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时间:2022-10-12 09:36:3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精选10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精选10篇)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1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人文性对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得我国社会文明得以不断进步。

  因此,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其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于许多文学学者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所以,本文以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为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与其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提出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弘扬方法。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精神;关系;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的最为重要的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因此而被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已经成为了社会边缘化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虽重视教育工作,但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意识已经很低。

  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者开始为社会大众的精神层面发展而担忧。

  中国古代文学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修正了世代中国的思想与观念。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的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影响着世人精神层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清代小说,这些得以流传的文学作品当中,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其社会的缩影。

  也正是这些作品,使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传递,给予现代人正能量,引导其学习更好的人文精神。

  另外,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者,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或者教育家,对于世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启蒙与引导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正确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的古代文化与中国的人文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指导着中国古代文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所精忠报国的大义大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遍及经济、军事与政治等各个领域,成为了那一代人以及现代人前进的思想动力。

  现代社会当中所存在的人文精神与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的人文精神是发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当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于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难以言喻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文精神的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极多,其中有很多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文精神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1、民生为核心

  所谓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当时的社会人对于所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与描绘,对于更好的社会形态的探索与表达。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着明显的人文特色,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很是突出。

  这就使得中国的古代文学在民生层次的讨论与记载颇多。

  比如说民为邦本的民生思想,最先是在先秦时代提出的。

  在我国的孔子的儒家学说当中,“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而“仁”当中就强调一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样的观点足以说明我国古代的人文志士对于人民重要性的肯定与憧憬。

  中国有一句俗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文学观点在我国政治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当中的民生人文精神对于我国古代君主以及现代的国家决策者的国家管理工作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忧患意识的培养

  我国的文人墨客,对于国家的关注程度很高,他们关于将自己的政治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

  比如我们前文当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就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关注与热爱,以国家为先,个人为后的精神,更彰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古代,战争发生的频率较高,所以,要稳定一个国家与其子民,就要有对国家政治形势的评估与预测能力,正确分析国家的外忧与内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实现健康与和平的发展。

  目前,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我国的发展也相对和谐。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也应当具备相当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警惕心,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制定战备,使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优势。

  其次,我国各行业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以忧患意识来提醒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加强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文精神传播的对策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文精神方面的瑰宝,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更好地探索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人文精神,使其助于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

  1、重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学习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要想将中国古代文学当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弘扬,就要从我国的学生开始抓起。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时,都应当有意将我国的古代文学当中的良好品德进行传输。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与领悟能力是很好的,所以,要让学生从小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在未来的道路当中,学生才可以自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落实正确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为社会奉献自己。

  2、呼唤社会大众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学习

  社会大众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传播的主体。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当中的传播力量十分强大,并且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

  我国古代人文精神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除了其本身具有正确性之外,还因为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缺乏。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大力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宣传工作,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国学教育课堂的建设,使广大社会群众可以接受到我国的国学教育,更好地领悟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所蕴含的哲理与精神。

  另外,我国各大书店应当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宣传,使每一个社会大众有机会将眼光投放于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解它的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二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推广中国古代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对策。

  希望我国的相关部门可以重视起国学教育活动的举行,从学生与社会大众抓起,进行全民国学教育。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可以使社会文明程度再次升级,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党月异.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弘扬[J].名作欣赏.2010(08)

  [2]沙锐.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思考[J].华章.2010(30)

  [3]孔现红.时代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深层蕴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2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人文精神极度匮乏、医患之间诚信关系建立极度艰难与脆弱的情形;而要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院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更重,这要求医疗行业亟待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文章阐述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医学人文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等,以期为新时期的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健康中国

  近年来,社会上患者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伤医事件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仅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余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涉“医闹”人员230人,这些事件既伤及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情感,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选择从医望而却步。不可否认,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但反观医院自身,过分的驱利行为导致对人文建设的轻视,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因个人私欲与错误言行而无视患者痛苦的情形。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浮躁情绪越来越明显,在医疗活动中过分依赖客观的技术诊断指标,而缺少与患者互动交流的主观意愿,对患者人文关怀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影响医院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理解当下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符号。《周易贲卦》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言:“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2]这是我国早期关于人文的科学阐述。医学是以治愈人们的生理、心理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而人文侧重对以人为主体的情感关怀和重视。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彰显了医学服务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对医学人文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所谓“医学人文精神”,是指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遵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把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置于一个重要地位。

  (二)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重视人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事物的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并以人的道德需求、情感需求、利益需求等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所进行的综合评价与考量。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对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医学伦理的再提炼和再概括。医学人文精神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的关怀与尊重,对患者自身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体现了医患之间互动的人性化。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医学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精神的细化与提升。对医务人员来说,如果仅仅将疾病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忽略对病人的关注,就往往易陷入医学人文缺失的尴尬境地,使得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无从谈起,更无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

  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门技术。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可让医务人员重新认识医者的使命和从医的价值,以便更好地掌握如何善待和宽慰处在病痛折磨中的患者,并从个人技术能力的角度去帮助患者祛除病痛,从心理抚慰的角度去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影;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学会技术运用与情感交流并重的方式,来告诫患者治疗方案可能存在医技术风险,尊重患者意愿,并尝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让患者深切体会到医生是实实在在为治愈自己的疾病而尽职尽责的。

