应对挑战,架设起一座面向未来的桥梁,使这门最古老的专业重焕异彩。

  创新的教学活动模式就是这样一座桥梁。

  以下就有关问题陈述已见。

  一、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在一些学生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脱轨,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新闻、市场营销等课程实在,会诗词审美也不如擅长书画、音乐更能明显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优势。

  中文系学生没有读过诸子散文、《史记》、《左传》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完整看过《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文学的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学生学无味,教师教无趣。

  那么,真正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像教学内容满堂灌、教师知识老化、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古代文学课必须首先从教学本身进行改革。

  在对教学活动的处理上,也应当努力适应以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变知识传授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

  二、古代文学创新教学活动模式探讨

  1. 情景模拟。

  实训环节教学是师范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对接口,是培养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称角色扮演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写某一情景模拟案例或特定的仿真人物、情节的实践教学训练书,指导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角色信息,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情景中的各种角色,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从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教育者(学习者)的作用最大化必须建立在一种新型的研讨型教学模式基础上,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

  情景面试法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综合教学方法之一,是对被教育者的作用最大化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实习和面试,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敢于站在讲台上,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那么,将所学知识以面试情景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切身迈出第一步,笔者认为,这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益于检验课程效度的最好方式。

  比如,在学期中期,可以将已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设计,难度适中,兼有趣味,学生的面试实践,既锻炼了胆量,又强化了知识运用,一举两得。

  2. 教学辩论。

  教学辩论是教师组织学生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展开的辩论。

  它属于学术辩论的范围,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

  教学辩论本质上是学术上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百家争鸣,辩论的过程就是对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

  青年学生往往年轻气盛,辩论又是一个高度对抗的活动,教师首先要使教学对象懂得:教学辩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实践,提高自己。

  一方面要严肃认真,敢于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要保持君子风度,坚持以理服人。

  教学辩论的开展,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教学辩论使教师把主体位置让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同时,辩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过于高深,又不能过于浅易。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适当高于基础。

  例如先秦阶段可选“儒家思想是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诸子散文谁的文学成就最高”等为辩题,两汉阶段可选“项羽失败的关键是否在‘鸿门宴’”、“汉赋是否能作为汉代文学的标志”等为辩题,魏晋南北朝阶段可选“骈文是否弊大于利”等为辩题,唐宋阶段可选“《蜀道难》主题辩”等为辩题,元明清可选“《水浒传》是否歌颂了农民起义”等为辩题。

  三、创新活动模式的实践性

  1. 课堂实践性。

  从课时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体裁类型多,作品容量丰富,内涵厚重是其主要特征。

  在这样一门长达两年四学期270个课时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性课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从课堂的组织来看,情景面试教学法,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由学生推荐组长一名,由组长主持,根据学生情况分配角色,即模拟主考官和应聘者。

  在这个阶段教师适时引导,适当启发学生,保证模拟现场能够按照设计过程有序进行,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模拟扮演,观察面试者在面试过程中是否举止文雅大方、谈吐谦虚谨慎、态度积极热情,回答问题时是否把握重点、简洁明了、条理清楚,同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演完毕后,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互评,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强自信,分享感受。

  最后,教师终止模拟,分析总结,对整个进程进行评价,针对各组显露出来的问题,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使学生牢固掌握。

  而且,情景面试在实践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后素质与能力,二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社会实践性。

  情景面试教学法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能力的认知教学方法,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学生尽量多的面试机会,让他们在模拟面试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为毕业后尽早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采用辩论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学生不仅在短兵相接的辩论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我们会发现:其乐无穷,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曾大兴,纪德君. 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能力建设[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金花.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小议[J]. 高教研究,2010(3).

  [3]刘运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6).

  [4]刘黎清. 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2】

  文学承载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所富含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载体。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政治历史都会对其文学的形成产生影响,而文人又会对地域风格的文学风格进行研究与阐发,两相作用下,我国古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与地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本文以“国风”与楚辞为侧重点进行阐述。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从而使得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及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

  文人将一个区域内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社会背景融入到文学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气质的地域性文学,而《史记・货殖列传》言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诗经・齐风》,齐风与其地域的文化关系

  齐文化是从周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将夏商文化和东夷文化与其相融合的一种文化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

  《齐风》以描绘齐国的社会生活为主,因此,谈及“齐风”,一般与齐俗并提,其囊括了齐国的军事、婚姻、经济、政治等内容,其中尤以婚姻较为鲜明。

  齐国女子地位较高,对爱情以及婚姻的态度较为直接、大胆,这就直接影响了其文化风格,如《齐风・著》:

  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没有羞涩因素,全诗体现了喜悦和盼望,生动而鲜明的表达了新娘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齐国女子对爱情、婚姻大胆而热烈的憧憬与向往。

  而这是同时期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显著特色。

  二、《诗经・秦风》,秦地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秦风特点

  秦文化是以西戎文化和东夷文化为主,深受商、周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

  西戎、东夷文化以狩猎、畜牧、采集和游牧为主,而秦国的文化特点则以集权性、功利性、实用性为主,且秦地对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吸收性,是以形成了其强烈的地域风格。

  《秦风》虽然也有《蒹葭》、《终南》等雅致情诗,但是《无衣》、《黄鸟》、《驷�》、《小戎》等战争、出猎、反抗之类具有阳刚性质、雄放之气的作品更具有秦风的特色,同时这也是其他国风作品中少见的特点[3]。

  秦风这种壮美之秀的文化特征,正是秦地的地理特点和地域文化精神所造就的。

  秦地刚健质朴、豪放奔逸的地域风格,促使《秦风》形成了悲壮、慷慨的鲜明文化特点。

  三、楚辞所独具的文学形式

  楚辞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通过对楚地的方言声韵、文学样式,对其历史风情、人物生活与及地理风貌进行描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在表达形式上与北方诗歌具有明显差异。

  楚辞具有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其地理位置、语言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历史的悠久,楚国“巫风”盛行,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楚国人民多以歌舞娱神,而楚辞受楚地民歌的熏陶,因此,在楚辞中有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这就形成楚辞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

  而楚辞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文学表达句式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语句参差,一唱三叹,且多以“兮”字结尾。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楚辞是从楚地民谣中演化而来,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也正因为楚辞去除了民谣的格式,其才能够以华丽的言语容纳丰富的情感,形成想象绮丽、风格绚烂、文辞华美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尤以《离骚》与《九歌》为代表。

  楚辞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之容易辨析,而这正是其他地区文化所不具备的。

  四、总结

  一个人的文化心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历史文化、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均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地域文化性质。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理位置、民风、政治、社会历史、经济的不同,各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各国在基础文学上形成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其中尤以南北文学的差异性较大,而临近国家之间由于其民俗因素,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地理环境是不可复制与创造的,这就致使其地域性的文化变得独一无二。

  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整个中国的文化逐渐大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逐渐变得统一,具有了共性特点,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多数地区却也是仍然保有自己的独特文学风格的。

  尤以黄河长江分界的南北两岸,风格差异一直较大,文学特性明显,并不以政治统一而转移。

  在朝代更替的变迁中,每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新的文学风格也在不断形成,这种文学的差异性也就更加明显的体现在文人身上,其因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经历的不同,所著文学的特点就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人。

  而随着之前地域文化的继承与研究,逐渐衍生出其他别具风格的文学作品,这就增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性。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创新】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10-2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10-26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7-28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10-08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论文10-13

中国古代文学互动式教学模式10-05

试论从课时分配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10-06

甘肃地域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文10-08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论文10-08

浅析双重文化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