  (二)可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其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本身而忽略病人的存在。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更好地关爱患者、关爱生命,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情怀;而对患者而言,医者所给予的关怀和照顾能够让其更加信赖医生,从而促进医患之间信任机制的形成,以更好地激发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三)可有效净化行业不正之风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救死扶伤,医学的圣洁也源自医者的无私与无畏。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放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服务出现了背离治病救人之初衷的倾向,沾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以致行业不正之风屡见报端。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无论是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还是从医院的角度来看,都可帮助大家重新寻找职业定位和医学发展的方向,并在利与义之间作出选择,学会平衡;同时,可逐渐淡化市场渲染下医疗机构的驱利行为,让整个医疗行业做到不忘救死扶伤初心,继续前行,更好地维护好群众健康。

  (四)可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让当前医患关系的改善举步维艰。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可让医生更清醒地认识到从事医疗工作不能只依靠冰冷的设备、尖端的技术,而更需要医者的良知、人文的关怀;同时,在医疗过程中,一方面患者也迫切需要感受到医者的温度,另一方面医者也需要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多注重患者感受,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这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备情感基础,也是医者与患者之间互信的道德基础,这样医患矛盾的坚冰才能逐渐融化,实现和谐共处。

  (五)可有效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国家健康战略的施行,医院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在此情况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也显得更加重要。对医院而言,短期的竞争所依赖的是技术、是人才;但长远来看,医院之间的竞争所依赖的是理念的竞争,是人文服务上的竞争。医院是医学人文情怀宣教的主阵地,所承载的不仅是对卓越医疗技术的追求,更承载着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理念的传承。只有具有浓厚医学人文气息的医院,才能够更好地吸纳人才、聚集人才,才有利于名医、名院的打造,形成独特的医院人文品牌,赢得患者的认可,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三、医学人文精神重塑与健康中国之间的关系

  (一)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所负载的永恒责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对这种责任的注解,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与幸福的持续关注,是在医疗服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体现;而“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表达。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二)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要继续保持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净化行业风气,围绕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文本,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医务人员回归到人文关怀的医学本质上来,更好地服务患者;有助于消除医院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错误倾向,最大程度发挥公立医院在卫生行业的公益主导价值,让患者在改革中受益。

  (三)医学人文精神重塑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当前医疗机构在服务上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健康中国建设中需要通过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融入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以人文精神塑造为抓手,努力促进四个转变———医生主动服务患者观念的转变、医疗机构主动对接健康服务产业意识的转变、医疗行业从注重效益向注重公平和公益的方向转变、社会舆论从负面评价向正能量导向的转变,使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既坚持以人文本,又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重塑,可以吸引更多社会个体的参与或关注医疗行业、尊重医疗规律,在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医疗行业服务氛围。

  当前健康已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加快医院改革步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亟待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与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是患者生死相托、医者大医精诚的基石,更是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而加快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更是卫生体制改革的期盼,是社会的期待,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改变。

  参考文献

  [1]马金凤.今年全国典型暴力伤医案42起[N].京华时报,2016-11-29(4).

  [2]赵红梅.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8,(11):9—12.

  [3]黄小林,梅妍,张文,等.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5,1(6):15-16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3

  摘 要:当今医学过度技术化的倾向揭示出现代科学思维影响下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在其本质上不能脱离人文精神而独立存在,传统人文精神需要重新树立它在医疗中的灵魂地位以恢复医学原初的整全,而唯有以真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和关怀医学所涉对象,才可能避免人文教育中同样会出现的工具化倾向。

  关键词:人文精神;技术主义;人的价值;医学本质

  一、现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主体征服客体的世界观作为西方启蒙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全面影响了自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医学领域。自此,疾病从个体身上剥离出来,成为医学关注的独立对象,这致使在此世界观、宇宙观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种医学理论与诊疗技术,对医生的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此外,现代医学承袭了自培根、笛卡尔、牛顿以来所信仰的机械力学式思维模式,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在医学中普遍运用,成为医疗行为的重要依据,于是医生更关注物质性的躯体而常常忽略病人的情感。

  工业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易于保存、复制和传播其产品为活动目的,技术主义应运而生,并为这一趋势推波助澜,医学与这个时代的许多事物一样在此潮流的裹挟之下茫然前进。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步步消减了医学本应包含的非技术维度,比如,对病人的关爱和对疾苦的同情,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对病人精神价值的尊重,与患者细致专注地交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全面关照,等等。医学先是失去了它在艺术上的美感,随后又被削弱了它在道德上的崇高,它不再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所言,“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而逐渐异化成完全由技术统治的视病人如“肉体物质”或“疾病载体”的粗暴力量。病人成为各种病因、症状、体征等词语的集合,病痛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完整的个体由此简化为一部可以拆卸、组装和置换零件的肉体机器。

  医学努力追求类似物理、天文等学科的精密性,力图以纯科学的姿态获取权威性,技术主义所推崇的标准化、共性化和可重复性在医学领域一样备受尊崇,它使得医学曾拥有的人文性、个体性逐渐缺失,甚至与之背道而驰。患者的身心体验在医学对技术主义的追逐中渐渐被遗忘和丢弃,曾经最为医学关注的人类痛苦在此间失了踪。然而,并非源于人类思维之构建、而更多出于人类集体经验的医学,本不可能是精密科学,更何况它又远比物理学、天文学更深更广地卷入了当今社会的物质利益争夺之中。医学在今天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它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它不只涉及个体的命运,更与群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尽管当今医学已发展成囊括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探索生命奥秘的庞大体系,尽管它仍在不遗余力地为人类提供日益精进的健康服务,但艺术、个体、人性及其中包含的脉脉温情,这些人文因素在医学标准化、科学化过程中的衰弱隐退,以及非人性化趋势的逐渐凸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寻求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专科细化与个体整全,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等等矛盾之间的解决之道。

  二、寻找:传统中人文精神的力量

  在医学的传统视野中,对病人的理解和对疾病的理解是同等重要且紧密联系的,医生更应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照。从这种视野出发,东西方传统医学于是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人的整体性的关注。他们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一致并交流着的,当其中一部分发生病变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即使是很小一部分受伤,也是全身在感受痛苦。所以,医生应关注的不仅是病变部位的治疗,还有病人身心的整体康复,以及为某些特定病人做出“正确”和“好”的决定。

  医学以具体的人为对象,它关注更多的是结果,而非仅限于揭示普遍的自然规律或得出符合真理的科学结论。因此,就医学的本质而言,它是与人类价值密切相关的学科,人文议题贯穿着整个医学,价值问题(也包括道德问题)不能被摈弃在医学范畴之外,科学技术无法孤立地作出有关人的问题的决定。在临床决策时,如延长生命、堕胎、手术方式的选择、生活质量等,医生要考虑病人和社会的价值,对病人的价值观、信仰、目的、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也必须融进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选择中。医学决策需要同时从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考虑,如果离开了对个人境遇诸多方面的关怀,对个体价值的内在尊重,必定是残缺而粗暴的。人文在医学中并非处于从属、外围地位,而是与医学中的技术层面相互交织,它在医学遭遇人类价值和道德问题时会给予我们方向和信心。行医在其最初就是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包容着科学与人文的诸多特性,且并非二者居其一,而是相互合融合。甚至可以说,人文精神才是医学真正的灵魂,它驾驭着医学发展的全景。对此,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里格里诺有过精辟、深刻的洞解:“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

  三、途径:以人文精神重塑医学本质

  人文,在其通常意义上是指借助反思、沉思、灵感和评判而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自身价值以及作为人应当如何存在,它关注我们生活中不被经验观察和实证调查所统治的部分,并追求反思的、创造性的表达[2]。它存在着知识和精神两个层面,人文知识是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及其成果相关的技术性、记忆性内容,它位于表象世界中;人文精神则是处于表象深处的批判性、思考性的态度或方法,具有一种普适性的人文关怀,一种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情感。

  当今医学领域日益严重的失人性化现象,医疗行为与人类价值问题愈来愈频繁的碰撞,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在完善医学本质中的重要性,医学人文开始被整合到医学教育中,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的加强以及医务人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等就是旨在推进临床实践中医学人文学价值的一番努力,然而,要真正将科学或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人文实践重新融合,当代医学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疗领域内引入的诸多人文教育手段,如肢体语言训练、医患沟通技巧、人际冲突处理技巧、告知艺术培训等尽管对促进医患沟通、改进医疗服务有相当积极的效用,但其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却也不可否认。将医学人文仅仅视为医学伦理学的同义词,或将其作为人际沟通技巧、行为科学的一部分,只关注医患沟通、医学法规和伦理准则等工具层面的事物,缺乏心灵与情感的交流,缺乏从整体角度对生命、健康的理解,都算不得真正的人文关怀。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始终安慰”,是医学所需要的的谦逊态度,更是医疗不可或缺的慈爱之心。现代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关怀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将治疗本身和对病人独特生命方式的理解相结合,这样的临床医学才能够平衡医学中科学的冰冷力量,形成与医学科学的良好互补。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建立必须深入其核心,不只是在医学与人文学之间进行交叉研究、综合实践,更需要以人文的视野来考察医学研究中的知识探索与价值诉求,将病痛的经验、对病人的理解带入临床诊疗和医学解释的模式中。

  人文精神不是简单地通过书本和记忆就可以习得的知识,它需要长久的深入实践,需要切实的生活体验和临床感悟,而无法像学习专业技术那样立竿见影。因此,如何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是现代医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医学发展到21世纪,已经越来越具有左右人生命的力量,然而对生命敬畏感的缺乏、对情感表达的疏离以及公理完整性的破坏等等,都将使得医学力量的运用弊端凸显。人文精神对保证技术运用的正当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医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灾难,保持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将有利于这把双刃剑在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平衡。因此,拥有人文视野和人性关怀就不仅是绵长深远的传统精神对医学的要求,更是医学在其本质上恢复整全,完善自身的需要。

  理解和珍视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价值,确保医学沿着真正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是本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不只是医务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

  [2][日]足立智孝.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8―13.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4

  医学人文精神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整个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老百姓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只有将这两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指导大纲以及考核的制度,将人文精神引入临床医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去,最终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已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体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人文素质,达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并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医学实践中。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最集中的医学实践领域。医学人文精神要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指的就是在医学实践中要注重人性化。医学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践履性和非实体性。践履性就是说只要在医学踏足过的地方,就要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并保证它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人性,医学人文的非实体性是说它并不存在具体的功利通途。

  1、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都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精通专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并将两者充分融合,共同发展,才能让医学人文的力量在临床医学中使医务人员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职业价值。同时,我们的医务人员不单单只是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因此没有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未来的医务人员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2、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改变医疗思想

  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医学人性的冷漠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医疗思想。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病变,帮他们消除痛苦,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机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手段来对患者进行身体治疗,其中也要正确的处理好医疗过程中的伦理社会问题,用以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的实践

  1、基本的人文关怀要从望闻问切入手

  望闻问切是医疗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也是表现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患者来就诊不仅仅只是想缓解身体上的疼痛,还想从医生这里得到宽慰,减轻心理负担。如果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不重视患者的陈述,查体简单,或者不为患者答疑解难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仔细询问患病的细节,也有可能对以后的治疗产生影响。所以,医生的语言、行为要使患者感到亲切,使患者心情放松,能够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2、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做到换位思考

  尊重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这是当代社会每一个医生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想”和“做”之间不一定对等,这就要求医生常常要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意义上的维护好患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因为隐私泄露而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治疗。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病历书写

  “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为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建议医生不要单单撰写常规的病历,还要时刻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状态,以此来书写人文病历,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用心感受、感悟生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该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书写,并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患者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如今,医疗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丰富,可供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层出不穷,所以,怎样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患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做到既不会使疾病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不会过度的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治疗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技术对患者机体的副作用和损伤,并且不滥用高新技术。这大大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医德。

  三、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要观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使得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往往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对整个医学领域的影响。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医患冲突、医学伦理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临床医学中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英,刘敏,张媛媛等.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误区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9):78-79,83.

  [2]任华玉,朴金花,孙福川等.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倡——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J].医学与哲学,2013,34(21):30-33.

  [3]郑国庆,张金钟.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3):230-232.

  [4]叶稳安,刘俊荣,周智美等.广东省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13):79-81.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5

  摘要: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传统,是临床医学开展至今的应有之义,医学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不可分割,是临床医学的中心理念。因而,在临床医学中要实在注重、培育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倡导把人的位置、威严、价值、权益及自在与开展放在首位加以关心。医学人文精神的根本内涵是人文关心、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详细表现为对生命和健康的久远关爱,用心去协助人、安慰人。因而增强医生的人文内涵,激起医生人文精神的展示是临床医疗理论的迫切请求。在医学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医学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都不可分割。因而,在科学和医疗技术高度兴旺的今天,人文精神应当尽可能多地回归临床。

  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传统

  自古以来,医学就不断被以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被称为“仁术”,非常注重医疗理论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串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思想,主张树立医患之间的协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说:“凡大治疗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怜悯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倦,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在非典危机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珍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烁着骄人的光辉。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本人的行动,理论了“大医精诚”的优秀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高昂向上、百折不挠的时期最强音。

  中医学十分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好性及其与自然界的互相关系。一是以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是以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局部之间在构造上不可分割,在功用上互相谐和、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互相影响。这里当然也包含着人体与情志、人体脏器与情志之间的关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以为,人有五脏化五气,喜、怒、悲、忧、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改动可能使人发病,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细致记载。

  2 医学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开展至今的应有之义

  临床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而,临床医学将不可防止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想、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益维护和伦理学的道德培育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医学的对象是人。因而,这就决议了医生不但要理解疾病,理解健康,理解患病的人,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要做到正确理解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学问性的表现,更是完好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请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至善论这种医学的异化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疏忽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的现象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批判。因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形式的产生,充沛地显现出医学已开端呈现新的转向,即从在生物学要素方面探寻疾病的缘由和治疗的倾向,向平面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只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求对病人的人文关心和照料。

  3 临床医学要实在注重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3.1 人文医学指导治疗。为了真正使治疗到达“好”的请求,就要在“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作为临床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学问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质量:利他主义,热心、谦逊、冷静的判别、冷静、果断、不迷信。”因而,虽然在临床上不以锻炼哲学家为目的,但请求医生把握理性思想,控制认识医学开展的规律、特征的办法,让医生盲目地依照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不时研讨和处理医学理论中的问题;临床上不以培训伦理学家为方向,但要使医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结实地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的认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并努力工作;临床上也不以培育经济学家为目标,但请求医生控制卫生经济的理论和办法,用科学的态度剖析医疗理论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效劳;临床上不以培养法学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应有权益观念和维权认识,依法行医,尊重病人的'根本人格权和身份权,并维护本人的权益;临床上不以心理学家为指向,但要医生控制心理剖析、心理治疗的办法,使医生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本人的职责;临床上不以练就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医生擅长沟通和交流,并控制社会预防的办法,经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们大众的健康程度。

  3.2 实在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一是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作为临床医学重要载体战争台的医院,应实在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继续教育归入职工素质培训方案之中,应把医务人员学习、控制生命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学方面的学问,作为技艺锻炼和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提高并深化人文学问,培育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经过对医学人文学问的学习和把握,提高本人的医学人文素养,实在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从而树立以德为本、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对病人高度担任的理念。

  二是管理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医院管理者除本身应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需具备较高的人文涵养,成为医院人文精神及人文关心的模范理论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及措施方法中,在效劳全院的工作中处处留意表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心,这样既能够加强医院的凝聚力,激起团队精神,充沛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凸现和发扬医学人文精神。

  三是充沛表现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重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效劳气氛。随着社会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病人在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及人性化效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请求。顺应和满足这些请求,就是要让患者在就医诊疗的全过程中,都能感触到尊重、关爱、公平与维护。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临床医学的医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但是由于新医学模式对人文精神的需求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社会频繁出现医患矛盾,这就要求要在临床医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本文将关注临床医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研究历史、现状、面临问题、改进措施和意义等方面入手,论述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临床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医患关系

  人文精神顾名思义核心是人,基础是文,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也是人类的一种思考。在全社会追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前被认为绝症的病也逐渐能够被治愈,然而人们在享受发达的医学技术带来的益处的同时,医疗实施过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尤其是近几年屡见不鲜的医患事件,更是引起人们对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深思。因此现代的医学教育要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一起,使现代的医学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真诚的品质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很有必要。

  1临床医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历史和现状

  1.1研究历史

  自古以来,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学的传统,医者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人,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人文关怀和人文行为在了解患者的病情的同时给予病人以心灵的关怀和开导。在古代中国,医术常被称作“仁术”[1],而医生则被称作“仁爱之士”,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大量的医书医典中也都曾记载过,医是以“仁”为重,一个合格的医者应兼具仁人之术与仁人之心。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带来了经济市场化,新科技的冲击和价值观的扭曲,这些对医疗行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长期重视以生物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导致临床医学教育缺乏人文素养的教育。

  1.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着表面化、书面化、片面化等现象。表面化是指对临床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虽然在教育体系中突出人文精神,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一再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致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更深入地了解与探究人文精神,也就无法在医疗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书面化是指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只是通过书本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对于知识灌输式的书本会产生消极情绪,拒绝接受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少数医学生能够从书本中学习到部分医学人文精神,但能够反映到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却微乎其微。片面化是指大众对人文精神的片面化误解,与医理医技等实用性知识相比,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对人文精神持有无所谓态度,不能正确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并无实际作用或作用甚微,因此可有可无。

  2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中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我国大大小小的医院越来越多。以前大多的医院是一种公益机构,是一种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而今天的大多数医院却演变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从医院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对医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才会出现医院越来越利益化,同时可以看出因政府的不重视才会导致医院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2师资队伍不足

  在我国,大学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的体现,它肩负着提高国民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的重任,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现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虽然有社会的原因,可是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大学教育的不完善。[2]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的扩招,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可是教师队伍却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增多,这样往往导致了大学教育不完善。尤其是医学教育上这种状况格外严重。在我国许多医校中也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师资不足造成了医学教育不完善,进而导致医学大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2.3学生培养过程不健全

  许多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培养不健全。许多学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不断的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医学知识,到最后培养出很多高技术低素质的医生[2]。这些高校往往忽略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且它们大多数人文学科的设置很不严谨,比较随意。导致大多数学生在人文学科的学习中只是为了取得完成学业要求的学分,而并未真正获得人文精神的培养[3]。

  3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

  3.1规范政策与加强管理

  首先,国家政策要强调临床医学人文科学化的`教育,通过对医学教育课程的规范,加大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比重,给教师和医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次,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切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临床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让人文精神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除了政策与管理的因素,教师对临床医学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临床医学中,就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3],从基础医学教育的教师,到临床指导教师都要进行系统性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师的医德医行、学识风范、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榜样。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因此要强调临床医学教师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并通过举办人文精神讲座等方式培养临床医学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

  3.3重视学生教育

  在基础知识教育阶段,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整合到课程中,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必修课,将医学科目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外选修科目,通过设置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科目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在临床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3],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素养。一是在临床教学中教育学生除了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给予病人以心灵的关怀和开导,遵守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而融洽的医患关系;二是要让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人文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临床医学中,在实践过程中整合临床医学资源和人文精神。

  4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的积极意义

  4.1有效解决医患冲突

  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医者缺乏人文精神,对患者也缺少人文关怀,甚至出现收受红包、拿回扣等医德医风扭曲问题,势必会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和医患冲突的加剧。而现在,医学模式已经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意味着医者需要关注的是患者本身,将医疗的中心放回到为患者解除身心疾病痛苦这一重点上,积极建立基于人文精神的临床医学,提高从医者的人文素养,就能够有效提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利益为上的现状,提高医患间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有效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构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4.2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培养学生医术医技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使医学生更易适应社会医疗发展的要求。当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临床医学教育中后,医学院就能够向各大医院和医疗机构输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规范职业行为,改善医疗机构目前的局面与环境,而且可以为下一代医学生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临床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华玉,朴金花,孙福川.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J].医学与哲学,2013,34(11):30-33.

  [2]课题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天中学刊,2002,17(1):109-113.

  [3]吴晓明.探究如何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7.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7

  1、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教育现状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但是在授课过程很多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尤为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因而一味对其灌输,在教学考核标准上还是沿用以往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的进行探索性的尝试,改进传统灌输式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对应试教育给予淡化等,然而依旧忽视了授课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来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而于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进而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

  针对现代解剖学实际教学的具体特点,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以下的探索,希望与同道共同研究。

  2.1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2.1.1解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史医学史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其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与人文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医学史的讲授,用医学发展历史和解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一些经典的内容。例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却因为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被反动教会活活烧死。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医学史的讲授,来培养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人文情怀。

  2.1.2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密切融合人文精神、伦理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尸体虽然不存在物质生命,但我们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医学伦理观,爱惜尸体,杜绝任何不尊重甚至亵渎尸体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把尸体看成仅供解剖操作的“物”,深刻认识“尸体”同“教具”间的区别,明白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4],进而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从中深切感悟自己将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在,在将来岗位上才能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因此,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医学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通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点滴浸润,培养形成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医德医风。

  2.2注重教学人文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2.2.1注重教学环境的人文建设在办公楼楼道、校园展示栏、教室墙壁上悬挂医学名家名言名句和解剖学大事记,使学生耳濡目染,发挥人文景观的育人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沉淀。

  2.2.2改善解剖实验室环境在实验室内完善排气系统,减少甲醛的刺激气味;在实验室周围种植花草植被,吸附甲醛,净化空气,以减轻有害气体损害师生的健康[4],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2.3建立数字化及网络人体解剖教学平台建立“虚拟数字人体解剖馆”和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在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数字化解剖学教学系统、现代多媒体互动影像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等高新技术教学辅助手段,化繁为简,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结构,以逼真、直观且形象方便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并有效掌握,也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克服厌恶恐惧情绪,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2.2.4发扬红十字的奉献精神、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大体老师”―――尸体的帮助,如今尸体的重要来源是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因此,我校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教育馆和遗体捐献站等),树立“红十字运动之父―――让亨利杜南”的雕像,弘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用捐献者“逝而不已、留爱人间”的献身精神,来培养学生敬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通过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使人体解剖学教学和医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统一,陶冶学生心灵。

  2.3举办人文教育活动,歌颂遗体捐献者奉献精神

  现代解剖学的发展和遗体捐献者伟大的贡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素未谋面的医学生,他们就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解剖学课程开课初期,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内的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向学生讲解众多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如一位遗体捐献的革命红军老干部在遗嘱这样写到:“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是共产党人。自入伍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一生的宗旨;尤其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就把我的一生包括生命交给了党的事业;活着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服务的一生,死后也属于人民!在我生命结束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当心脏停止跳动后,穿上军服,盖上党旗,即把遗体交给人民,由医务系统进行医学病理学研究。”还有位遗体捐献的老党员留下一句话“活着为党做标兵,死后给党做标本!”我们用每位遗体捐献者的生前点滴的记忆来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教材,这个时候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一具具“大体老师”用他们崇高道德精神和对医学所作的无私的奉献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真谛,营造浓郁向上的人文氛围。

  2.4加强解剖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在解剖学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当前医学高等院校解剖学教学都是由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担任,局限于医学专业背景,大多数的教师对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育有时候是有心无力。首先,学校应加大解剖学师资的建设,应充分培养并提高其人文素养,调动人文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树立榜样。其次,学校有计划组织解剖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交叉性进行业务知识交流,促进解剖学教师人文知识的更新、储备;还有,学校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既讲解解剖学学科前沿知识,又讲为人处世,踏实做人,进一步对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以全心的感情投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师生之间互动性与交往性。因此,在整个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与认识。

  3、结语

  人体解剖学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体解剖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铸造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与优秀的医学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现代医学人才。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8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人文精神”。很多人认为,人文精神只限于语文学科,其实不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有学科都潜移默化地塑造和美化灵魂的作用。那么,生物学科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在课堂中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提问的问题要有新鲜感、多样化,或接近实际生活。比如,根据不同的内容,问题可设计为:“蝙蝠是长着翅膀的老鼠吗?”“绦虫与蛔虫相比较更长、更像线,它是线形动物吗?”“我们要是不想得蛔虫病,应怎样预防?”等等。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听起来较新鲜,较接近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或事。所以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活了他们的心中的“情”。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例如,多用“比比看”“试一试”之类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对回答的正确的同学,老师要用热情的话语进行表扬。如“好极了,说得很精彩!”“真棒!下次会更好!”等等;对于回答得不正确的同学,也不要严厉批评、大声斥责,而应该用“留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下次继续积极的回答问题,如“你的思维很敏捷,说得比较有见解,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一下”等;如果是一个差生回答对了问题,可以说“老师真为你高兴,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很好,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一下”,等等。我相信,面对如此滚烫的话语,热切的期望,任何一个学生都会为之动情。

  最后,讲课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异彩纷呈的植物或者各种各样的稀奇的动物录像、光盘,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讲动物的内部结构时,可应用模型、挂图进行演示,学生会收到直观效果。生物教学中,要开展很多实验课。同学们对实验课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多做趣味实验。课前可以让学生身边就有的实验材料,如青蛙、蚯蚓、家鸽、家兔,等等。实验课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更增强了学习生物的动力,其学习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由于心中的喜欢而产生了“情”。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合作的伙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科学技术是桨,那么人文精神就是舵。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例如,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一章中,首先应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植物,其中高等植物就占世界种数的1/10,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接着在以后章节中,学生又了解到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提供必须的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并能净化空气等,知道了植物的重要性,这样很容易灌输给学生珍惜植物的思想;最后,讲到我国由于过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不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们珍惜保护植物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样,在讲到动物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珍惜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1、弘扬民族个性。

  一个民族如果连民族个性都丧失了,那就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无法独立存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经过中华民族几百年的不断努力,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我国已占据重要的地位,研究出了为他国所借鉴和效仿的重要技术及成果。例如,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杂交水稻;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是中华民族在国际地位上的突破性进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袁隆平的弘扬民族个性。

  2、提升个人素质。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教者,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而生物学科也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锻炼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一些身体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掌握一些生存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生物学课本中,每一章节都会有一小部分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研究过程、历史等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皮宪诚.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校园,2013,(10):116.

  [2]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大众,2008,(7):38-39.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9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突然发病的事件,引发自身的教学反思,使教学观念得以改变,并尝试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让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取得可喜的成效。

  关键词:

  突发事件,人文精神,人性化,生活化,情趣化

  20xx年x月x日,我在03级小学数学教育一班上数学课。不到十分钟,一学生突然脸色发紫,双目翻白,牙齿紧闭,四肢抽蓄,渐渐不省人事,从座位上滑了下去,倒在了地上。全班同学个个吓得惊慌失色,不知所措。我当即电话联系医务室,马上请老师帮忙。经校医及时救护,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该同学脱离了危险。医师诊断的结论是:该生得的是癔病。

  在此之前,该班也曾有一例类似的事件,只是病情较轻,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前后两次事件,深深地触动了我的思想和灵魂。他们为什么会在上数学课时得这种病?是我的课堂教学有问题,还是本身基础太差感到压力大?是数学的抽象思维使他们学习难上去,还是紧张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心理有障碍?抑或二者兼之?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从教学观念意识到课堂教学实践来个彻底的改变。于是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颇有收获。

  一、亲和式教学,赋数学课以人性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来说课任教师只注重教学不注重教育,总认为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但如果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课,首先就得让学生喜欢老师。而要真正让学生喜欢,就得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从生活、学习、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去关爱他们,融洽师生关系,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数学教学方可实施。即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不解决好,教学难以成就。

  为此,当学生在课堂上身处危难,教师和医务人员首先冲在前头,及时解决。这件事深深的感动了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师生间的亲情。借此我又因势利导,每次课前准备或课间空隙给点时间师生进行教学情况交流。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加鼓励和赞赏。学生回答对的,教师给予赞赏;学生回答错的,适当点拨,从不批评指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严于利已,一举一动亲切和霭。整堂课做到人人参与,既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体现出了数学课教学的人性化。

  二、实践式教学,将数学题融入生活化

  人性化教学,即是教师从情感上影响、感染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然而数学本身的概念、定律、定理和公式等,抽象、单调和枯燥。如果数学题都没有实际内容,解题过程再用抽象逻辑思维,单纯的从概念到概念来推理,我们的学生仍会感到难学易忘。久而久之,刚刚培养起来的一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实践式的进行教学,将数学题融入生活,走实用数学之路,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摸”、“创”势在必然。

  例如,在03级艺术合班教学“集合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自弹几首钢琴曲,让同学们听出各是几几拍的节奏,曲子有什么特点和感觉,然后再由钢琴上的黑白键为例子编题,最后由班上的'男女人数比例、学文艺和学美术的人数的比例、任课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等编成集合题,因材施教课上得很生动。同时又可以从艺术的灵感触发数学解题的灵感。

  通过实践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摸得着、看得见、学得活、用得上,还能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的品质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宽松式教学,让数学课充满情趣化

  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来了,那么课堂教学的模式就要跟着改变,我以03普(1)班作试点,采用宽松式教学,着手进行了这样几项改革:

  1、教学方式的改变

  数学课是从推导公式到概念运用,虽然融入启发式教学,但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得少。现在基本上采用“点拨→帮助→鼓励→纠错→完成”的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解题的结果,更注重学生解题的过程;以前上数学课,点名回答问题,现在是学生可以不必举手自由回答,碰上个别答不出来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讨论时允许下位组群式、原位前后式、小组排队式、全班共同式等形式不限;以前的课堂小结基本由教师完成,现在不仅由同学完成,而且还新增了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一栏。教学方式一改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效果明显提高了。

  2、师生地位的改变

  古往今来,人们崇尚师道尊严,教师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像圣人。而实际上也就是这样的威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敢想不敢说,想做又不敢做。尤其是我们职业大学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家长的指责和老师的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悲甚至自弃,整天在惶恐中过日子,哪里还会有心思去享受数学的乐趣。于是,我从两个方面试图改变。首先,我改变了教态,变原来总站讲台的习惯为来到学生中间坐下同他们一起讨论、仔细听他们讲题;另则,课堂用语更情趣化、形象化。像求sin(—16500)值一类的问题,我风趣的比作长途旅行甩包袱来解:sin(—16500)(先甩大包袱用它的角减—18000)=sin1500(再甩中包袱用1800减它的角)=sin300(最后再甩小包袱求值)=。我的宗旨在:每堂课都要使学生学得开心和快乐。在宽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教和学,师生同乐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减轻了。

  3、教师作风的改变

  教师的品格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学问是学生的智慧,教师的作风是学生的典范。因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所以一向注重做人也像数学这门科学一样去伪存真、光明磊落。在教学第一线从教数学几十年,无论从数学基本功还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始终自认为很有优势。可是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涵养不够对现在学生的教学无优势可言。现在基本上做到了:课堂教学耐心细致,认真到位;辅导差生竭尽全力,百问不烦;自己有错当面剖析,毫不留情。改变作风后的教学,使我领略到以前教优等生从未有过的欢欣和愉悦。我深深的感到,当一个老师敞开胸怀,坦诚的对待学生的时候,他的思想和感情得到了升华,他的行为和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竞赛式教学,使数学课折射出个性化

  当今社会人才优胜劣汰,竞争激励。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没有竞争意识,综合素质差,学习成绩再好,已不能适应社会。因此

  (一)采取竞赛式教学,在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时组与组、排与排采取竞赛性记分。基本题采取多种形式的个体竞赛;综合题采取组群竞赛;创编题则采取奖励式竞赛。

  (二)选好课题适时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际标准舞训练,并参加省市级比赛,取得前一、二、三名的好成绩。让数学的求真与艺术的唯美容为一体,使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四)将其他学科结合到数学课中进行教学,让有特长的同学发挥其优势。例如:课前,鼓励会弹琴会唱歌的同学带领大家欣赏音乐;让普通话好的同学读概念、读题;让文学方面较好的同学理解题意;让英语较好的同学表达数学判断题的对错;让理科方面较好的同学解题等等。使同学们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体验人文精神使各方面得到锻炼。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努力,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逐步完成。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应当积极投身到教改的热潮中,责无旁贷的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为培养新一代社会实用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10

  一、护理人文关怀的现状

  1.1临床护理

  就护理的本质而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综合艺术,它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非技术性因素与技术因素一样,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也被正式提了出来。人文关怀具体到临床层面,就是“人性化服务”,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因为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研究起步较早,所以现在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患者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在国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及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界也逐步认识到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整体护理、温馨病房、社会延续服务等应运而生。但是,临床上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许多护士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少医院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但具体到个人执行时,忽视了宣教对象是否听懂。这与“护理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在于一是护理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工作中还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中华护理学会曾披露,我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我省护理学会的护理管理座谈会透露,我省护士至少也缺10万。这个缺口是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的,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4左右。

  1.2在校学生

  护生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提高护理人员储备质量、优化护理人员结构的重要条件。但有研究显示,医学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与国外常模比较均偏低。和西方国家相比较,他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开展的较早,研究也较成熟;从出生便开始接受宗教,平等自由、同情弱者、尊重他人等宗教信念都可能有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在国内,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商业化、过分技术化,而忽视了服务对象是“人”这一特点。长期以来社会上重智轻德、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能否认老师和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状况确实存在,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果要让人文来把握护理,就应该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老师的护理理念未更新

  部分老师未充分认识到护理人文精神在护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认为护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只是附属于医生,护理操作能过关就行了。这样培养出来的护士会缺乏一定的职业认同感,会严重挫伤以后参加工作的积极性。

  2.2老师人文教育的意识不够

  课程讲授和技能培养虽然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常用方法,但是远远不能体现心理和社会元素。在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老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常常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2.3以人文学科教学代替人文教育

  学校为了加强人文教育,教学计划中会增设人文类的课程,如护理导论、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法律法规、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文献检索与写作、社会医学、护理教育学等。但是,从事人文教育课程的老师有的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医学知识和人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教学过程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而非人文精神的培育,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就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加重了素质教育的薄弱。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文教育重要的一面,却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是开设了人文类的课程而已,那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

  三、对策

  3.1人文素质培养

  要培育护理人文关怀,护士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环节。护理技能仅仅是护理人文关怀的一小部分,护理教育的特色应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应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与管理,在增设人文类课程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质量,以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热爱护理这个职业。

  3.2人文关怀融入专业教学

  改变老师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人文关怀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过程都应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明确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患者不是病,而是人,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从而使学校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临床有指导作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护理学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3.3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护理实践中,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体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其实施人文护理的必要条件,这不仅需要护生具备护理技能,还需要具备仁慈博爱的人文精神,高尚的护士人文修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护理以人为本。所以,护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实施关怀行为,以达到个体关怀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教学从身边人、身边事导入,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健康教育,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除了以往教学注重动作的准确、熟练外,还要求融入更多人文因素,如问候、解释、保护隐私、安慰、询问感受、对操作的满意度、道谢等。这样操作练习让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逐步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临床见习带教中的老师应言传身教。护理学老师肩负着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其思想、言论和行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人的相互关怀,才会坚定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所以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在临床教学中构建人文关怀氛围,引起护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9篇11-03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7-28

简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论文09-24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03-02

中国茶文化论文07-20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7-24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论文02-21